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索文档
积极助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地落实
新华日报· 2025-08-28 22:13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展 - 江苏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1] - 以"两区一中心"为抓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试验田作用 推动高新区与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2] 创新发展举措 - 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 [1] -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 - 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1] 政策支持与实施 -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牵引作用 [2] - 省委省政府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 - 通过强化综合施策和优化资源配置来加快科技人才培养 [1][2]
住镇全国、省政协委员开展视察调研活动
镇江日报· 2025-08-26 23:37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视察活动 - 市政协组织住镇全国及省政协委员开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专题调研[1] - 调研涵盖能源、半导体材料、医疗设备、智能制造及人力资源等多个行业领域[1] 被视察企业及项目 - 句容抽水蓄能电站有限公司涉及能源存储技术领域[1] - 江苏高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研发与生产[1] - 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从事医疗设备技术创新[1] - 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布局智能制造产业[1] - 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升级项目[1] - 苏南人力资源市场聚焦人才要素保障服务[1] 调研内容与成果 - 委员详细了解各企业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方面的具体进展[1] - 通过与负责人交流收集关于深化创新融合的政策建议[1] - 委员承诺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成果转化和要素保障完善[1]
有序推进企业“薪火”传承!浙江最新发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2 12:38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标体系 - 强化以"两个显著"为方向的目标体系建设 紧扣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和经济发展质效显著提升目标 制定年度工作任务书和改革清单[1] - 到2027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浙江路径取得重大突破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1] - 到2030年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到2035年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1] 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组织体系 - 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 支持企业全面参与技术创新决策 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 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2] - 深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2] - 快速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数量 深化小升规培育行动 加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3] -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 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四提一强行动 制定独角兽企业培育措施[3] 产业为主场的创新人才体系 - 加强科技型企业家引育 实施科技型企业家选育计划 打造科学家+企业家创新联合体[4] - 有序推进企业薪火传承 实施浙商青蓝接力工程 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4] - 全面加强校院企人才共育共享 探索实施校院企人才有序流动互聘共享计划 推广产业教授机制[4] 市场导向的供给转化体系 - 进一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供给 实施省重大科技计划和省地协同项目 每年实施一批制造业领域重大科技项目[5] - 进一步加强产业共性技术供给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完善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机制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5] - 进一步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构建创新成果有效供给和高效转化机制 实施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协同攻关机制[5] -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网上技术市场能级[6] 赋能为特色的创新平台体系 - 加快培育高水平中试平台 省级主导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 推广中试+投资+孵化运营模式[7] - 加快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加速器 实施分类管理 提供全生命周期优质服务[7] - 大力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 推动高新区重塑重构 加快高新区高质量发展[7] 创新为动力的先进集群体系 - 推进415X集群提能升级 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度培育体系 强化链长+链主制[9] -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焕新 实施千亿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程 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9] - 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 支持做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省级产业集群[9] - 推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量子技术等领域 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10] 一流服务为优势的创新生态体系 - 强化财政资金支持 发挥省级专项资金带动作用 深化财政科研经费包干使用机制[11] - 强化金融资本支持 动态扩大科创母基金规模 探索建立并购基金 落实央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工具[11] - 强化创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实施新型算力体系支撑工程 开展算力普惠行动[11] - 强化应用场景先行先试 发布应用场景建设需求清单 支持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场景建设[11] - 强化改革先行先试 鼓励地方聚焦关键环节积极创新探索[12] - 强化工作机制保障 建立工作例会机制 项目化清单化推动落实[12]
信长星许昆林会见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岑浩辉
新华日报· 2025-08-20 12:57
苏澳合作框架 - 双方签署推动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加强重大战略对接和产业互补发展 [1][3] - 澳门代表团考察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及信息通信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深入了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验 [3] - 两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2] 合作领域与方向 - 江苏省教育厅与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深化高水平全方位多领域合作 [1][3] - 苏澳加强人文交流合作 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3] - 澳门积极借鉴江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共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2]
周红波专题督办市政协有关重点提案
南京日报· 2025-08-20 02:05
创新政策与机制 - 市委书记主持召开专题会督办市政协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点提案 听取市政协委员 企业家 专家学者意见建议[1] - 市政协创新提案办理方式 变一案一办为族群提案集中办理 提升提案办理质效[1] - 族群提案分别从发挥比较优势 强化服务供给 布局未来产业 强化技术经理人作用等方面提出建议[1] -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案 有关承办单位认真办理[1] - 构建体系化创新格局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打通科技界 产业界 金融界三界贯通和科学家 企业家 金融家三家融合的堵点[2] - 健全市场化对接机制 让技术路线由市场选择 成果转化由市场主导 专业服务由市场供给[2] - 营造融合化发展生态 着力提升产业平台的支撑功能 高端人才的引领功能 金融资本的撬动功能[2] 产业发展与企业培育 - 攻坚高端化产业集群 强化重点行业支撑 大力培育链主企业 在产业高原上竖起高峰[2] - 与会人员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 大力引育创新型人才 发展科技金融 开放应用场景等深入交流[1] - 加快把南京富集的科教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 政府支持与提案落实 - 市委将大力支持市政协围绕中心工作履职尽责[2] -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办好政协提案 充分吸收意见和建议[2] - 把党派团体 政协委员的真知灼见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措施和务实行动[2]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
