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

搜索文档
陈刚:努力翻过一山再登一峰,以更高标准做好三季度经济工作
广西日报· 2025-07-26 01:13
经济发展态势 - 全区经济迎难而上、稳中向好,巩固一季度"开门红"成果,顺利实现"双过半"目标,经济增长实现"三个高于",稳中向好态势更加明显 [2] - 新动能新活力持续迸发,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成效显著,高质量发展的民生底色进一步擦亮 [2] - 工业增长承压较大,投资波动明显,稳外贸稳外资后劲不足,服务业恢复偏慢 [2] 重点发展领域 - 加大力度招商引资,聚焦人工智能、关键金属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钦防产业协作园区等 [3] - 因地制宜发展人工智能,在产业集聚、场景应用、生态体系打造上下更大功夫,精心组织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 [3] - 加快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核心节点建设和分中心设立,开展垂直领域大模型研发攻关 [3] - 加强工业运行调度,实施广西制造业重点优势产业补链强链延链行动,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有色金属特别是关键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3] 消费与投资 - 深挖情绪消费潜力,拓展"赛事+消费""旅游+消费""演艺+消费"等融合模式,持续扩大跨国旅游、跨国消费 [3] - 全力促进投资精准增效,巩固民间投资回升向好态势 [3] 城市与县域经济 - 加快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面落实"一个优化、六个建设"重点任务,研究制定新一轮城市工作思路和举措 [3]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发展现状,综合评估、分类施策 [3] 环境与安全 - 纵深推进涉重金属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非法采矿、选矿乱象 [3] - 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加快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3] -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深化监管整治和风险隐患排查,切实抓好安全生产、防汛等工作 [4] 政策与落实 - 全力打好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攻坚战,坚持"一市一策""一债一策",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 [3] - 压实责任、加强调度,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监测分析调度 [5] - 紧盯重点、补齐短板,抓好一批牵引性撬动性强的重大事项 [5]
“超级县”崛起:昆山、江阴GDP破5000亿,义乌增速夺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4:46
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千亿县"总数增至62个,GDP总量达10.6万亿元,较2023年增加3个,较2022年增加8个 [1][2] - 62个"千亿县"中昆山市(5380.2亿元)、江阴市(5126.1亿元)GDP突破5000亿,张家港市、晋江市、常熟市GDP超3000亿,10个县市GDP超2000亿 [2][7] - 准"千亿县"(GDP超900亿元)达21个,800亿元以上县域超100个,700亿元以上县域近150个 [2] 百强县区域分布与经济表现 - 2025赛迪百强县中江苏省占25席(包揽前3名)、浙江省15席、山东省12席,三省合计占比超50% [1][3] - 百强县人均GDP均值14.4万元/人,江苏省百强县人均GDP领先该水平,湖北、福建接近,山东、浙江、湖南约13万元/人 [3] "超强县"核心数据 - 2024年7个"超强县"为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慈溪市、长沙县、义乌市,GDP均超2000亿元 [5][7] - 昆山市(5380.2亿元)、江阴市(5126.1亿元)GDP超部分省会城市如乌鲁木齐、兰州 [1][7] - 