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深度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发布“十百千万”文旅招商投资蓝图
新华网· 2025-08-12 05:50
上海文旅投资蓝图 - 上海发布"十百千万"文旅招商投资蓝图 包括十大标志性项目、百亿元年度文旅投资重点项目、千万平方米招商重点空间[1] - 千万平方米招商重点空间涵盖18个项目 总面积超1280万平方米 包括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和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南一片区"东方乐城"[1] - 六个重点项目签约 包括外滩源二期—外滩新势力超融合街区和"上海超级欢乐谷"[1] 文旅细分赛道 - 发布《2025上海旅游招商投资指南》明确四大板块:文化、旅游、广电、文物[1] - 细分16个投资赛道:艺术品交易、演艺、电竞、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沉浸式体验、时尚产业、数字文化装备、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奖励旅游、水上旅游、乡村旅游、影视创制、网络文化、文物拍卖[1] 战略发展目标 - 上海围绕"招商落地、投资建设、建成运行"线路图提升文旅供给品质[1] - 聚力建设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都市旅游首选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区[1] - 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1]
陕西:坚持以文兴业 着力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01:17
文化产业发展 -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1] - 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 [1] - 擦亮"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特色文化品牌 [1] 文旅融合发展 - 着力做好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大文章 [1] - 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升级产业体系、培壮经营主体 [1] - 推动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台阶 [1] 国际传播与交流 -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1] - 深化对外人文交流合作 [1] - 讲好陕西故事、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1]
聚焦文旅深度融合方向,乐山明确“124”文旅发展思路 “文旅+百业” 周末在乐山
四川日报· 2025-07-29 00:21
文旅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实现入境游客人数、规模以上文体娱乐业企业数量、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三项指标倍增 [3] - 2027年旅游总花费目标超过2000亿元,文旅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3] - 总目标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打造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3][4] 世界级名片打造 - 再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世界美食之都"两张名片 [3][4] - 乐山大佛景区计划2027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含入境游客50万人次),文创收入超1亿元 [5] - 峨眉山景区将投入126亿元实施22个重点项目,包括扩容提质和科技赋能 [5] 美食产业布局 - 已打造34条省市重点美食街区,44项烹饪技艺列入非遗,86道美食入选省级名录 [7] - 实施"百品千店"提升行动,构建"乐山味道+非遗美食+老字号"品牌矩阵 [7] - 2023年1-6月乐山接待国内游客6300万人次,旅游花费8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17% [4] 四大特色产业 - 重点发展文化创意、赛演娱乐、特色美食、康养旅居四大产业 [4][8] - 2023年以来举办赛事超250项,带动综合消费超10亿元 [8] - 康养旅居国际化推进,如黑竹沟景区接待首个外国康养团 [8] 区域联动开发 - 金口河区计划5年完成文旅投资100亿元,年接待游客目标400万人次 [9] - 沙湾区以沫若文化IP为核心打造"沫若文化名城" [8] - 推动大峡谷上下游联动开发,争创2个国家4A级景区 [9] 配套政策与设施 - 为成都世运会推出景区免票(运动员)和5折优惠(观众)政策 [4] - 乐山大佛景区将增设多语种标识、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演艺中心 [5] - 开发"乐山礼物"文创产品,创作乐山元素影视剧 [10]
德阳不只有三星堆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四川日报· 2025-07-25 07:26
三星堆文旅经济表现 - 2024年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量接近600万人次 门票收入突破3.3亿元 今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达282.85万人次 门票收入1.56亿元 [2] - 2024年三星堆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IP授权收入超千万元 与《原神》联动创造2亿级话题阅读量 [2] - 7月23日三星堆博物馆单日接待游客2.3万人次 三星村考古探索基地每天接待约500人 [1] 德阳文旅资源开发 - 德阳构建"3+N"文旅发展新格局 以三星堆 德阳之窗 环龙门山旅游度假带为主体 配套一批文旅名村 [4] - 德阳25个A级景区2024年接待游客超2200万人次 其中三星堆占比近三成 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超7000万人次 [3] - 德阳文旅存在"有文化缺转化 有流量缺留量 有名气缺商气"问题 人均消费额排名靠后 [3] 三星堆IP国际化战略 - 三星堆文物在宁波 希腊雅典 联合国总部等多地展出 包括"吉金万里"特展和"青铜之光"特展 [5] - 规划投资约130亿元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 打造集文化体验 演艺娱乐 主题游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目的地 [6] - 2024广汉三星堆火锅文化节撬动消费近2.8亿元 获授权企业首创陶三足锅具年产值达2000万元 [6] 文旅融合创新举措 - 开发8条游线 古蜀秘境探索游与温泉玫瑰康养游形成"一文一旅"双引擎 [7] - 绵竹剑南老街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串联酒文化 三国文化和绵竹年画文化 [9] - 活化工业遗产 建设金鑫片区工业文化博物馆 展示三线建设场景 构建"从大国重器到未来科技"研学链条 [9]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 串联18个国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贯通德阳文庙 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等景点 [7] - 整合白马关 金牛古道 诸葛双忠祠等历史遗迹资源 推进蜀道三国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建设 [10] - 提升黄继光纪念馆等重点红色景区展陈水平 优化"红色之旅研学游"精品路线 [10]
四川宜宾:“三地+三中心”构建国际旅游城市格局
新华财经· 2025-07-23 07:00
宜宾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战略 - 宜宾市委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决定》,锚定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从内强底蕴、外塑形象、提升服务、赋能发展、构建工作体系5方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1] - 战略核心是构建"三地三中心"格局(人文景观盛地、生态度假胜地、美酒文化圣地;活力赛事中心、时尚演艺中心、品质消费中心),加速文旅产业国际化 [1][2] "三地"建设规划 - **人文景观盛地**:强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打造三江口、长江之珠等长江视觉符号,开发冠英古街等历史街区,开通水上观光航线,推动僰文化、苗彝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2] - **生态度假胜地**:以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使命,构建生态度假产品矩阵,优化微度假产品供给 [2] - **美酒文化圣地**:依托"中国五粮浓香白酒核心区"优势,建设世界感知中国白酒文化的核心窗口 [3] "三中心"发展路径 - **活力赛事中心**:升级场馆设施,培育本土竞技体育,引入高水平赛事,建设区域赛事中心 [3] - **时尚演艺中心**: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发展影视产业,推动演艺新空间融合,建设成渝地区知名演艺中心 [3] - **品质消费中心**:实施商圈焕新,培育宜宾酒/茶/竹等特产品牌,打造"长江首城大河帮"美食品牌,举办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等展会 [4] 战略实施意义 - 通过"文旅+百业"模式带动经济增长和富民增收,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增长动能 [4] - 最终目标是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 [4]
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注入新能量
经济日报· 2025-07-21 22:14
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意义 - 新增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及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七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1] - 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整体进行系统保护 突破以往仅聚焦单个项目或技艺的保护模式 [1] - 非遗承载民族或地区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1] 区域经济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老陈醋、平遥牛肉、太谷饼等非遗"中华老字号"和"三晋老字号"各19个 [1] - 形成杏花村汾酒、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5个省级非遗特色专业镇 以及交城磁窑村等9个非遗特色村 [1] - 非遗相关产业链持续延伸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文旅融合与区域活力提升 - 保护区依托独特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 开发沉浸式民俗文化体验产品 如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等文化旅游产品 [2] - 文旅融合显著提升区域知名度与影响力 带动就业并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2] 可持续发展挑战 - 需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避免过度开发对文化生态造成破坏 [3] - 传统戏曲面临年轻受众断层问题 政府资金支持若未激发真实传承需求则难以持续 [3] - 文化保护需依赖人才梯队建设 让年轻人主动接触学习传统文化是维持文化生命力的核心 [3]
文旅深度融合,巴中怎么“融”? 品牌 业态 服务 三管齐下
四川日报· 2025-07-21 08:16
文旅品牌建设 - 巴中市发布"四龛福城"文旅品牌,依托南龛、东龛、西龛、北龛石窟形成"一城四龛"人文景观,计划3年投入31亿元实施57个重点项目,目标2027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6] - 上半年"四龛"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门票收入和游客人数同比分别增长40%和51% [6] - 推动红色文旅融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通过多媒体技术升级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计划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 [7] 文旅业态创新 - 升级《新·梦境光雾山》夜游演艺项目,融合巴文化与自然山水,2025年上半年夜间消费达1200万人次(+20%),拉动消费40亿元(+13%) [9] - 恩阳梦华录沉浸式街区带动古装租赁等夜间经济,构建"一核多点"夜间经济体系 [9] - 上半年A级景区接待游客1040.1万人次,门票收入5776.97万元,计划开发运动康养、森林康养等新业态 [9][10] 服务设施升级 - "159米仓民宿"项目布局5个民宿组团,计划带动900家民宿改造,联动森林康养、温泉疗愈等业态 [11] - 改造国道244线光雾山服务区,新增新能源充电桩,实现19个4A级及以上景区旅游客运班线全覆盖(392辆车次) [11] - 推行旅游投诉快接快处机制,实施赔偿先付制度优化消费体验 [12] 区域发展案例 - 光雾山-诺水河地质公园带动桃源村376人从事旅游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60万元,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消费收入800万元 [4] - 巴中市委全会提出深化文旅融合,加速资源优势转化 [4]
