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文明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省生态环境厅】以高质量机关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推进美丽陕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陕西日报· 2025-07-07 23:39
政治建设与思想引领 - 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国之大者",常态化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对党忠诚教育[2] - 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厅党组领导班子从四个方面查摆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3] -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秦岭保护、黄河流域发展等实际工作深化理论学习[4] - 2025年上半年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体学习5次、研讨交流2次,基层党组织开展集体学习170余次[5] 党建基础与组织建设 - 以创建五星级党支部为抓手,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功能,24个基层党组织完成换届选举,17个党支部获评2024年度五星级党支部[6] - 2025年上半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6名,确定党员发展对象13名,接收预备党员5名,开展主题党日和联学联建活动80余次[7] - 严格执行组织生活制度,定期调阅《支部工作手册》,创新党组织生活方式方法[6] 作风建设与问题整治 - 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召开5次党组会部署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举办3天读书班覆盖107名处级以上干部[8] - 厅党组领导班子查摆出12个方面22个具体问题,直属单位查摆39个问题45个表现,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9] - 重点整治加重基层负担、违规收送礼品礼金和违规吃喝问题,同步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10] 环评审批与项目服务 - 2025年上半年省级600个重点项目中500个完成环评手续办理,审批率达83.3%,神华榆林煤化工项目获生态环境部批复[11] - 在10个园区开展环评联动试点,34个项目享受豁免、告知承诺等政策红利,涉及总投资36.98亿元[11] - 西安、宝鸡试点取消部分行业环评报告表编制,8家企业已享受政策便利[11] 执法优化与监管创新 - 推行柔性执法,每季度统筹监督不超过10天,减少多头检查,2025年上半年执法检查企业数量同比下降24.75%[12][14] - 1317家企业纳入执法监督正面清单,对环保绩效B级以上企业减少检查频次[13] - 非现场执法平台覆盖49398家企业,按排污状况赋码管理(绿码48640家、黄码631家、红码123家)[13] 监督考核与责任落实 - 修订机关党建四级责任清单,厅党组上半年研究部署党建工作9次,专题听取党建汇报2次[15] - 将党建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建立"四位一体"考核体系,结合述职评议和部门打分综合评定[16]
以“治水”为笔,勾勒江南水韵新图景
镇江日报· 2025-07-07 23:36
水环境治理工程 - 2020-2022年老通济河清淤整治工程累计疏浚河道766米 清淤6.6万立方米 新建生态驳岸380米 河坡绿化3600平方米 [2] - 燕子山引水河整治工程投资120万元 清淤4.1万立方米 植草护岸1509米 [2] - 2022-2023年对胜利河台庄桥断面 通济河宝埝桥断面累计疏浚河道3000米 [2] - "十四五"期间宝埝桥 台庄桥两断面平均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2] 污水管网改造 - 2022-2023年投资400万元实施宝堰集镇污水截污改造工程 新建污水重力管400米 压力管900米 配套3座提升泵站 更新雨污水管道400米 [3] - 2024-2025年老通济河控源截污工程通过末端截流技术封堵污水排口 [3] - 推进老通济河补水与通济路雨污分流改造项目 计划引入污水处理厂中水 [3] 未来治理规划 - 推进北部工业园区 老集镇及东进路地块雨污分流改造 [4] - 2025年完成老庄洋 俞甲等4个自然村农污治理 [4] - 2026年启动包巷 万兴庄等3个自然村农污治理项目 [4] - 推广"光伏+生态养殖"模式 削减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尾水循环利用 [4]
新疆艾比湖湿地生态守护者:多年守护见证万羽归巢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13:10
生态修复成效 - 艾比湖湿地从30年前的"白色荒漠"恢复为芦苇摇曳、鸟鸣再现的生态湿地[1] - 湖区水域面积从不足400平方公里恢复至400-600平方公里稳定范围[3][8] - 湿地植被覆盖率从不足20%提升至35%以上[8] -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面积从2000年830平方公里增至2023年1790平方公里[10] 生态修复措施 - 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湿地修复、植被恢复[6] - 采用本地品种选育及耐盐碱植物引种(柽柳/红柳/沙拐枣)[6] - 实施挖设引水渠/地膜覆盖/沙障等技术降低土壤盐分[6] - 上游生态补水使芦苇成活率显著提高[7] - 推广节水灌溉并严格限制湿地周边开发活动[10] 生物多样性恢复 - 鸟类种数恢复至200多种[10] - 白鹤/黑鹳等珍稀鸟类重现[5][10] - 候鸟迁徙高峰期出现成千上万只赤麻鸭/天鹅/红嘴鸥[10] - 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种类从7种增至26种[10] 区域生态改善案例 - 艾比湖湿地成为新疆生态改善的典型代表[11] - 高家湖湿地/昌吉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博斯腾湖/赛里木湖水质及生物环境明显改善[11]
鸟语花香处 青山绿水间
人民网· 2025-07-07 08:11
2025年6月6日,重庆市巫山县宁江渡公园,黄殿鹎在林中嬉戏、觅食。冯光伦摄(人民图片网) 2025年6月4日,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宝飞镇清水河段,白鹭正在育雏喂食。潘帅摄(人民图片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爱鸟护鸟已日渐成为全民自觉行动。城市乡村的绿荫间随处可见鸟类灵动倩影,或在生态农业示范园内觅食,或 在公园绿树中休憩,或在湿地滩涂上空翱翔,更不乏精心筑巢孕育新生命的温馨场景。这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正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动人 的注脚。 2025年6月11日,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陇集镇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灰翅浮鸥在虾田间觅食、嬉戏、飞翔。张良摄(人民图片网) 2025年6月16日,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条子泥,一群海鸥凌空飞翔。赵志耕摄(人民图片网) 2025年6月5日,反嘴鹬正在山西省运城市千年盐湖里嬉戏觅食。姜桦摄(人民图片网) 2025年2月20日,震旦鸦雀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嬉戏、觅食,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郭俊锋摄(人民图片网) 2025年4月18日,彩鹮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滩涂湿地的天空上飞翔。梁孝鹏摄(人民图片网) 2025年4月29日,绶带鸟现身广西南宁市人民公园。彭寰摄(人 ...