7县合计GDP2.5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2.8亿元,常住人口1272.7万人(城镇人口986.9万人) [8] - 义乌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万元领跑,昆山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8.6亿元最高 [8] 县域经济贡献度 - "千亿县"以全国1.3%陆地面积、4.8%人口贡献全国7.8%GDP、6.3%财政收入、6.8%社零、7%进出口、10.3%规上企业 [2] - "超强县"以全国0.08%陆地面积、0.9%人口贡献全国1.9%GDP、1.6%财政收入、2%高新企业、2.6%规上企业、5.2%进出口 [8] 增长动能 - 2024年超七成"千亿县"GDP增速超全国水平,12县名义增速超10%,义乌市以21.8%增速(增量447.9亿元)居首 [2]
千亿县“爆发期”将至,谁在领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5 14:29
县域经济竞争格局 - 千亿县数量从59个增至62个 准千亿县(GDP超900亿元)达21个 预计2025年总量将突破80个 [2] - 头部县域GDP增速显著 超七成千亿县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10] - 县域经济总量10年间从33.1万亿增至48.3万亿 年均复合增长率5.6% 占全国GDP比重稳定在40% [10] 省份竞争力变化 - 江苏以25个百强县领跑 前十强独占6席 10年间新增8个百强县 如东市等县实现超50位跃升 [3][7] - 湖北百强县数量10年增7个至8个 通过"三百战略"系统性布局 宜都等5个准千亿县有望推动千亿县数量跃居全国第五 [9][15][18] - 浙江、山东分别减少12个和10个百强县 主因协同发展不足和政策支持减弱 [8][9] 工业驱动机制 - 县域规上工业企业达23.6万家 占全国总量49% 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40% 高于全国38.3%水平 [15] - 湖北宜都案例:东阳光基地贡献全市30%GDP 其奥司他韦占全国90%市场份额 干虫草占全球1/3 [18] - 省级政策聚焦工业赋能 湖北计划2027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占比达54% 广东需细化县域支持政策 [18][23] 发展模式升级 - 省级统筹成为新趋势 需下放经济审批权限 配套土地/能耗指标倾斜 建立动态考核机制 [21][23] - 机场经济效应显现 简阳市依托天府国际机场带动 GDP逼近900亿元 将成四川首个千亿县 [23] - 长三角"抱团"效应显著 江苏沿海县域受益于南通/盐城协同发展 徐州带动邳州/沛县入围百强 [7]
广东3县市入围2025赛迪百强县榜单;澳门上半年入境旅客数同比增长14.9%丨大湾区财经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4 17:40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 2025赛迪百强县榜单中广东有3个县市入围,包括惠州博罗县(第65位,上升1位)、肇庆四会市(第85位,上升2位)和新增的惠州惠东县(第100位)[1] - 广东县域经济活力显现,与"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相关[1] 澳门旅游业复苏 - 2025年上半年澳门入境旅客达1921.85万人次,同比增长14.9%[2] - 中国内地旅客1376.78万人次,同比增长19.3%,成为主要增长动力[2] - 旅客增长有利于拉动澳门消费及经济多元化发展[2] 核电行业发展 - 中广核阳江核电站全面商运6周年,累计上网电量达4132.68亿度[3] - 作为我国核电标准化发展标志性项目,六台机组持续安全稳定运行[3] - 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清洁能源保障[3] 广东人才引进 - 2025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1222万人,广东已吸纳超100万人就业创业[4] - 相当于每12名毕业生中有1人选择广东,提前完成全年目标[4] - 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4] 深市行情表现 - 7月24日深证成指收报11193.06点,上涨1.21%[5] - 铜冠铜箔(23.44元)、金春股份(25.12元)、幸福蓝海(14.27元)涨幅均达20.02%[6] - 筑博设计(22.50元)跌幅10.11%,南矿集团(18.71元)跌幅9.96%[6]
“强县强省”,为何广东例外?
