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体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浙BA观察②:一场赛事,何以催生文旅消费新场景
搜狐财经· 2025-09-02 05:3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希林 潘骏 黄葆青 周丰 浙BA城市争霸赛自8月15日开始,已经进行了三轮较量。随着赛事的深入,全省各地以比赛主场为核心,打造了新的消费商圈。从线下的文旅市集、第二观 赛点、文艺赋美表演,到线上的消费券发放、文旅线路和产品推荐,浙BA像一簇火种,不仅点燃了赛场激情,更点燃了整座城市的文旅消费热情。 赛场也是"特产秀场" 以赛带产延伸赛事价值链 "我们在体育馆外场烤蟹,给嘉兴朋友尝尝舟山梭子蟹,一人一只!"8月24日,舟山队主场迎战嘉兴队,舟山国际水产城特意带来 500斤(约1000只)梭子 蟹,免费赠送给来观赛的嘉兴球迷,每人一只。而舟山国际水产城普渔乐副总经理张立,也被抓去做起临时工。"舟山国际水产城是中国梭子蟹交易中心, 舟山梭子蟹的产量是全国最大的。从当天下午4点半,我们一直烤到晚上,废了两口锅,又去边上超市买了两口锅。" 自浙BA城市争霸赛开赛以来,球队赛前互赠礼物环节,成为主客场城市展现"自家实力"的高光时刻。8月15日揭幕战中,杭州携万事利蚕丝被"有'被'而 来",诸暨则手持淡水珍珠霸气登场;8月16日,台州队向湖州队赠送"大陈金鳞"大黄鱼,湖州队则回赠太湖蟹与莫干黄芽茶…… ...
“尔滨”+马拉松,“顶流”相遇会带来什么?
新华网· 2025-08-31 11:31
赛事规模与规格 - 哈尔滨马拉松参赛人数创历史新高 达35000名跑者 [1][4] - 赛事正式升级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 按照中国田协A1类认证标准办赛 [4] - 同期举办的太阳岛荧光夜跑活动吸引9000名跑友参与 [7] 文体旅融合实践 - 赛道设置串联哈尔滨音乐公园 太阳岛 市政府广场等52个演出点位 形成"景中有赛 赛中有景"的音乐赛道 [2][4] - 赛事与文体旅商展深度融合 博览会升级为哈尔滨市文体旅产业博览会 增设公益展区和非遗展区 [4] - 通过"赛道·商道"企业家对接交流会推介当地资源 实现体育+文化/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5] 城市经济带动效应 - 赛事期间哈尔滨音乐公园周边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涨332% 中央大街附近酒店上涨25% 西站区域酒店上涨49% [4] - 本土品牌张亮麻辣烫销售火热 运动服饰展区受关注 高端火腿产品现场圈粉 [4] - 特色美食补给站提供马迭尔冰棍 红肠 大列巴等食品 形成"每逢哈马胖三斤"的美食文化 [2] 赛事服务创新 - 中国移动提供5G-A网络支持 通过AI移动云盘生成跑者3D卡通形象 实现4K高清直播 [3] - 参赛包融合尔滨元素美食饮料补给品 提供个性化赛前训练指导及专业赛后恢复服务 [7] - 赛事打造"冬有冰雪 夏有哈马"城市新IP 提升哈尔滨形象知名度与文旅吸引力 [7]
排球之乡江门:打出文体旅融合“好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06:43
核心观点 - 江门市以排球运动为核心 通过文体旅融合战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借助大型体育赛事提升产业能级和文旅消费[2][8][10] 排球运动基础 - 台山市经常参与排球活动的市民近35万人 约占总人口38% 形成村村有球场和球队的独特景象[3] - 排球运动自上世纪20年代由华侨引入 已深度融入城市文化 建立以老带新的传承机制[3][4] - 技术融合欧美力量型与亚洲灵活特点 形成快准活的鲜明风格[4] 赛事运营能力 - 江门体育中心2018年启用以来承办超60场国际及国内顶级赛事 包括世界排球联赛和奥运会资格赛等[6] - 2025年4月继续被中国排球协会授予排球训练基地称号 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持续升级[6][7] - 2025年U21男排世锦赛吸引24个国家和地区队伍参赛 现场观赛氛围热烈[3] 文旅融合成效 - 2024年新招引文旅项目50个 总投资近100亿元 乡村酒店总数达196家[2] - 侨VA排球联赛吸引100支队伍参赛 举办360场比赛 70万人线下观看 直播观看量超200万人次[8] - 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2546.45万人次 旅游收入293.14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12.5%和17.2%[11] 产业经济拉动 - 现有体育产业重点企业70家 总营收约272亿元 文化体育娱乐业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1%[10][12] - 