润物无声,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之基
中国环境报· 2025-07-07 00:24
生态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核心内容 - 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健全生态文化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条件 [1] -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生态文化厚植根基,同时生态文化发展也需以生态文明实践为土壤 [1] 生态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 当前存在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不足、公众参与不够等问题,需加强生态文化研究传承、传播推广和转化利用,形成完整闭环 [2] - 重点抓好"耕、激、续"三方面:深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激活传统生态智慧,赓续红色基因如"塞罕坝精神"等 [3] 生态文化传播推广措施 - 通过美丽中国宣传周等活动创新形式,多元联动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培育生态文化 [4] - 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全民教育体系,利用环境日节点强化宣传,辅以教育图书、生态研学提升公众素养 [5] - 打造新媒体产品,组织文艺创作生态主题作品,利用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增强公众认同感 [5] 生态文化转化利用方向 -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引导公众实践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具体行动 [6] - 促进企业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6] -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打造区域生态文化品牌,开发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和文创产品 [6] 生态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 建立跨区域协作平台如"金嘉平生态文明实践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7] - 加强"生态+文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解决传统技艺传承断层问题 [7] - 建立生态文化发展指标体系,将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 [7]
在全面绿色转型中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
中国环境报· 2025-07-06 23:17
全面绿色转型的理论创新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化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 [3]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束缚,揭示经济与环保辩证关系 [3]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 全面绿色转型的制度创新 -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构建 [4] -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等推动生产经营绿色转型 [4] - 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与监管制度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 - 建筑能效等级制度、废弃物收集利用体系促进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4] 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践创新 - 厦门筼筜湖治理、"三北"工程等标志性项目展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 [5] - 塞罕坝造林、右玉荒漠化防治等提供中国特色生态治理模式 [5] -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6] - 生态移民工程、生态旅游业等实现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双赢 [6] 生态环保故事的传播策略 - 采用国际环保话语衔接与分众化传播策略增强感染力 [7] - 运用影视、VR/AR等数字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与沉浸式体验 [8] - 构建全媒体矩阵,培养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队伍 [9]
激活绿色动能!中国商品在外海逆势增长 产品“含绿量”变成“含金量”
央视网· 2025-07-06 05:20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转型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经验成为焦点 [1] - 贵州通过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全球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地之一,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落地,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全球畅销 [3]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为企业节约降碳成本350亿元,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基地形成成熟模式 [5] 绿色技术发展与成本优势 - 过去10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90%,风光等新能源具有分布式、本土化优势,对保障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13] - 绿色技术成本大幅降低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坚守绿色转型目标具备科学依据 [11] 国际合作与市场机遇 - 中国绿色产业投入为全球共享机遇,企业在海外投资传播技术、创造就业 [14][16] - 生态认证提升中国产品海外竞争力,"含绿量"转化为"含金量",低碳认证商品在贸易保护主义下逆势增长 [17][19] - 生态友好型产品通过认证传递可靠性,形成长期收益增长点,示范点吸引国际关注并促成合作机会 [20] 全球经验借鉴 - 中国环境治理多部门协同模式及环保优先政策为全球决策者提供参考 [7] - 绿色转型经验具备政治与商业双重价值,企业实践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16]