搜狐财经· 2025-07-24 13:26
县域经济格局 - 我国县域经济呈现"强县强省"特征 江苏 浙江 山东三省表现突出 分别占25席 15席和12席 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省独占6席并包揽前3位 [1][3] - 东部地区占67席 中西部地区占18席 西部地区占12席 东北地区仅占3席 区域分布不均格局未根本改变 [3] - 陕西 贵州 江西 云南仅有"一根独苗"入选 10个省份无百强县 [1][3] 省份表现分析 - 江苏省百强县梯队优势明显 前50位及后50位数量均领先 浙江省 山东省头部县域竞争力强 湖北省后50位争先进位动力充足 [3] - 广东省仅3县上榜且均在后50位 博罗县GDP达952 24亿元 尚无千亿县 历史撤县设区导致县域经济断层 [4][5] - 山东省12县入围 5个进入全国50强 千亿县达6个 准千亿县有肥城(960亿元)等4个 产业特色显著如龙口千亿级铝材化工集群 平度全球70%睫毛市场份额 [6][7] 发展动态与策略 - 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 博罗县排名从2020年93位升至65位 四会市从87位升至85位 惠东县新晋第100位 [4] - 山东省需强化县域经济潜力挖掘 建议未来2至3年培育5至8个千亿县 通过强县扩权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提升竞争力 [7]
机构报告:2025百强县创造全国逾10%经济总量,千亿县增至62个
新华财经· 2025-07-24 08:08
县域经济规模与贡献 - 2015-2023年百强县经济规模从7.4万亿元增至12.6万亿元,涨幅接近一倍 [1] - 2024年百强县以全国2%土地和7%人口创造超10%GDP [1] - 百强县贡献县域26.5%GDP、30%二产增加值及规上工业企业数量、4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1] 区域分布特征 - 百强县东部占67席(江苏25/浙江15/山东12),中部18席,西部12席,东北3席 [1] - 前十强中江苏独占6席(包揽前三),浙江/山东/福建/湖南各1席 [1] - 广东仅3个百强县,因侧重"强区经济"和"强镇经济"发展模式 [2] 梯队格局分析 - 江苏在前50位占17席/后50位占8席,湖北在后50位与江苏并列第一(8席) [2] - 浙江/山东头部优势明显,前50位分别占11席和7席 [2] - 湖南/内蒙古/贵州等省仅个别百强县进入前50位 [2] 超强县发展态势 - 2024年千亿县增至62个,其中7个"超强县"GDP均超2000亿元 [3] - 昆山(5380亿元)/江阴(5126亿元)突破5000亿元,超7个省会城市 [3] - "准千亿县"(GDP超900亿)达21个,800亿以上县域超100个 [3]
【财经分析】县域经济迎质效双升 “东强西弱”等问题仍待破局
新华财经· 2025-07-24 06:46
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 县域经济GDP从2015年的31.6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8.3万亿元,规模持续扩张 [2] - 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二产增加值占比达40%,形成二产和三产双轮驱动格局 [2] - 百强县以5%的县域数量贡献26.5%的县域GDP,二产增加值占比30%,专精特新企业占比40% [2] 千亿县表现 - 2024年全国千亿县数量增至62个,以1.3%陆地面积和4.8%城镇人口贡献7.8%GDP和6.3%财政收入 [3] - 准千亿县(GDP超900亿元)达21个,800亿元以上县域超100个,显示强劲发展潜力 [3] - 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集群超七成扎根县城,专精特新企业占四成,制造业单项冠军分布密集 [3]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 百强县区域分布不均:东部67席、中部18席、西部12席、东北仅3席 [4] - 江苏在百强县前后50位均占优势,湖北四川等省头部县域能级偏弱 [4] - 县域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压力,传统产业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 [4][5] 高质量发展路径 - 需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三大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6][7] - 县域应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6]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解决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痛点,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堵点 [6] - 十五五期间重点发力方向包括省级统筹特色化发展、四化同步、新质生产力培育等 [7]
16支球队竞技 广西“县BA”男篮联赛8月在东兰开赛
中国新闻网· 2025-07-24 01:30
