Workflow
生态文明思想
icon
搜索文档
以三大举措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8-11 00:21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历史性变革 天更蓝 地更净 水更清的美好图景愈加清晰 [1] - 当前处于加快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向新而行 通过三大举措培育绿色生产力 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1] 全民行动体系建设 -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体系 深化认知培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激发公民责任意识 [2] - 创新行动载体 借助生态环保纪录片 成果展等形式展现改善成效 依托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 推动绿色实践融入日常生活 [2] - 凝聚社会共识 通过志愿者积分 企业绿色信用评价等机制 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 凝聚全社会守护生态家园的合力 [2]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 绿水青山蕴含巨大经济社会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 需找对转化路径 实现核算准 流转畅 收益均的良性循环 [3] - 加快制定统一生态价值核算标准 建立生态资产负债表 精准测算森林碳汇 湿地净化等生态服务价值 [3] - 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推广钱塘江流域上游护绿下游埋单等经验 通过资金补偿 产业扶持让生态守护者获得稳定收益 [3] 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 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突破传统治理模式 在体制机制 技术应用 预警溯源等方面适配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4] - 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 深化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技术应用 构建天空地海立体化监测网络 [4] - 利用AI 大数据打通地域治理壁垒 强化区域联防联控 推动治理范式从碎片化向系统性管控跃升 [4] 未来发展方向 -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需深化生态文明理念 完善两山价值转化机制 提升科技赋能精准度 [5] -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持续深化拓展 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动力 [5]
让碧水清波见证——省政协助力绘就美丽河南生态画卷
河南日报· 2025-08-09 23:1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 河南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地 黄河河南段长711公里 处于黄河"豆腐腰"位置 [1][2] - 省政协自2020年起坚持一年一课题 邀请沿黄地市政协参会发言 与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等部门互动协商 [2] - 调研组先后走进郑州 洛阳 濮阳 开封 新乡等沿黄城市 围绕"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流域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等课题开展协商 [2] - 全国政协委员柳锋波连续3年关注黄河流域尾矿库管理问题 部分建议被纳入《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 [3] - 全国政协委员徐雪红就严控黄河流域新建人造水景观 引黄灌区配套设施建设等积极建言 [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途经河南境内8个省辖市 全长731公里 [4] - 省政协自2003年起就移民搬迁 水源地保护等问题持续协商建言 [4] - 通水4年后调研发现生态补偿机制 工程运行等方面存在问题 提交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督办提案 [4] - 提案促成工程建成使用6年后首次实现以设计最大流量输水 [4] - 今年省政协就"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开展重点民主监督 围绕"提升黄河水患防御和水资源利用水平"进行专题协商 [5]
单菁菁: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经济日报· 2025-08-07 00:0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 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 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强调,"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 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指出,"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 城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必须以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最终目标。过去一 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曾陷入"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等误区,城市常被视为经 济增长的"容器",城市发展往往被简化为GDP增长、高楼大厦等"物"化指标,而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 和需求常常被忽视或边缘化。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 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中央城 ...
