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人合一
icon
搜索文档
陈春花:今天影响组织选择的两个关键变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9:06
技术环境 - 数字技术成为社会运行的基础设施,带来组织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2] - 数字技术扩展人类活动边界,物质生产、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活动均可直接参与价值创造 [3] - 直播电商基于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万亿规模市场,2024年中国职业主播达3000多万人 [4] - 数字技术消除地理障碍,使自我意识活动(如生活方式创造)具备现实场景 [4] - 技术互联性与共享性使每个场景都可能成为新价值来源 [5] 制度环境 - 制度环境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企业与社会建立共生关系 [6] -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绩效衡量必选项,政府/产业通过硬性规则或软性规范促进共生 [6] - 共生关系案例包括中信建设"联合舰队"、大亚湾新兴产业园、深圳福田数字经济生态平台 [7] - 共生制度特征:互为主体关系契约、基于使用权的资源共享、决策信息共享、利益风险共担 [7] 共生关系实践 - 产业共生、企业-社会共生及"一带一路"体现全球共生实践 [8] -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整体观和《易经》"驭变之理"为共生提供理论支撑 [8] - 组织理念需从"博弈关系"转向"共生关系",否则难以在数字时代持续发展 [9] - 共生理念强化方向:互为主体、互作效应、价值共创、整体进化 [9][10][11][12]
第十一届尼山论坛首设水文化论坛:跨越千年水脉 激荡文明新声
齐鲁晚报· 2025-07-08 10:58
水文化论坛背景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水文化论坛 旨在促进全球水文化交流互鉴 [1] - 论坛将发布凝聚全球共识的水文化倡议 为应对全球水问题提供"东方方案" [3] 儒家水文化溯源 - 儒家构建"以水喻德"认知体系 孔子"逝者如斯夫"奠定惜时进取精神 荀子以水喻德 孟子以水阐释修身之道 [2] -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跨越千年呼应 [3] -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 需传承儒水相融的精神遗产 [3] 山东治水历史成就 - 大禹在山东"导河积石"开启华夏治水文明 管仲创立"水官"制度 王景实现黄河安澜近千年 戴村坝被誉为"中国第一坝" [4] -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建设导沭整沂工程 位山灌区成为黄河下游最大引黄灌区 峡山水库为全省最大水库 [5] - 五千年治水实践留下丰厚水文化遗产 为当代研究提供历史范本 [5] 现代水网建设进展 - 山东构建"一轴三环 七纵九横 两湖多库"立体水网 2022年以来累计投资2402亿元 省级水网达7100公里 输水能力125亿立方米 [6] - 老岚水库 官路水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 [6] - 河湖长制成效显著 京杭大运河实现连续3年全线通流 [6] 水经济创新发展 - 通过效益河湖建设实现"绿水生金" 用水权改革盘活资源资产转化 [7] - "水网+"模式推动小清河 大运河航运复兴 [7] - 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使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7] 国际交流合作 - 6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将齐聚尼山 开展跨文明水治理对话 [7] - 山东五千年治水智慧将通过论坛走向世界 [7]
在威尼斯,中国建筑师诠释和合之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3 04:09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 -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展示10件(套)作品,探讨中国建筑师如何从"天人合一"世界观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4] - 作品表现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未来城市等主题,展现中国传统智慧与哲学思想 [4] 《良渚十二律》 - 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策展团队创作,回应"容·智慧"主题,通过"十二分野"将天文时空与人文礼乐对应,体现包罗万象、和而不同的"容" [4] - 作品以"乐"为媒,12组声音装置对应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的"自然周天",联动良渚遗址全域的"景区—村区—园区—社区—校区",形成文化生态圈 [6] - 自2023年起,中国美术学院组建12个跨学科师生团队,对应自然和社会科学的12个方向,展开全球文明互鉴行动 [6] - 12组声音装置分别以地问、林泉、扶桑等为题,将"自然周天"与"人文周天"相对应,物化为良渚全域的礼乐风景 [7] 《苍穹》 - 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创作,以绿色防护网为主材,融合非遗竹编工艺,构建当代"藻井",诠释"天人合一"思想 [8] - 借鉴费纳奇镜原理,通过旋转圆盘和镜面反射形成动态影像,展现"天、地、人、神"4个章节的循环叙事 [9] - 使用回收施工绿网作为材料,保留使用痕迹和自然褪色,通过手工缝制强化真实质感,形成具有人类学价值的中国建造现场样本 [9] - 设置东、西、南、北4个方位音箱,代表"天、地、人、神",四轨音频循环播放形成交织声场 [10] 《敦煌·共熠》 - 由时境建筑建筑师张继元、卜骁骏创作,聚焦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展现希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明的交融 [10] - 敦煌莫高窟绵延约1600米,融合印度佛教造像、中亚粟特乐舞、波斯拜火教意象与希腊犍陀罗雕塑艺术 [11] - 以12×8×6.5米空间结构呈现三维星图场域,使用金属球体、金属网与多色亚克力,营造抽象星云世界,象征文明交融 [12] - 装置映射全球文化流动,体现文明交融并非风格叠加,而是文化基因在时空中的有机重组 [12]
“对话·知音”中国古琴音乐赏析会在罗马尼亚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6-30 02:51
文化交流活动 - 由中国对外交流协会、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和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对话·知音"中国古琴音乐赏析会在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举行,吸引了罗马尼亚文化、艺术、教育、媒体各界代表以及当地民众百余人参与 [1] - 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文化参赞张丽丽表示,希望通过古琴这一"文明活化石"搭建文化交流桥梁,进一步促进中罗两国民心相通 [1] - 罗马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巴林特表示,本次活动是罗中两国艺术合作的典范,希望未来有更多类似的交流 [1] 古琴艺术展示 - 赏析会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王鹏主讲,笛箫演奏家刘小冈参与协奏,以互动讲解与现场演奏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2] - 王鹏指出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心灵修养与生命态度的体现,强调"技法""心法"并重,追求琴音与心境合一 [2] - 赏析会结合古琴的"五音疗疾"理论与当代生活美学,展现了古琴多维传播体系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路径 [2] 观众反响 - 现场观众反响热烈,讲座后踊跃提问,纷纷表示通过讲座收获颇丰 [3] - 观众表示古琴的乐声令人沉静内心、启发思考,现场演奏如诗如画,令人难忘 [3] 古琴文化价值 - 古琴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近三千年历史,被誉为"文明活化石" [5] - 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5] - 古琴长期以来象征着高洁人格与精神追求,蕴含丰富的儒、道、佛哲学思想,体现了"乐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5]
2025图博会 | 聚焦雪漠,聚焦“文学流转的力量”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07:19
雪漠作品国际学术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以"文学流转的力量"为主题,探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1] - 雪漠作品因深邃思想、独特艺术风格和西部文化特色成为国际关注焦点,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1] - 作品中的生态意识、人性关怀与精神追求构成人类共同情感纽带 [1] - 雪漠现象被寄望带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1] 雪漠作品国际传播成功因素 - 海外传播成功源于作者扎实的文化功底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展示 [1] - 作品展现中国文学与文化独有生命力,作者通过深度了解国际受众和传播渠道探索有效路径 [1] - 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多语种译本以独特叙事风格、哲学思考及西部文化挖掘构建高辨识度文学世界 [1] 雪漠作品的跨文化价值 - 