赛事概况 - 首届广西"县BA"男子篮球联赛将于8月17日至21日在河池市东兰县举行,16支球队参赛 [1] - 赛事由广西篮球协会主办,旨在搭建县域篮球竞技与交流平台,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1] - 采用创新赛制,挖掘基层篮球人才,提升县域篮球竞技水平,激发乡村篮球热情 [1] 赛事特色 - 赛事注重营造热烈、接地气的篮球氛围,计划引入广西民族特色文体表演和球迷互动活动 [1] - 坚持"体育搭台、文旅唱戏"理念,实现体育竞技与红色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展示、旅游推广相结合 [2] - 赛场内外融入东兰红色元素,展示铜鼓文化等非遗魅力,推介东兰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 [2] 举办地背景 - 东兰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将军之乡和世界铜鼓之乡,拥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和独特民族风情 [1] - 东兰县将赛事视为展示新形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契机,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1] 合作与意义 - 广西篮球协会与东兰县签署赛事合作协议,赠送"县BA"球衣,寓意双方同心协力推动赛事成功举办 [2] - 赛事落户东兰县标志着广西县域篮球运动发展进入新阶段,有望成为广西县域篮球最高竞技平台 [2] - 赛事旨在为广西篮球运动普及与提高注入强劲动力,促进健康广西、体育强区建设 [2]
2025年全国百强县名单出炉,四川有7地上榜 优化存量调整结构 冲刺千亿县
四川日报· 2025-07-24 00:16
2025年全国百强县排名及四川表现 - 四川共有7个县域上榜2025年全国百强县,分别是简阳市(第79位)、西昌市(第81位)、宣汉县(第87位)、江油市(第88位)、射洪市(第90位)、彭州市(第92位)、金堂县(第94位) [1] - 四川上榜数量为西部最多,但7个县域中仅简阳市实现进位(从第80位升至第79位),其余6个县域排位均有下滑,幅度最大的下滑3个位次 [1][2] - 全国百强县区域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占67席、中部18席、西部12席、东北3席,与2024年相比东部增加1席、西部减少1席 [1][3]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 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的40%,县域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约占全国47.8% [1] - 2024年简阳市GDP达862.8亿元,增长7.6%,其镇域经济占县域GDP比重逐年提升 [2] - 全国仅有广东惠东县新晋2025年百强县(第100位),连续两年上榜的98个县域中仅4个前进3位及以上 [3] - 62个千亿县主要分布在江苏(22个)、浙江(11个)、福建(6个)、山东(6个)等省份,四川尚无千亿县 [4] - 全国有7个GDP超2000亿元的"超强县",其中昆山、江阴突破5000亿元 [5] 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策略 - 四川多个县域已明确争创百强县目标:广汉市GDP突破600亿元,什邡市突破500亿元,绵竹、南部、大竹等突破450亿元 [4] - 西昌市2024年GDP突破800亿元,计划2027年突破1000亿元,重点发展商业航天产业,卫星工厂已完成70%建设进度 [6] - 专家建议县域经济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6] - 简阳市将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挥61平方公里工业用地优势(成都市前列)承接产业发展 [6]
湖北8地入选2025全国百强县
长江商报· 2025-07-23 23:31
2025赛迪百强县市榜单发布 - 湖北8地上榜2025赛迪百强县市榜单,分别为仙桃(第52位)、大冶(第53位)、宜都(第62位)、潜江(第71位)、枣阳(第73位)、枝江(第77位)、汉川(第82位)、天门(第99位)[1] - 湖北上榜数量与去年持平,连续第4年有8地上榜,其中4个县名次提升:仙桃市由54位升至52位,大冶市由55位升至53位,枣阳市由74位升至73位,天门市由100位升至99位[1] - 百强县地区分布:东部67席,中部18席,西部12席,东北3席,湖北入围数量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四,仅次于江苏(25个)、浙江(15个)、山东(12个)[1] - 评选标准设置"双门槛":GDP≥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并从经济实力、发展潜力、智造能力、城镇活力、富裕合力五大维度设置35个指标[1] 百强县经济作用分析 - 百强县以仅占全国2%土地和7%人口,创造超10%的GDP总量,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2] - 百强县以5%县域数量贡献县域26.5%的GDP,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领头雁"[2] - 百强县贡献县域约30%的二产增加值及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2] - 百强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部县域的40%,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2] - 百强县农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先突破50%,是富民强县的"先锋队"[2] 县域经济发展趋势 - 县域GDP从2015年31.6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48.3万亿元,规模持续增长[2] - 县域经济结构优化,二产增加值达40%,形成二产和三产"双轮驱动"格局[2] - 未来县域高质量发展应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驱动、新型城镇化为空间支撑、乡村振兴为必由之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