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关税
icon
搜索文档
日美达成关税协议,日本车企高兴得起来吗?
36氪· 2025-07-26 05:24
关税调整影响 - 美国对日本汽车进口关税从27 5%下调至15%,日本7家大型车企合计关税负担减少约1 6万亿日元[2] - 高盛证券报告显示,日本7家车企合计关税影响从3 47万亿日元缩小至1 89万亿日元,营业利润降幅从47%收窄至25%[4] - 丰田关税影响从1 6万亿日元压缩至8720亿日元,本田从5600亿日元减至3052亿日元,日产从4700亿日元减至2561亿日元[4] 车企应对措施 - 本田将面向美国市场的思域混合动力车生产从日本转移至当地[4] - 三菱汽车决定由日产提供OEM生产[4] - 丰田从7月开始在美国将车辆售价平均提高270美元,斯巴鲁也已在美国提价[6] 供应链与生产调整 - 日本车企开始重组供应链以缓解关税影响[4] - 专家指出向美国转移生产的可能性已降低[4] - 丰田表示如果高关税成为常态将考虑应对措施,生产体制调整需考虑其他国家税率[7] 市场反应与风险 - 美国制造商反对关税下调,认为这对美国产业和汽车工人不利[5] - 日本车企可能通过提价和削减成本吸收大部分关税影响[6] - 提价存在风险,美国通胀持续可能导致汽车销售进一步下滑[7] 行业长期趋势 - 15%的关税可能成为新常态,日本车企需建立最适合的当地体制[7] - 在全球最大中国市场增长受限的情况下,提高美国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8] - 日本车企需在不依靠提价的情况下增强竞争力,加强本地化生产[7]
电池巨头利润大增!
起点锂电· 2025-07-25 10:34
财务表现 - 二季度实现净利润9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240亿韩元,实现扭亏为盈 [2] -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52%至492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5.6亿元),扣除4908亿韩元《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后仍实现盈利 [2] - 二季度营收环比下滑11.2%至5.56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89亿元),同比下滑9.7% [6] 业务动态 - 提前一年启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计划,原计划2026年提前至2025年 [3] - 暂停美国亚利桑那州ESS电池工厂建设,优先利用密歇根州现有产能 [3] - 计划年底前将ESS电池年产能扩大到17GWh [3] - 与奇瑞达成8GWh 46系列大圆柱电池供货协议,电池将在韩国大邱工厂生产 [3] 市场环境 - 美国关税政策限制中国电池企业市场份额,为日韩企业创造利好条件 [3] - 10月1日起美国新车7500美元税收抵免终止,叠加宏观经济压力,电动车市场面临压力测试 [4] - 前5个月电池使用量同比减少13.3%,欧洲市场下滑明显 [5] - 市场份额从2023年13.5%降至2024年10.8%,前5个月进一步下滑至10% [5] 客户影响 - 特斯拉销量下滑导致电池使用量减少 [5] - 通用汽车和特斯拉警告美国关税和补贴取消将影响销售 [4] - 部分客户在潜在关税生效前囤积电池,推动二季度营业利润增长 [2]
日美达成关税协议,日本车企高兴得起来吗?
日经中文网· 2025-07-25 05:41
关税调整影响 - 美国将对日本汽车进口关税从27.5%下调至15%,日本7家大型车企合计关税负担减少约1.6万亿日元 [1][3] - 与今年春季2.5%的关税相比,15%仍属高关税且可能趋于固定 [1][3] - 高盛报告显示,7家车企合计关税影响从3.47万亿日元缩小至1.89万亿日元,营业利润降幅从47%收窄至25% [3] - 丰田关税影响从1.6万亿日元降至8720亿日元,本田从5600亿日元减至3052亿日元,日产从4700亿日元减至2561亿日元 [3] - 斯巴鲁和马自达等依赖美国进口比例高的企业避免经营危机,斯巴鲁此前预计关税可能造成3600亿日元负担 [3] 供应链调整 - 本田将美国市场思域混动车型生产从日本转移至当地 [4] - 三菱汽车决定由日产提供OEM生产 [4] - 分析师认为15%关税下从日本出口仍可盈利,向美国转移生产可能性降低 [4][6] 美国市场反应 - 美国制造商反对关税下调,AAPC主席称这是对美国产业和工人的糟糕协议 [5][6] - 美国制造商担忧日本进口车比使用美国零部件的北美生产车承受更低关税 [6] - 丰田7月起在美国平均提价270美元,斯巴鲁也已提价,预计各车企将分阶段涨价 [6] 行业挑战 - 通胀导致美国汽车销售可能下滑,日本经济型汽车销量易受消费心理影响 [7] - 分析师预计15%关税可能永久化,建议车企建立最适合的当地体制 [7] - 丰田和斯巴鲁表示需考虑应对高关税常态,提高生产效率 [7] - 汽车零部件关税也降至15%,但日本中小企业难以转嫁成本 [7] 市场环境变化 - 日本车企此前在2.5%低关税下开展美国业务,未来15%将成为新常态 [7] - 中国本土厂商崛起使日本车企难实现大幅增长,需提高美国市场竞争力 [8]
美国财长贝森特:与日本讨论了整体关系。对日本汽车15%的关税是一种不同类别的协议。日本就15%的汽车关税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日本提出了伙伴关系、股权、信贷担保。日本之所以能获得15%的关税,是因为采用了创新的融资机制。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承诺全部为新增资本。
快讯· 2025-07-23 11:13
日本就15%的汽车关税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日本提出了伙伴关系、股权、信贷担保。 美国财长贝森特:与日本讨论了整体关系。 对日本汽车15%的关税是一种不同类别的协议。 日本之所以能获得15%的关税,是因为采用了创新的融资机制。 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承诺全部为新增资本。 ...