山西潞城区“追鸟人”:镜头定格生态蝶变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02:44
生态环境改善 - 山西长治潞城区辛安泉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生机勃勃的"鸟类王国",每日清晨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鸟类 [1] - 当地鸟类家族不断壮大,从最初只能拍到麻雀、喜鹊,到如今能拍摄到牛背鹭、红脚隼等国家保护动物 [3] - 已记录到13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数量显著增加 [3] 生态保护措施 - 辛安泉镇全面推行河长制、泉长制,推进辛安泉域生态修复、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5] - 实施"千顷绿林"工程,累计栽植树木50000余株,建设绿地5500余平方米 [5] - 潞城区实施浊漳河南源潞城段河道生态治理、清淤疏浚、堤岸修复等工程,建成店上一、二期人工湿地工程 [7] 生态旅游发展 - "追鸟人"自发成立摄影团队,分享观鸟经验与拍摄技巧,吸引更多摄影爱好者前来 [5] - 辛安泉镇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宣传,为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提供便利 [5] - 潞城区以更优的生态环境、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万千飞羽栖息,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7]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人民日报· 2025-07-05 22:11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概况 - 论坛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坛,包含开幕式、绿色招商、环保新技术发布等活动 [1] - 作为中国唯一国家级生态文明主题国际论坛,已举办12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交流合作桥梁和展示中国生态建设成果的窗口 [1] 本届论坛四大创新突破 - 国际化突破:11个主题论坛有国际组织参与(占比55%),其中4个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系2018年以来首次深度国际合作 [2] - 绿色化突破:通过碳核算和购买碳汇首次实现碳中和,推行"绿色交通/会务/食宿"理念 [2] - 市场化突破:采用品牌合作等市场化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2] - 成果化突破:编制生态文明旗舰报告,持续开展绿色产业招商促进合作 [2] 贵州省绿色发展实践 - 绿色经济占比达48%,数字经济增速连续9年全国领先,构建生态利用型等四类绿色产业体系 [3] - 实施"富矿精开""电动贵州"战略,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减污降碳协同试点 [3] - 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全国领先,2项地下水治理工程获生态环境部优秀案例 [4] - 建立"八体系一平台"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多部门联合开展常态化管理 [4] 生态保护与制度创新 - 拥有4处世界自然遗产(全国第一),创建1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8个"两山"实践基地 [4] - 出台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条例,配套100余部地方性法规,生态补偿等试点走在全国前列 [5] - 武陵山区生态修复经验全球推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全国领先,贵阳/赤水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 [4] 未来发展方向 - 持续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守好发展与生态双底线,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6]
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今天开幕
搜狐财经· 2025-07-05 15:28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主题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成为中外嘉宾关注焦点 [1] - 贵州通过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成为全球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地之一,落地建设多个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 [1] - 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为企业节约降碳成本达350亿元 [1] - 中国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两山"基地形成成熟发展模式,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1] 贵州绿色发展成果 - 贵州成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绿色农产品畅销全球,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国际游客 [1] - 当地集聚大量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绿色工业项目投资规模达百亿级 [1] 中国绿色转型成效 - 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国家,清洁能源体系建设规模居世界首位 [1] - 通过"护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模式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1] 国际视角下的中国经验 - 中国环境治理模式体现政府部门协同发力,为全球决策者提供参考 [2] - 环境治理产生水资源、绿色能源、土地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等多重效益 [2] - 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良性互动机制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重要保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