作品通过普世精神命题突破文化/意识形态壁垒,以人类共同困境和东方超越之道引发全球共鸣 [2] - 关于苦难、救赎、超越的叙事揭示生态危机背后的人性困境,提供非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考范式 [2] - "初心""慈悲"等概念在全球精神危机中衍生新阐释空间,超越国际传播中的异域奇观标签 [2] 雪漠创作理念与文化智慧 - 作者强调作品中文化价值高于小说形式,提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智慧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关联性 [2] - 认为中国文化传播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可能重塑人类对自然、宇宙及人际关系的认知模式 [2]
“深入思考技术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走进第十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
人民日报· 2025-06-18 21:53
中国馆展览内容与主题 - 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展出10件(套)作品,涵盖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立交城市、更新城市、未来城市等主题 [1] - 展览通过《北京中轴线的春天》等影像作品,展示北京中轴线在保护传统的同时焕发活力,运用自行车铃声、人声等元素增强观众沉浸感 [1] - 策展人马岩松表示,中国馆体现中国建筑师从"天人合一"世界观汲取智慧,将"容"理念运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1] 中国建筑项目展示 - "塱头实验"展示广东塱头村作为最大古村落之一在保护修缮后的蝶变新生 [1] - "苏州园林档案"分享苏州园林在遗产价值阐释、系统性保护与统一监管等领域的经验 [1] - "插件更新城"项目展示北京四合院使用预制化模块更新改造的创意,为人口稠密城市提供空间优化方案 [2] 国际反响与合作意向 - 厄瓜多尔建筑师奥尔多尼亚斯连续三年参观中国馆,认为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是了解中国社会的窗口,并希望与中国同行合作 [2] - 威尼斯市副市长德·马丁表示中国馆展览启发观众思考技术与可持续性关系,展现建筑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作用 [2] - 威尼斯市政府计划加强与中国城市在文化、教育和城市发展等领域的合作 [2] 双年展背景与规模 - 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是全球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建筑艺术展览之一,今年主题为"智能·自然·人工·集体" [2] - 6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展馆,共同探索建筑如何智能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2]
甘肃简牍博物馆:汉代长城上的日常生活丨从长安到敦煌
经济观察网· 2025-06-17 01:13
汉代西北边塞军事体系 - 赵充国提出屯田策略,计算军队所需粮草:粮食199630斛、盐1693斛、茭草250286石,屯田步兵10281人需粮食27363斛、盐308斛 [1][2] - 汉代在西北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等郡,经营河西走廊三百余年 [4] - 汉代长城防御体系由塞墙、天田、烽燧、关城组成,平均每里不到一名戍卒,主要功能是通过烽火预警系统传递敌情 [32][34][36] 汉代交通与驿站系统 - 汉代中原与河西主要交通路线为高平道,从长安经高平至媪围渡黄河入武威,里程较近 [9] - 悬泉置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古代驿站,出土两万多枚汉简,其中《驿置道里簿》简记载从长安到敦煌的邮驿交通路线 [10][16] - 敦煌悬泉置到安定高平距离3151汉里(约1310公里),汉代戍卒需数月行程 [16] 汉代戍边制度与士兵生活 - 法律规定23岁男性需服役戍边三日,可交钱雇佣他人代替,居延汉简记载雇佣价格达二万九千钱(可买五匹马) [17] - 戍卒日常工作包括巡视天田、施放烽火、传递文书等,需携带"日迹梼"作为巡视凭证 [40][43] - 边塞设有文化教育,戍卒学习《苍颉篇》《急就篇》等字书,使用多面体木觚作为习字工具 [51][52] 汉代河西社会经济 - 居延地区发展农牧渔业,出土汉代渔网证明当地水产资源丰富 [55][57] - 东汉初年甲渠候粟君与客民寇恩的5000头鱼贸易纠纷案,反映河西长途贸易情况 [59][61] - 居延汉简记载野骆驼引发的驿马赔偿纠纷案,涉及金额7000钱 [63][64] 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 - 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近4万枚简牍和1万余件伴出文物,设有"简牍时代"等四个基本陈列 [26][28] -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是现存最早的"环保法",颁布于公元5年,规定每月与物候相应的禁忌 [47][49] - 居延新简《塞上烽火品约》详细规定不同敌情下的烽火预警方式,是研究汉代边塞防御的重要资料 [39][40]