周红波检查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
南京日报· 2025-08-06 02:23
环保督察整改工作推进 - 市委书记周红波强调需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1] - 要求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整改并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 [1] 建筑垃圾治理措施 - 江宁区谷里街道施工场地已完成建筑垃圾清理及林地补植复绿 [1] - 需健全跨部门协同机制并贯通建筑垃圾产生、运输、处置、再利用链条 [1] - 重点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1] 水环境治理工程 - 黑臭水体整改工程涉及河道水质改善及管网检测修复 [1] - 配套污水处理厂运营状况和扩容建设计划被重点考察 [1] - 要求加快管网覆盖与污水收集能力提升以实现源头治理 [1] 噪声污染防控 - 扬子江大道采取工程性及管理性降噪措施应对居民投诉 [1] - 需平衡城市运行需求与群众生活影响 [1] 生态环境民生诉求响应 - 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处理 [2] - 需扎实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及信访事项办理 [2] - 重点解决油烟污染和噪声扰民等急难愁盼问题 [2] 系统化生态治理策略 - 以督察整改牵引举一反三破解生态环境短板 [2]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增长多项工作 [2] - 目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满足群众需求 [2]
古堰新智润柳河
辽宁日报· 2025-07-29 01:07
水利工程治理 - 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项目贯彻"以水而定 量水而行 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原则 探索"以水含沙"新模式 实现防洪 生态修复 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 [1] - 柳河是辽河中下游多泥沙支流 汛期形成水面高于县城近2米的"地上悬河" 2017年受台风影响发生1994年以来最大洪水 枯水期河床裸露成为风沙策源地 [2] - 治理工程汲取都江堰鱼嘴引水理念 创新设计防洪工程与非防洪工程 城区段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 农村段达20年一遇 [4] 生态修复技术 - 左岸滩区打造三块湿地形成"水下森林" 两岸种植乔木灌木构建多层次生态网络 显著提升河道自净与涵养能力 [5] - 湿地上游修建拦水堰与引水闸 非汛期分流水量至湿地 汛期根据洪峰流量分级调控 保障设施安全 [5] - 实施旱田改水田工程 敷设输水管线35公里及矩形槽126公里 引水入田实现水田湿地效应 亩种植效益提升千元左右 [5][6] 区域经济影响 - 形成占地97公顷滨水景观带 配套亲水栈道 市民广场等设施 带动沿岸1225户3907人受益 [5][6] - 开发"观柳河鸿雁 品沙泉鱼宴"文旅品牌 2023年观鸟季吸引游客10万人次 上半年全域接待游客70万人次 [7] - 德力格尔草原 巨龙湖风景区成为旅游热点 通过"季节性景观+特色美食+全域旅游"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7] 城市发展规划 - 治理工程提升西南城区发展潜力 为城市向南向西扩展预留绿化美化空间 [7] - 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大冷镇沙化土地改水田后水稻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6] - 滨水长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与商业开发 [6][7]
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推进会召开
苏州日报· 2025-07-27 00:28
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 - 市委市政府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及环保督察整改推进会 强调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打好"十四五"治污攻坚收官战 [1] - 重点推进太湖生态清淤工程 确保61项年度治太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1] - 强化控源截污措施 包括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农业面源治理 实施严格"肥药两制" 加强尾水治理 [1] 水生态环境治理 - 深化长江大保护 目标2025年长江干流水质达Ⅱ类 通江河道水质达Ⅲ类及以上 [2] - 从严管控大运河沿岸及水域 执行最严保护标准 [2] - 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预警与蓝藻防控 确保饮用水安全 [2] 固废治理与整改工作 - 推进固废治理体系建设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全面排查并打击非法利益链 [2] - 加快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压实责任 科学推进 力争早完成早见效 [2] - 市领导实地调研东山退圩还湖 庙港水源地等重点项目现场 [2]
甘南藏族自治州常务副州长杨光龙:守护黄河上游绿水青山
中国环境报· 2025-07-24 09:21
生态保护政策与法规 - 将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作为重大政治责任,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1] - 制定16份政策性文件,颁布7部地方性法规,编制30个专项规划及26份政策性文件 [1] - 创建生态文明小康村2341个,覆盖全州88%的自然村,惠及39.7万农牧民群众 [1] 生态修复与治理 - 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10项问题整改均达到时序进度,群众举报件全部办结 [2] - 实施玛曲黄河水源涵养区建设、碌曲尕海黄河首曲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 [2] - 退化草场恢复,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湿地水域面积扩大 [2] 绿色产业发展 - 发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食用菌、高原夏菜、中藏药材等特色种养业 [3] - 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 [3] - 规划建设抽水蓄能项目,装机容量达420万千瓦,总投资约266亿元 [3] 清洁能源与碳汇 - 争取光伏项目建设指标110万千瓦,推广"光伏+畜牧业"模式 [3] - 严格管控"两高"项目,强化森林、草原、湿地、土壤等要素的固碳作用 [3]
