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绿色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新洋丰的“绿色突围战”
中国经济网· 2025-06-05 02:19
农业绿色转型背景 - 全球粮食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超过三分之一,其中粮食生产环节占比最高达39% [1] - 中国仍有40%左右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退化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1] - 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战略,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措施 [1]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公司承担2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 - 研发方向涵盖绿色缓控释肥料、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黑土地土壤障碍消减等 [2] - 已完成4种功能型缓控释肥料新产品和9种专用化缓控释产品,累计推广面积约135万亩 [2] - 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多项新型肥料成果产业化转化 [2] 标准体系建设 - 参与制定7项国家标准和7项行业标准,包括《复合肥料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等 [3] - 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3] 绿色产品与服务网络 - 构建涵盖20多个大类、上百种产品的多元化矩阵 [4] - 开发"洋丰正好""百倍邦"等系列新型肥料,提升肥料利用率并降低污染 [4] - 采用"3+1"团队作业模式,2024年开展技术培训及示范观摩会1万余场 [4] - 建立600余块高标准示范田,形成3258份测土配方施肥报告和2000余份作物营养解决方案 [4] 绿色生产与资源利用 - 2024年被认定为湖北省环境绩效A级企业 [5] - 磷石膏年处理能力逾700万吨,2024年综合利用达362.99万吨 [5] - 开展"磷石膏改良盐碱地效果及其安全性评价"合作研究,推出"洋丰豆""洋丰硫"等系列产品 [5] - 推进荆门市东宝区磷石膏用于矿坑生态修复项目,可修复面积7.72公顷,消纳磷石膏200余万吨 [5] 行业发展趋势 - 肥料研发向"高效、专用、环保、功能化"方向发展 [4] - 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产品技术与科学理念相结合 [4] - 生态修复与固废资源化利用成为行业重要发展方向 [5]
做好农业绿色转型“必答题”
金融时报· 2025-05-20 03:17
农业绿色转型金融支持 - 四川广元市依托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契机,聚焦畜禽粪污减排和农副产品低碳加工领域,农业转型贷款余额达12.13亿元[1] - 中国人民银行广元市分行联合多部门印发《广元市农业转型金融标准试用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库并创新金融产品,入库项目159个,授信36个,发放贷款31.7亿元[2] - 推出财政贴息政策,单项最高贴息200万元,期限最长5年,并配套优惠担保政策降低融资成本[2]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 四川省鹤仙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获苍溪农商银行300万元信用贷款(利率3.1%),引进智能粪污处理系统后新增5万羽蛋鸡产能,有机肥年增收60万元[3] - 广元市通过"转型+普惠+链长"模式发放肉牛羊行业畜禽粪污治理贷款1004万元[3] - 旺苍县木门镇推广沼液肥使化肥使用量减30%,每亩成本降35元,茶叶产量增5%-10%且品质提升[4] 农副产品低碳加工升级 - 苍溪县猕猴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获农业银行970万元贷款(利率2.95%),数字化改造后生产线损耗率下降,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0%[5] - 广元市通过"碳账户+再贷款"模式发放农业转型贷款1808万元,累计为24个项目提供3.4亿元贷款支持[5] 政策与机制创新 - 建立市级领导小组统筹农业转型金融标准实施,10家试点银行开设授信绿色通道[2] - 中国人民银行广元市分行推动"绿金贷"等政策产品落地,强化核心企业信用赋能产业链[3][5]
绿色循环链扮靓美丽乡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21:22
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 - 使用秸秆青贮收割机后,玉米秸秆收割效率大幅提升,一亩地仅需20分钟即可完成收割并直接使用[1] - 玉米秸秆青贮饲料可替代豆粕、玉米、麦麸等高价精饲料,降低养殖成本,且无需添加其他成分[1] - 玉米秸秆具有鲜嫩汁多、气味芳香、适口性好等特性,可改善牛肉质量并减少牛群消化系统疾病[1] - 当地已形成规模化利用示范效应,孵化出多家年利用青贮玉米秸秆超500吨的养殖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 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成效 - 绩溪县采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组合策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5%[2] - 全县已培育40家秸秆利用量超50吨的经营主体,其中10家企业年处理量超过500吨[2] 养殖粪污资源化处理模式 - 采用"联户分散收集-集中收储生态利用"模式处理散养户粪污,建成22个总计498.5立方米的污水收集池[4] - 处理后的养殖污水免费供给村民用于农作物种植,形成粪污利用-绿色种植的生态闭环[4] - 试点成功后投入1600万元新安江生态补偿资金推广至三镇,结合农村改厕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4] 农业绿色转型成果 - 通过资源化利用构建绿色循环链条,显著减少农业面源污染[5] - 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路径[5]
乡村拔节话“三力”(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5-05 22:17
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 元古堆村通过多元化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增长,包括现磨咖啡销售(每杯村集体分红3元)、中药材加工(村民日收入150元)和游乐场运营(年营业额超40万元)[1] - 2024年村人均纯收入达18860元,较2021年增长52%,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20万元,为2021年的2倍多[1] - 采用"农户+村办企业"模式发展旅游业,实现从农业村向旅游村的转型,业态涵盖梅花鹿养殖、花海及冰雪旅游基地[3] 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 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适合阴寒气候的中药材产业,带动村民收入增长[2] - 引入龙头企业建设村内加工厂,延伸产业链至"农头工尾",提升中药材附加值并创造本地就业机会[2] - 从江苏南京引进1年生百合新品种替代原有3年生品种,实现效益倍增[2] 农业转型升级实践 - 推进625亩土地绿色有机认证,坚持无农药化肥种植,形成中药材和鲜百合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3] - 拒绝短平快发展模式,专注现代农业转型,通过长期投入完成农业绿色化改造[3] - 文旅产业升级路径清晰,从初期农家乐逐步发展为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完成"卖资源"到"卖生态"的转变[3] 可持续发展方法论 - 强调"因我而起、因时而为、因势而动"的发展原则,结合本地优势与外部经验[2] - 保持战略定力,避免追逐短期风口,通过持续深耕特色产业实现厚积薄发[3] - 执行层面注重阶梯式发展,在旅游业中逐步丰富业态并引入专业运营公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