流金窑火,百元集齐“五大名窑”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6 03:51
产品核心概念 - 融合传统文化、历史与现代时尚的【流金窑火】五大名窑茶具珍藏套装 [1][2] - 设计灵感源自博物院珍藏的唐宋五大名窑瓷器,仿古器型与精挑釉色展现宋韵风华 [2][14] - 礼盒包含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杯子各一件,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10][35] 文化价值与市场定位 - 茶文化在中国有千年历史,茶具承载生活点滴与传统文化 [6][8] - 五大名窑瓷器跨越南北,集齐高品质五窑瓷难度大,该套装填补市场空白 [22] - 产品定位为"美学艺术品",通过文创形式连接历史与现代生活 [14][16][23] 工艺与制作 - 非遗传承人刘铭志监制,确保品质并体现对传统的尊重 [25][28] - 历经设计、选料、揉泥、拉胚等十余道工序,手工施釉与一体成型工艺 [31][33] - 每件茶具采用独特烧制技艺,如汝窑天青釉色还原宋徽宗"雨过天青"意境 [38][43][47] 五大名窑特色 - **汝窑扳指杯**:天青色釉温润如玉,结合扳指阳刚气质 [38][45][47] - **定窑葵口杯**:白瓷覆烧工艺,秋葵花造型象征平静安宁 [49][53][57] - **哥窑八方杯**:青灰釉"百圾碎"开片,八边形寓意八方聚财 [59][63][65] - **钧窑高菊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杯身线条模拟菊花花瓣 [69][73] - **官窑斗笠杯**:宫廷标准制作,纹饰盈润细腻,提升茶空间氛围 [75][79][81] 营销信息 - 活动期间特惠价268元/套,强调限量收藏属性 [82][83]
紫砂壶:泥土里的东方美学密码
北京商报· 2025-06-12 16:38
紫砂行业概况 - 紫砂原料仅产自宜兴丁蜀镇黄龙山脉,具有独特的双重气孔结构,透气性好且不渗水,适合泡茶 [3] - 紫砂泥分为紫泥、红泥、段泥三大基泥,可通过拼配产生上百种色彩,烧制后色泽温润,其他陶土无法复制 [3] - 紫砂工艺起源于北宋,明代供春制壶开启文人介入历史,时大彬改进壶型贴合文人茶趣 [3] 紫砂制作工艺 - 全手工成型需使用20余种工具,经过打泥片、围身筒、精加工等工序,每道工序依赖手感,成品形态多样 [4] - 窑火淬炼温度在1100-1280℃之间,传统龙窑使用松木控温,现代电窑温差可控制在5℃以内,温度变化影响壶色 [4] 紫砂壶的功能与设计 - 高身壶适合发酵茶如普洱、红茶,深腔聚香;矮身壶适配绿茶、白茶,散热快保留鲜爽 [5] - 壶嘴、壶把、壶钮需"三点一线",符合力学原理,倒水利落且线条流畅 [5] - 养壶过程中茶多酚与气孔矿物质氧化形成包浆,长期使用的壶即使注入清水也能透出茶香 [5] 紫砂壶的艺术与文化 - 仿生器如南瓜壶、荷花壶等师法自然,体现"天人合一"哲学 [6] - 筋纹器如合菱壶、菊瓣壶线条等分排列,暗合《周易》数理智慧 [7] - 光素器如仿古壶、掇球壶无多余装饰,曲面比例体现儒家"中庸"之道 [8] 文人与紫砂的结合 - 清代陈鸿寿与匠人杨彭年合作创作曼生十八式,壶身刻铭文,将紫砂壶升华为文人小品 [9] - 现代顾景舟制壶、吴湖帆题刻的"石瓢壶"集陶艺、书法、绘画于一体,单壶拍出数千万元高价 [9] 现代创新与跨界 - 故宫、敦煌研究院等机构推出联名紫砂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10] - 年轻匠人运用3D扫描复刻古壶形制,或在壶内嵌入传感器,通过App监测茶汤温度、冲泡次数 [10]
材美工巧 器韵时宜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1 22:31
展览概况 - 第四届中国好手艺展在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 展出110件套匠心之作 以"材美 工巧 器韵 时宜"为新时代考工标准 [7] - 展览继承传统《考工记》"天有时 地有气 材有美 工有巧"的造物思想 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传统工艺理念 [7] 材美工艺 - 唐帅岫玉雕刻《水生世界·逸》突破传统静态美学 运用不规则曲线展现敦煌飞天的飘逸灵动 [7][8] - 王丽华苏绣《九龙图》以南宋陈荣作品为范本 采用平针 乱针及自创罗髻针法再现九龙威猛姿态 [8] 工巧创新 - 陈荣春 陈汉青陶瓷《如梦令》继承明代何朝宗"垂裳纹"技艺 德化白瓷衣褶处理如山水飞瀑 融合文人赏石意趣 [8] - 陈玉琼玻璃作品《生生不息》通过灯工玻璃技术 用透明材质具象化人类追寻真理的心路历程 [9] 时宜探索 - 《叙事》《恐龙》两件装置作品突破传统材料限制 分别使用丝瓜瓤和废旧轮胎创作 引发关于手工艺价值体系的讨论 [10] - 废旧轮胎作品通过纹路转化形成独特肌理 丝瓜瓤作品利用纤维结构创造类似"米家山水"的光影层次 [10] 文脉传承 - 范泽锋紫砂《禅墩·朝阳》延续明代时大彬 清代陈鸣远的线面结合美学 以向日葵意象转化植物生长轨迹 [13] - 王雷纸搓线编织《文锦华夏》将书籍文字与传统服饰形制结合 实现历史符号的现代性阐释 [13] - 国礼《和合之美捧盒》融合敦煌荷花如意纹 回纹等传统元素 延续商周青铜器铸鼎象物的文化叙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