内蒙古贺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内蒙古日报· 2025-07-18 12:56
贺兰山生态保护成效 -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16万亩 拥有天然次生林582万亩 是内蒙古西部最大天然次生林区[2] - 1999-2001年划定312万亩禁牧区 拉设115公里网围栏 2000年投入3720万元搬迁4300名牧民 退出牲畜23万头(只)[3] - 2016-2021年投入76亿元实施环境整治 2021-2023年投入578亿元开展矿山生态治理[3] - 森林面积从368万亩增至582万亩 森林覆盖率从316%提升至573% 林草覆盖度达80%[5] - 马鹿数量从2001年2000余头增至7000余头 岩羊从16万只增至5万余只[5] - 2021年首次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4] 生态保护措施 - 设立4个管理站和27个管护站 每月深山巡查≥3次 浅山巡护≥6次 实行24小时值班制[4] - 采用无人机搭载卫星地图和高清摄像头进行火险监测 实现连续75年无较大森林火灾[4] - 开展外来入侵物种 林业有害生物和鼠害常态化监测[4] - 设立植物固定监测样地 强化科研监测 加强珍稀动植物保护[3] 未来规划 - 持续推进森林资源管护 强化防火措施落实[6]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国家公园创建[6] - 加大科研监测力度 开展科普宣传 鼓励全民参与生态保护[6]
努力把北京建设成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秩序壮美的花园城市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7 20:14
花园城市建设规划 - 市委书记尹力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建设天蓝水清、森拥园簇的花园城市 [1] - 朝阳区推动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责任园艺师"三师"联动,扩大公园周边绿地,为市民营造更多休闲健身娱乐空间 [1] - 温榆河公园二期主体工程计划于2023年9月对外开放,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部生态要素 [3] 滨水空间治理 - 坝河生态廊道已发展为产业聚集、生态涵养与国际交往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空间 [2] - 要抓好河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科学做好通航设计,完善沿河步道、观景台等配套设施 [2] - 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统筹施工安全和防洪调度 [2] 公园建设与改造 - 日坛公园要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家具设计管理水平,丰富体育健身、历史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 [1] - 温榆河公园要加快改善周边道路配套设施,建好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系统,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 [3] - 建立健全园区运营机制,开展露营、研学、体育、音乐等特色主题项目 [3] 生态保护与修复 -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绿道、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的生态网络 [4] - 推进全域绿化彩化立体化,打造色彩斑斓、生物多样的城市景色 [4] - 抓好生态涵养区生态保育和修复,加强精华片区建设 [4] 科技与产业发展 - 加强新优植物品种选育,丰富景观植物种类,打造物种丰富的植物群落 [5] - 结合立体绿化、海绵城市建设,推广新型材料,推动园林设施绿色低碳发展 [5] -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公园管理智慧化水平,打造更多科技场景 [5] 产业融合与消费 - 推进花卉园艺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形成花卉消费新时尚 [5] - 拓展育产加销产业链条,推动种苗繁育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5] - 推动花卉事业与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结合花事活动与研学科普、郊区旅游等 [5]
周乃翔在烟台调研督导时强调 抓紧抓实督察发现问题整改 大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大众日报· 2025-07-02 01:01
环保督察整改 - 圣海盐化有限公司、通源化工有限公司、银宝盐业有限公司存在违法排污问题需整改 [1] - 加强企业排污口整治 落实日常监管措施 防止问题复发 [1] - 受污染区域需全面评估风险排查 针对性修复生态 [1] 生态保护措施 - 全面落实"湾长制" 陆海统筹推进莱州湾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 [1] - 加快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2] -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与产业绿色转型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2] 政策执行要求 - 逐项明确整改目标时限措施 压实责任并依法追责 [2] -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系统排查整治隐患 [2] -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 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