中汽协会数据· 2025-08-19 09:01
经济政策导向 - 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2][4] - 坚持全面辩证把握经济形势 看到我国经济强大韧性和活力 同时应对风险挑战和外部环境严峻复杂性 [4] - 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 及时回应市场关切 稳定市场预期 [5] 国内循环与消费投资 - 抓住关键着力点做强国内大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 [5] - 持续激发消费潜力 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 加快培育壮大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 [5] - 加力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 适应需求变化更多投资于人和服务于民生 积极促进民间投资 [5] 市场建设与房地产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5] -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 结合城市更新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多管齐下释放改善性需求 [5] 改革开放与创新 -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增强发展动力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5] -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 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 [5] 就业民生与政府效能 - 更大力度稳定就业保障民生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聚焦群众关切提升民生服务 [5] - 持续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持续优化政府监管和服务 为群众办事和企业经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6]
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
杭州日报· 2025-08-19 02:52
8月18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市长姚高员报告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暨军民主持。市人大常委 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出席。 市人大常委会书面通报今年以来工作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安排。市法院、市检察院负责人分别通报 今年以来工作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姚高员指出,今年以来,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在市人大监 督支持下,聚焦"挑大梁当头雁"的使命担当、"创新活力之城"的功能定位、"两新"深度融合的发展路 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重要部署、缩 小"三大差距"的主攻方向等七方面重点工作,全力以赴拼经济、促发展、保安全,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 进、向新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部分在杭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和市人大代表参加会议。孙彦龙、陈甜、王婷、徐琼、潘伊 玫、蒋益民等代表就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构建科技创新 大投入机制、完善青年就业创业支持政策、优化我市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等与姚高 员市长 ...
【广发宏观郭磊】从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看短期政策重点
郭磊宏观茶座· 2025-08-18 14:13
会议背景与定位 - 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于8月18日召开,旨在贯彻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并基于7月经济数据的新趋势提供下一阶段政策指引 [1][5] - 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存在"供强需弱"和结构性矛盾,经济回升基础仍需巩固,强调需增强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以稳定短期走势 [1][5][6] 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 政策坚持全面辩证看待经济形势,既肯定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也关注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及内部风险挑战 [1][5][6] - 会议要求"下大力气抓好确定的事",通过实际行动争取最佳经济结果,反映对短期经济稳定的高度重视 [1][5] 核心政策抓手 - "服务消费"和"两重"(重大工程)被明确为宏观总量政策两大抓手,以匹配当前经济特征 [2][7] - 消费领域需系统清理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因7月社零同比增速回落至3.7%,环比季调为-0.14% [2][7] - 投资领域需扩大有效投资并发挥重大工程引领作用,因7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从2.8%回落至1.6%,隐含单月同比为-5.2% [2][7] 房地产政策基调 - 会议明确"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表明"止跌回稳"政策基调未变 [2][7][8] - 7月地产销售、价格、新开工、施工、投资及资金到位均不同程度下行,但"有力措施"表述为后续政策提供想象空间 [2][7][9] 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 - 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反内卷等供给侧举措(如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引导品质提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供给端 [3][9] - 需求端扩张旨在吸纳供给,供需两端叠加有望改善名义增长,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3][9] 中长期增长动能 - 会议提及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些内容预计成为"十五五"规划重点 [3][10] - 10月四中全会将研究"十五五"规划建议,相关政策红利可能升温 [3][10]
李强:进一步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稳定市场预期
证券时报· 2025-08-18 12:24
宏观经济政策方向 - 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增强政策针对性有效性 及时回应市场关切 稳定市场预期 [2] - 以国内大循环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 [2]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 [2] 消费与投资领域措施 - 系统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 加快培育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等新增长点 [2] - 加力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 适应需求变化投资于人和民生服务 [2] - 积极促进民间投资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态势 [2] 改革开放与创新动力 -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造活力 [2] - 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 [2] - 创新发展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 [2] 就业民生与社会稳定 - 更大力度稳定就业保障民生 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2] - 聚焦群众关切提升民生服务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监管 [2] - 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2] 政府效能建设 - 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持续优化政府监管和服务 [3] - 创新思路提升本领 增强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力 [3] - 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整体水平 [3]
省政协召开专题座谈会
河南日报· 2025-08-18 11:09
基层治理与消费市场建设 - 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强化党建引领和资源服务管理下沉 [2] - 落实"五统一、一开放"要求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统筹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协调发展 [2] - 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与农村市场拓展双轮驱动 [2] 政协履职重点方向 - 紧扣"1+2+4+N"目标任务体系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3] - 围绕"十五五"规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课题研究 [3] - 聚焦粮食稳产保供和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强省 [3] - 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3]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