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欧盟能否获得15%汽车关税表示)日本具有创新性。
快讯· 2025-07-23 11:12
美国财长贝森特:(就欧盟能否获得15%汽车关税表示)日本具有创新性。 ...
美国财长贝森特:日本就15%的汽车关税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快讯· 2025-07-23 11:12
美国财长贝森特:日本就15%的汽车关税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日本汽车15%的关税是一种不同类别的协议。
快讯· 2025-07-23 11:08
关税政策 - 美国对日本汽车征收15%关税 [1] - 该关税协议属于不同类别 [1]
据NHK报道,美国将对日本汽车进口征收15%的关税。
快讯· 2025-07-23 00:21
行业影响 - 美国将对日本汽车进口征收15%关税 [1] 公司影响 - 日本汽车出口商将面临更高关税成本 [1]
通用汽车财报将揭晓:关税冲击与电动车战略成焦点
金十数据· 2025-07-22 11:08
财报前瞻与关税影响 - 公司将于周二美股开盘前公布第二季度财报 投资者关注特朗普汽车关税对业绩的影响及全年指引更新[2] - 特朗普政府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维持25%关税 汽车制造商此前希望关税缓解但未实现[2] - 公司采取对冲措施:投资40亿美元于美国工厂 将两款墨西哥产车型迁至美国生产 增加燃油SUV和密歇根州皮卡产量[2] - 公司5月称有信心抵消30%预期关税成本增幅 但下调2025年盈利指引 预计关税影响40亿至50亿美元[2] - 公司指引已考虑政府对关税的调整 包括补偿部分美国零部件成本及减少行业关税"叠加"效应[2] - 首席执行官未透露是否因关税提高汽车售价[3] 财务数据与预期 - 华尔街预期Q2调整后EPS 2 44美元 营收462 81亿美元[4] - 若符合预期 营收同比降3 3% 调整后EPS同比降20 3%[4] - 2024年Q2对比数据:营收479 7亿美元 净利润29 3亿美元 调整后EBIT 44 4亿美元[4] - 公司5月因关税下调全年指引:调整后EBIT从137亿至157亿美元降至100亿至125亿美元 净利润从112亿至125亿美元降至82亿至101亿美元 汽车自由现金流从110亿至130亿美元降至75亿至100亿美元[5] 电动车战略与政策影响 - 投资者关注财报电话会中电动车相关评论[6] - 特朗普新法案将于9月30日后取消新电动车7 500美元及二手电动车4 000美元税收抵免[6] - 巴克莱预测税收抵免取消将导致行业电动车新车型推出放缓 德意志银行预计Q3出现"提前拉货"[6] - 公司原计划2035年只销售电动车 但因需求低于预期 未来战略将取决于市场需求[7] - FactSet平均预期公司股票评级为"增持" 目标价56美元[7]
日美关税谈判:“变弱”的石破与“不急”的特朗普
日经中文网· 2025-07-22 07:53
日美关税谈判进展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明不急于与日本谈判 优先达成"高质量协议"而非快速妥协 [3] - 美方设定8月1日为对等关税新税率启动期限 但强调期限非硬性要求 [3][4] - 日本经济财政再生相赤泽亮正赴美磋商 但截至7月21日仍未与美方三位关键阁僚确定会面时间 [4] 日本政治局势对谈判影响 - 美国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可能因日本参议院选举失利 判断石破茂政权弱化而采取更强硬立场 [1][4] - 欧亚集团专家指出特朗普对8月1日前达成协议无硬性要求 日本政权更迭对其影响有限 [4] - 日方将谈判与政权存续挂钩 赤泽强调谈判关乎国家利益 但政治压力显著 [4] 双方核心分歧与潜在妥协方向 - 日本主张以巨额投资换取关税调整 与美国要求市场开放及削减贸易逆差存在根本分歧 [5] - 日方可能通过降低农产品关税(如大米)及扩大美国农产品进口作为谈判筹码 [5] - 美国智库专家指出若日本在农业和汽车领域展现灵活性 8月1日前仍可能达成协议 [5] 谈判策略与外部因素 - 美国采用"成果导向"策略 特朗普可能为政治宣传突然接受日本既有提案 [6] - 印度谈判团队临时撤回显示美国多线谈判中存在变量 或影响对日谈判节奏 [5] - 越南/印尼案例显示美国倾向于要求伙伴国大幅降关税或接受农产品作为协议条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