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

搜索文档
在威尼斯,中国建筑师诠释和合之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3 04:09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 -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展示10件(套)作品,探讨中国建筑师如何从"天人合一"世界观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4] - 作品表现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未来城市等主题,展现中国传统智慧与哲学思想 [4] 《良渚十二律》 - 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策展团队创作,回应"容·智慧"主题,通过"十二分野"将天文时空与人文礼乐对应,体现包罗万象、和而不同的"容" [4] - 作品以"乐"为媒,12组声音装置对应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的"自然周天",联动良渚遗址全域的"景区—村区—园区—社区—校区",形成文化生态圈 [6] - 自2023年起,中国美术学院组建12个跨学科师生团队,对应自然和社会科学的12个方向,展开全球文明互鉴行动 [6] - 12组声音装置分别以地问、林泉、扶桑等为题,将"自然周天"与"人文周天"相对应,物化为良渚全域的礼乐风景 [7] 《苍穹》 - 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创作,以绿色防护网为主材,融合非遗竹编工艺,构建当代"藻井",诠释"天人合一"思想 [8] - 借鉴费纳奇镜原理,通过旋转圆盘和镜面反射形成动态影像,展现"天、地、人、神"4个章节的循环叙事 [9] - 使用回收施工绿网作为材料,保留使用痕迹和自然褪色,通过手工缝制强化真实质感,形成具有人类学价值的中国建造现场样本 [9] - 设置东、西、南、北4个方位音箱,代表"天、地、人、神",四轨音频循环播放形成交织声场 [10] 《敦煌·共熠》 - 由时境建筑建筑师张继元、卜骁骏创作,聚焦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展现希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明的交融 [10] - 敦煌莫高窟绵延约1600米,融合印度佛教造像、中亚粟特乐舞、波斯拜火教意象与希腊犍陀罗雕塑艺术 [11] - 以12×8×6.5米空间结构呈现三维星图场域,使用金属球体、金属网与多色亚克力,营造抽象星云世界,象征文明交融 [12] - 装置映射全球文化流动,体现文明交融并非风格叠加,而是文化基因在时空中的有机重组 [12]
从“窗口”到“桥梁”
人民日报· 2025-05-24 21:52
中国馆参展作品与主题 - 中国馆以"容·智慧"为主题,通过10件作品回应威尼斯双年展总主题"智能、自然、人工、集体",展现中国建筑师对全球议题的思考 [1] - 作品《良渚十二律》通过12组声音和影像装置,融合良渚遗址模型与礼乐文化,展现文明的韧性和整体性 [1] - 《北京中轴线的春天》以数字化点云扫描还原北京中轴线地标,探索人与历史、城市、自然的情感连接 [2] - MAD建筑事务所的《一把油纸伞》运用传统工艺创造微型自然剧场,提供光影与温差调节的空间体验 [2] - 《苍穹》装置由建筑工地防护网编织而成,引发对城市建设中精神空间构建的思考 [2] 参展团队与创作理念 - 12位(组)跨学科参展人包括建筑师、灯光师、音乐家、科学家等,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和社交媒体平台 [2] - 策展侧重年轻建筑师,其作品更具全球化视野、开放性和互动性,融合传统文化根源与未来城市转型思考 [2] - 众建筑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插件家"模块化建造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轻量化解决方案 [3] - 小红书《开源城市计划》展示用户共创的城市影像,推动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创新 [3][4] 建筑行业趋势与文化表达 - 建筑行业正从工业文明的理性效率转向智能时代的人性与自然关注,强调"天人合一"世界观 [4] - "山水城市"理念倡导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参展作品通过当代艺术表达推动文化变革进程 [4] - 中国建筑师通过国际竞标、本土文化深耕提升全球话语权,中华传统文化成为设计核心营养 [5] - 行业需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奖,强化中国建筑对世界的现实影响力 [5] 未来建筑发展方向 - 未来建筑需注重公共空间、社区凝聚力及住宅设计创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6] - 行业将更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强调意境营造和人文关怀,平衡理性技术与感性思考 [6] - "东方且面向未来"的建筑风格如"山水城市",有望以创新贡献全球建筑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