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搜索文档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字里行间
人民日报· 2025-09-16 22:29
除了语文教材,科技成就和科学家故事也频频出现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历史教材中。既包括张仲景、祖 冲之、沈括等古代杰出人物的故事,也有程开甲、钱学森、郭永怀、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于敏、 黄大年等人的事迹。在"爱科学学科学""确立人生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学史崇德"等单元、栏目中,历 史长河里的一名名科学家如一颗颗星,交相辉映,与师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课本中的天幕是那样繁星闪烁,照亮了孩子们求知创新的道路。期待更多小读者一起翻开教材,怀着崇 敬之心,仰望这浩瀚的科学星空,感受中国科学事业的奋进与辉煌。 (作者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7日 14 版) 当下,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各地中小学校在教育"双减"中探索科学教育的"加法",不断激发青 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系统呈现反映我国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迹,人民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 并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元素融入字里行间。以语文为例,薄 薄的课本里蕴藏着一片璀璨的科学星空。 翻开今年秋季学期新投入使用的教材,这片星空越发璀璨。 我们可以重温许多"老课文":《数星星的孩子 ...
跨越古今的科学家对话!中国科技馆《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舞台剧升级回归
人民网· 2025-09-16 10:30
演出基本信息 - 原创沉浸式舞台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于2025年9月16日至9月25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上演 [1] - 演出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联合打造 [1] - 剧目以北宋1054年"天关客星"观测与当代高能天文学"蟹状星云"研究为线索 [1] 演出内容特色 - 构建北宋科学家苏颂与当代"拉索"科研团队的跨时空对话 [1] - 展现中国古代天文学辉煌成就和当代科技传承突破 [1] - 运用声光电舞美等多元艺术手段还原水运仪象台攻坚现场和"拉索"观测站建设场景 [1] - 通过震撼视听语言打造沉浸式观演体验 [1] 演出主题内涵 - 深化科学家精神的代际传承与接力发展 [1][3] - 突出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万众一心的精神风貌 [1] - 展现科学家静心笃志创新创造探索未知的精神之光 [3] - 为公众提供兼具科学启迪与艺术震撼的科学文化盛宴 [1]
粤港青少年走进广州实验室探索科学奥秘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6:30
活动概述 - 粤港青少年南山科普行研学活动在广州实验室举行 近70名师生参与活动[1] - 活动旨在通过科普报告和实验操作激发青少年对药物研发和科学研究的兴趣[1][3] 科普教育内容 - 研究员商锦赛作《从实验室到生命线:抗癌药是怎样"炼"成的?》科普报告 涵盖癌症定义 抗癌药物发展历程及研发过程解析[3] - 报告列举奥希替尼和对甲苯磺酰胺等药物研发实例[3] - 学生参与合成阿司匹林经典实验 通过实践加深对药物研发流程的理解[3] 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 - 广东省呼吸与健康学会与香港优才书院等9家单位于今年4月签订科普教育承诺书 共同提升大湾区青少年科学素养[4] -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颖欣指出大湾区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广大舞台 初中阶段科普教育有助于培养科创人才[3] - 钟惟月强调青少年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家精神的关键时期 科学家精神体现在对困难与失败的不言弃[4] 活动意义与展望 - 活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全面交流的平台 促进科学素养和跨区域教育合作[5] - 通过实验室参观和动手实验 学生直接体验科研严谨性与创新思维[3]
六十载光阴流转,这份精神从未褪色
科技日报· 2025-09-08 00:34
科学成就与历史意义 - 中国在1965年9月首次人工合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 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该成就的国家[1][2] - 该成果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尿素后生命科学史上的重大飞跃 被定义为揭示生命本质征程的里程碑[1] - 项目于1958年12月正式启动 历时七年完成 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与天然分子完全相同的化学结构[1][2] 科研精神与团队特征 - 王应睐 邹承鲁 钮经义等科学家在简陋条件下开展研究 体现"不计名利 不畏艰辛 不讲条件"的拼搏精神[1] - 研究过程经历无数次失败 最终展现开拓创新 严谨求实 协作突破的科学精神[2] - 团队以"人工合成胰岛素一百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 在科学"无人区"完成艰巨挑战[1] 当代传承与发展方向 - 中国科学院提出要发扬"胰岛素精神" 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关键成果[2] -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需推进"四个面向" 勇闯无人区 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3] - 科研人员需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以坚定信念抢占科技制高点[2][3]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院举办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60周年专场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1:52
历史意义 -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人类揭示生命本质征途上的里程碑式新飞跃 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永恒意义[2] - 该成果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 人类在蛋白质合成领域的重大突破[2] - 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 至今仍是中国科学家最重要的标志性科学成就之一[5] 研究历程 - 1958年12月正式立项 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 意指60年代第一大任务[2] - 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三家单位协同攻关[2] - 1965年9月首次实现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人工合成[2] - 研究团队历时7年完成这项科学"无人区"的探索[2] 精神传承 - 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里程碑式研究的创新自信与科学雄心[3] - 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之间血脉相连的红色基因[3] - 需要发扬"胰岛素精神" 勇攀科技高峰 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关键性重大成果[3][5]
国新办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 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27