四川巴中市以文旅深度融合绘就老区振兴新图景
中国经济网· 2025-07-17 14:06
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 巴中市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以建设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区为牵引,强调市内协同联动和市外开放合作 [1] - 行业进入从"规模扩张"到"价值重构"新阶段,采取场景驱动替代资源依赖模式,通过6张工作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 [1] - 文旅产业具有高关联性和广辐射面,对扩内需、促就业作用显著,巴中计划通过"文旅+"和"+文旅"模式转化资源优势 [2] 文旅资源禀赋 - 巴中拥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和21个国家4A级景区,人文资源包括米仓古道、南龛盛唐彩雕及巴文化、红色文化等 [2] - 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红色文化是核心优势,与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目标高度契合 [2] 四大文旅地标规划 - 打造光雾山——诺水河世界级生态康养度假地标、全国影响力红色基因传承地标、全国知名度传统文化体验地标、西部领先数字科普研学地标 [2] - 将通过宣传矩阵创新、全民参与和故事营销提升地标知名度 [2] 六大融合场景建设 - 红色旅游场景升级展陈互动技术活化红色故事 科普旅游场景开发研学课程 文博旅游场景开放东龛西龛并丰富夜游业态 [3] - 生态康养场景利用森林温泉发展"候鸟式"旅居 演艺赛事场景打造国际红叶节等城市名片 乡村旅游场景聚焦乡土特色营造"精神原乡" [3] 交通网络配套 - 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完善高铁航空公路网络,建设景区快速通道 提升高铁站机场旅游服务功能 [3] - 打造"米仓大道"交旅融合示范品牌,配套民宿集群和低空旅游项目,实现交通线景观化 [3]
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 京杭大运河水清岸绿业态新
人民日报· 2025-07-14 00:38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工程实施 - 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通过跨流域水资源配置实现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2025年补水任务于2月启动并于7月初顺利完成[1][2][3] - 补水水源累计达7.88亿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142%,涉及长江水、黄河水、永定河水等多路水源协同调度[3] - 水利工程体系包括南水北调、引黄济津等实现跨区域水资源调配,通过闸门协同控制与监测技术保障水流有序贯通[3][4] 生态效益与水文改善 - 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水面面积增加或保持稳定,河道地表水质明显改善,2022-2024年总入渗水量达5.31亿立方米[6] - 地下水水位回升影响范围最远达4.31公里,河北东光县古井水深恢复至6米,沿线58.14万亩农田实现地下水灌溉置换[2][6][8] - 补水工程减少深层承压水开采,形成地表水与地下水良性循环,同时冲刷河道减少淤积改善水生态环境[8] 沿线经济与产业带动 - 运河贯通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河北油坊口村发展农家休闲游园,山东嘉祥县培育户外运动与生态休闲产业[2][6] - 河北大名县整合古城景点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发展特色民宿与沉浸式演艺,客流增长带动住宿业升级[6] - 各地推动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及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实现文旅深度融合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6][7] 可持续治理与系统规划 - 补水工作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北延等工程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本地水与外调水保障沿线用水需求[8] - 针对黄河北段缺水问题实施生态补水与水源置换,黄河南段侧重水质改善与生态保护[9] - 水利部门开展"清四乱"行动严格管理河湖活动,系统推进防洪排涝、水生态修复及航运绿色发展[9]
凉山端出文旅大餐 这个夏天来凉山 感受火热的清凉
四川日报· 2025-07-14 00:15
文旅品牌打造 - 凉山州持续擦亮"彝海结盟地·五彩大凉山"文旅品牌,重点发展"夏季清凉·冬季暖阳"全域全时旅游 [5][7] - 2024年以"东西南北中"五线布局推进全域旅游,东线建设彝族风情体验区,西线打造香格里拉生态线路,南线突出冬季暖阳特色,北线融合多民族文化,中线以西昌为核心加速发展 [8] - 年均日照2500多小时,空气优良天数超99%,夏季平均气温20℃,定位为四川银发经济核心承载地 [7] 文旅产品供给 - 推出5条夏季精品线路:康养度假/研学/寻梦/人文揽胜/彝族风情体验 [4] - 新增文旅场景包括凉山手工艺活态馆(含非遗体验区)、建昌古城光影夜游节(46组灯组+夜间演出)、低空文旅航线(直升机环古城飞行) [2][5][9][10] - 会理市推进凌霄楼改造(9月完工)、瀛洲园酒店(10月开业)等8个文旅项目 [9] 节庆活动矩阵 - 火把月活动于7月11日-8月18日举行,其中西昌火把狂欢夜定档7月18日 [5] - 9月14日-16日泸沽湖景区将举办首届转山转海节 [5] - 夏季配套"彝绣之旅""烧烤美食季"等主题活动,联动17县市发放5000万元消费券覆盖住宿/餐饮/景区 [10] 文化资源转化 - 全州拥有80个A级景区、445处文保单位、514项非遗项目,包括螺髻山/邛海泸山/泸沽湖/卫星发射中心等核心资源 [7] - 非遗工坊通过"技艺展示+手作体验"模式转化文化资产,如彝绣/漆器制作体验 [2][10] - 西昌打造小渔村串烧发源地等五大消费新场景,开展四季主题消费活动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