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带动12000名运动员参赛 直接拉动消费约6000万元 间接消费超1亿元[10] - 咖啡节创造超50万人次客流和逾2000万元现场交易额[10] 区位优势 -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西翼 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 1小时可达广州深圳澳门 2小时达香港[6] - 独特的侨乡文化形成城市品牌效应 海外华侨华人自发担任城市宣传大使[6] 政策支持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促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构建跟着赛事去旅行新业态[10] - 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提出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和培育体育经济[11] 发展机遇 - 十五运会承办花样游泳自行车等8个项目 为史上承接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最多的一次赛事[2] - 未来将聚焦做优赛事经济 做旺体育消费和做强体育制造业三大方向[13] - 通过体育赛事+侨乡文化+生态乡村主题策划文旅线路 推动游客深度体验侨乡文化[14]
“雄鹰振翅”撬动常熟人文经济新支点
新华日报· 2025-08-21 23:51
文旅活动与客流表现 - 第五届长三角体育节系列活动"鹰你而来"虞山雄鹰户外嘉年华于8月初在常熟虞山举行,吸引全国运动爱好者和游客参与[1] - "雄鹰线"徒步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约235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60%[2] - 赛事吸引1000余名全年龄段运动爱好者,雄鹰山径挑战赛700余名选手中,世界越野跑协会积分男子700分、女子650分以上精英选手占比超40%[2] 政府支持与基础设施 - 虞山街道完善安全设施与配套服务,包括增设防护栏、应急救援站、生态停车场,沿途打造7处休憩驿站,新建龙殿1、2号停车场缓解交通压力[3] - 成立专业体育文化公司运营赛事,创新推出AB坡难度差异化路径、溯溪体验、龙潭夜游等特色玩法[3] - 开发登山杖、文创雪糕等"雄鹰"系列周边产品,极大丰富线路内涵[3] 经济效益与消费带动 - 嘉年华促使虞山周边农家乐、酒店、民宿预订量激增,超80%外地参赛家庭留宿常熟[4] - "雄鹰线"带动周边农家乐及文旅项目2023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4] - 8月8日至10月8日推出首条古城"限时步行街区",开放时间为每周五、六、日及节假日18:00-22:00[4] 文化创新与产业融合 - 常熟高新区艺术鸭数字文创智造产业园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保留苏绣、常熟花边等非遗工艺精髓,注入AI技术与智能制造[7] - 创新带动产品年销售额突破数千万元,创造采绎来、弘娜等十余个品牌[7] - 实施直播电商"万千百十"工程,打造线下"云"上"两个千亿级市场",县域电商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7] 赛事体系与产业拓展 - 中国桨板公开赛、江苏省龙舟精英赛、常熟尚湖半程马拉松、常熟村跑等赛事云集,构建"以赛促旅、以体兴商"消费范式[7] - 蓝·O2森林(虞山)体育文化产业园将于2024年开园,以"体育消费+体育生态"为核心价值,引入运动体育、文化创意、配套商业等新业态[7] - 虞山街道启动2025"湖山生活主理人计划",吸引手作人、艺术家、数字游民等新群体开发在地文化体验产品[8]
一张球票,撬动消费几何级增长
新华日报· 2025-08-18 21:53
赛事带动文旅融合 - "苏超"赛事推动苏州文化、体育、旅游深度融合,通过免费开放40多个景区、定制"宠粉"礼遇及构建"赛事+"消费生态圈,实现"流量"变"留量" [1] - 美团数据显示,"苏超"开赛以来江苏省休闲玩乐消费线上订单稳居华东首位,苏州跻身异地游客消费热门城市前五 [2] - 昆山奥体中心单场赛事吸引43617名观众,其中35%来自外省,带动昆山游客量环比增长40.2%,周庄客流环比增长232%,12家商圈销售额增长60%,8家酒店营业额翻倍 [3] 文旅消费创新模式 - 苏州推出"白天游城,晚上看球"模式,游客凭球票享受景区免费或优惠,覆盖40多个景点及"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 [4][5] - 票根经济效应显著,如金鸡湖游船半价、"苏州之眼"摩天轮优惠,将观赛延伸为城市深度体验 [5] - 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借势推出"苏超"主题套餐,凭门票享优惠,吸引游客体验夏日冰雪项目 [3] 城市服务与流量转化 - 苏州通过志愿者服务、球迷驿站、酒店延迟退房等举措提升游客体验,数字技术如"君到苏州"小程序整合文旅资源,实现"一部手机游苏州" [7] - "苏州超级夜"主题市集发放8000张消费券,结合赛事直播与美食市集,形成"赛事直播+美食市集+互动体验"模式 [5][6] - 全城设立多个球迷驿站及清洁维护机制,保障景区秩序与卫生,强化"留量"转化能力 [7] 文体旅IP价值提升 - "苏超"从民间赛事蝶变为超级文化IP,带动文旅消费升级,如昆山单场赛事拉动25万人次游客 [3][8] - 赛事联动苏州博物馆、夜游园林、评弹昆曲等文化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深化文旅融合 [3][8] - 苏州通过"小票根撬动大文旅"策略,将赛事热度转化为城市发展效能,形成"双面绣"城市品牌 [8]
2025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绵阳站开幕
环球网· 2025-08-18 09:26
赛事概况 - 2025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绵阳站于8月16日在梓潼两弹城景区开幕 共有来自7个省市的160余名选手参与 [1][3] - 赛事由地方政府及多个国家级行业协会(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中国旅游车船协会等)共同支持 [3] 绵阳文旅发展战略 - 以九绵高速全线贯通为契机 目标打造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全省重要旅游集散地 [3] - 构建北东西三条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建设三大目的地:李白故里历史文化游、两弹一星红色文化游、熊猫家园生态文化游 [3] - 通过"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汽车运动"模式串联7个区县的文化旅游资源 探索"体育+旅游"新路径 [3] 赛事路线与内容 - 起点为两弹城景区 第一赛段全程约60公里 连接蜀道翠云廊古柏、七曲山大庙、仙海湖等自然与文化景点 [3] - 参赛者参观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并登越王楼观赏城市夜景 [3] 行业融合方向 - 通过自驾游赛事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顺应大众旅游时代自驾游发展趋势 [4] - 为文体旅产业融合注入新动力 推动文化强市与旅游强市建设 [4]
沈阳铁西:文体旅融合点燃老工业基地新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8-18 02:33
工业区转型与城市更新 - 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中国老工业区,正将工业底蕴转化为吸引人流、集聚产业的"新引力场",通过文化创意、体育设施和教育资源推动区域转型升级 [1] - 红梅文创园由原沈阳红梅味精厂改建,现已成为融合工业遗迹与现代艺术的文创空间,包含咖啡馆、创意集市和livehouse等业态,吸引年轻人群 [2] - 沈阳国际泵道公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泵道公园,核心场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设有9个赛道,已承办UCI泵道世锦赛中国区预选赛,是"城市更新+文体赋能"模式的典型案例 [2][6]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 红梅文创园成功将旧工业车间改造为文化磁场,实现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都市活力的交融,成为区域文化消费新地标 [1][2] - 园区内创意集市展示具有设计感的文创产品,livehouse定期举办民谣与摇滚演出,形成完整的文化消费生态 [2][3] 教育配套完善 - 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中德园校区于2023年8月8日落成,包含六座现代化建筑,填补了经开区中德园地区公办高中空白 [4][7] - 该校与区域内已有初中、小学及幼儿园形成完整教育链条,直接提升区域宜居性,为人口导入和人才驻留提供保障 [4] 区域发展成效 - 铁西区通过泵道公园、文创园区和教育设施建设,成功将历史厂区改造为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持续释放城市更新动能 [5] - 区域转型模式包括工业遗存改造(红梅文创园)、生态修复(泵道公园沿细河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学校建设)三大路径 [2][4]