政策法规更新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旨在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1] - 法规修订对依法保障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1] 科普活动实施 - 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 组织六大板块活动包括系列主场活动和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2] - 中国科学院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 今年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有135个院属单位开展400余场活动 现场参观约50万人 直播观看超3500万人次[2] - 中国科学院组织20个科研院所开展西部科普活动 安排不少于100位院士走进西部地区党政机关学校企业[3] -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9月开展超780场科普报告 覆盖15个省份[3] 科普基础设施 - 教育部推动高校科研设施平台和科普场馆开放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年平均向社会公众开放20天以上[2] - 科普中国平台经过10余年建设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科学传播品牌和最大科普资源库之一[4] - 将探索建设高质量多领域广覆盖的专业领域科普资源库 改善科普创作者和社会公众体验[4] 公民科学素质 - 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5.37% 提前实现2025年超过15%的发展目标[1] - "十四五"期间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1] 工作机制创新 - 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 积极建设重大科普活动平台[1] -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健全全社会参与科普支持科普的激励评价机制[4] - 将科学家精神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月等重大活动载体推动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4]
“开学第一课”种下科学梦,院士现场解密中国高铁发展如何逆袭
新京报· 2025-09-04 13:45
行业技术发展 - 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 为其他国家总和两倍以上并保持世界最快高铁纪录 [2] - 发展经历三阶段:从无到有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 其中自主创新阶段技术进步最快 [2][3] - 京沪高铁全长1318公里 是技术体系管理体系验证体系全面建立的关键项目 获2015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 - 建成世界首条风沙地区高速铁路兰新高铁 世界首条环海岛高速铁路海南环岛高铁 [3] - 智能高铁示范线京张高铁建成 为冬奥会交通保障线 [3] 技术优势与创新 - 高铁关键技术包括线路 动车组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牵引供电四项基本要素 [4] - 具备安全 节能环保 运输能力 全天候运行 高效快捷 舒适等优势 [3][4] - 未来发展方向为更安全 更高效 更便捷 更智能 更绿色 [4] 行业影响与成就 - 高铁创新服务于交通强国建设 满足美好出行需求 非单纯商业竞争行为 [6] - 技术团队发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实现核心技术自主突破 [5][6] - 通过团队协作与经验传承 实现技术创新周期长难度高的突破 [6]
“科创筑梦·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启动
镇江日报· 2025-09-02 23:33
活动概况 - 2025年镇江市"科创筑梦·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于9月2日在丹阳市吕叔湘中学启动 由市科协联合市教育局 市科技局 团市委共同主办 [1] - 活动旨在弘扬科学家精神 拓宽青少年科学视野 激发科学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后备人才 [1] - 现场邀请贲德院士授课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4位专家赴马相伯小学等4所学校开展讲座 [1] 活动规模 - 活动覆盖全市21所中小学校 多位专家将开展科学讲座与交流 [1] - 通过面对面交流形式搭建科学家与青少年直接沟通平台 实现"科学家与学生面对面 创新思想与青春梦想心连心" [1] 时间背景 - 9月作为全国首个科普月 此次活动是科普月系列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国科技馆9月公益展映8部科学大片和6部红色经典电影
中国新闻网· 2025-09-02 23:25
中国科技馆9月公益展映活动 活动内容 - 2025年"光影科学梦"电影公益展映活动于9月2日至9月30日举行 公众可预约免费观赏8部科学大片和6部红色经典电影 [1] - 8部科学电影包括《钱学森》《袁隆平》《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诗与真》《星河一叶》《我是医生》《与象同行》《华南虎——绝地重生》 展现科学工作者的探索之路和科学发现历史瞬间 [2] - 6部红色经典影片包括《志愿军:存亡之战》《里斯本丸沉没》《横空出世》《万里归途》以及高清修复版《小兵张嘎》《地道战》 让观众重温峥嵘岁月感受家国情怀 [2] 活动背景与规模 - 活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旨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4] - 2025年"光影科学梦"活动自6月启动以来 已在全国137家科普场馆落地开展 覆盖从首都北京到澳门特别行政区、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的地区 [7] - 活动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和电影资源惠及更多地区 实现"科学传播无死角 文化惠民全覆盖"的目标 [7] 配套活动 - 红色电影展映期间将举办《从抗日战场迈向现代化战场——看我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主题讲座 由"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吕晓戈研究员主讲 [4] - 多家科普场馆推出科学影迷亲子沙龙和红色电影大讲堂等互动活动 亲子沙龙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做实验学习科学 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深度解读影片历史故事 [7]
院士专家共话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中国化工报· 2025-08-22 02:30
会议背景与主旨 - 十余位院士及专家学者齐聚南京工业大学围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座谈交流 [1] - 会议期间回顾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平凯作为生物化工领域奠基人和开拓者的贡献 其培养3位院士及一批杰出人才 [1] 科技产业化成果 - 应汉杰院士团队历经12年攻关提出物质—能量协同调控绿色生物制造理论体系 突破传统发酵效率瓶颈 [2] - 建成国际最大核苷酸生产线 全球每4罐添加核苷酸的高端奶粉中就有1罐使用其产品 [2] - 黄和院士团队开展裂殖壶菌生产DHA油脂产业化研究 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2] 科学家精神与战略方向 - 元英进院士强调科学家需具备前瞻思维和战略谋划 在产业化进程中释放科技势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2] - 谭天伟院士指出科学家应具备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的战略眼光 并承担培养国家栋梁之才的使命 [2] - 南工大表示将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 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