文体旅破壁共生,“小票根”成激活市场“金钥匙”
新华网· 2025-08-14 23:51
文体旅融合市场趋势 - 暑期赛事经济与演艺经济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新引擎,带动多领域、长链条消费需求 [1][2] - 文体旅融合使旅游体验从单一观演观赛升级为"解锁多元玩法",推动经济发展活力 [1][3] - 演出赛事市场呈现"高温火热"状态,关键词包括"一票难求""爆满""跨城奔赴" [2] 演出市场消费结构变化 - 上半年演出消费呈现多维度结构变化,以演出产品为核心带动城市深度游 [3] - 成都通过剧院联动推出"演艺+文旅"品牌,如"周末剧开心""一站式文旅体验" [3] - 二三线城市演唱会市场扩张,刀郎临沂演唱会吸引12万人,拉动直接消费3.2亿元、综合消费4.6亿元 [3] - 音乐节打造"小而美"消费场景,如海边音乐会、露营音乐会,激活短途游 [4] 体育赛事带动文旅增长 - "苏超""村超"等赛事将赛场转化为文旅项目,带动游客跨城消费 [5] - 美团数据显示,"苏超"带动江苏暑期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近200%,"村超"推动黔东南州文旅增速达30% [5] - 文体旅融合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如酒店入住率超90%、景区游客量增长25% [3][5] 票根经济与新消费业态 - 票根经济撬动出行、住宿、周边游等传统消费,并催热旅拍、化妆编发、特色小吃等新业态 [6] - "演出产品+社交+热门景区"成为年轻消费者青睐的出游组合 [6] - 跨城观演从演唱会延伸至精品舞台剧目,沉浸式演出票房、人次持续增长 [7] 供给侧提质与差异化发展 - 消费者对演出品质要求提升,高品质剧目带动市场发展 [7] - 文体旅消费市场呈现破壁共生格局,需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特色化服务 [7] - 差异化产品与服务成为激发消费活力的关键,如小众演唱会吸引旅行者"开盲盒"式体验 [6][7]
鞍山:文体旅深度融合 经济活力持续释放
辽宁日报· 2025-08-13 01:06
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效 - 全市前7个月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7.36% 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6.53% [1] - 举办国际钢琴演奏会等多元活动 3500余名观众参与 [1] - 推动文旅与体育、康养产业联动 形成千山登山节、温泉疗养季等品牌活动 [1] 产业融合机制与资源开发 -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 实施规划共编、项目共建、市场共拓策略 [1] - 深挖工业文化、温泉养生、岫岩玉雕等特色地域资源 [1] - 通过文体旅融合带动乡村就业 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结合 [1] 项目投资与科技创新 - 谋划154个文体旅项目 总投资额达498.14亿元人民币 招商引资项目占比超80% [2] - 构建智慧文旅平台 集成预约购票、智能导览及人流监控功能 [2] - 运用VR/5G/AI技术打造沉浸式光影秀和数字IP 形成线上引流至线下体验闭环 [2] 业态创新与工业旅游升级 - 开发工业遗产游与冰雪主题体验等多元业态 [1][2] - 鞍钢博物馆通过VR技术还原工业场景 吸引年轻游客群体 [2] - 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融合 提升服务便捷度与体验质量 [2]
暑期经济观察丨特色赛事释放城乡魅力 文体旅融合激发消费热情
新华网· 2025-08-12 06:03
体育赛事与文旅融合模式 - 全国多地通过"赛事+"模式有效延长赛事经济链条 实现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共赢[1] - 体育赛事搭建的舞台不断释放城乡魅力 激发消费热情 成为暑期经济的重要推动力[9] 具体赛事案例及数据表现 - 内蒙古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累计观演人数突破10万人次[3] -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淮安主场吸引3万余名球迷观赛 赛事主场城市文旅预订量同比增长超20%[4] - 云南罗平乡村摩托嘉年华吸引600余名摩托车运动爱好者 116公里赛道串联多个景点和特色地貌区域[7] - 浙江城市篮球联赛各地推出特色集市和凭球票享文旅优惠等活动 借势推广当地文化[7] 产业协同效应 - 游客通过赛事现场感受运动激情 同时通过丰富文旅活动深入体验当地文化魅力[1] - 各地抓住赛事热度推出配套活动 有效拉动旅游经济发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