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奔私
icon
搜索文档
大洗牌!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第一财经· 2025-07-30 03:06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浪潮 -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12人,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23% [1] - 863位拥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管理320只产品,上半年收益均值11.17% [1] - 张翼飞、翟相栋等知名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后转投私募机构 [2][3] - 王鹏、谢家乐、于洋、周智硕等20余位绩优基金经理年内离任 [4] 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影响 - 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亿元占华商权益类基金58%,华商基金动用2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其原管产品维稳 [5] - 鲍无可离职时管理规模162.07亿元,较巅峰期270亿元缩水40% [5] - 丘栋荣离职导致中庚基金规模同比缩水38.82%,其原管产品规模从147.08亿元降至80.53亿元 [6][7] 行业生态变革 - 公募行业经历2006年以来的第四次"奔私"浪潮,2024年起新一波离职潮涌现 [10][12] - 浮动管理费机制实施打破"旱涝保收"生态,部分基金经理因考核不达标被降薪30%-50% [13][14][16] - 行业加速"去明星化",平台价值超越个人IP,私募领域从个人创业转向加入成熟机构 [16] 私募赛道表现 - 仅4.2%"公奔私"基金经理任职百亿私募,64.3%集中于5亿规模以下中小型机构 [18] - 2025年上半年收益前三的"公奔私"基金经理:陆航(45.66%)、何潇(31.14%)、徐爽(未披露) [19][20] - 徐爽近一年以58.63%平均收益领跑33位同行,行业近一年收益均值23.62% [21] - 周应波私募产品规模从百亿回落至50-100亿元区间,任泽松产品连续三年亏损超30% [23]
年内已离任196人,创新高!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再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12:49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现象分析 - 2025年公募行业出现基金经理离职潮 截至7月15日离任人数达196人 较2024年同期增长11.4% 较2023年同期增长20% [2] - "奔私"成为重要去向 包括百亿级行业顶流和细分赛道"黑马" 折射行业格局深刻变化 [1] - 历史上曾出现三轮"公奔私"浪潮:2007年牛市启动第一轮 2012-2015年为第二轮高峰 2020-2022年为第三轮 [3][4] 离职潮驱动因素 - 2025年5月实施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是关键转折点 新规要求权益类基金全面推行浮动费率制 薪酬与三年期业绩强绑定 [5] - 头部基金公司形成"虹吸效应" 2025年一季度非货管理规模前十公募市场集中度升至58% 中小公司人才流失 [5] - 行业从粗放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基金公司构建团队化投研体系 新老交替加速 新任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较短 [6] "公奔私"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截至2024年底私募市场共有886位"公奔私"基金经理 占比约3% 旗下292只产品2024年收益均值18.43% 但正收益产品占比最低 [7] - 业绩分化显著 表现最好的善择先锋3号全年收益率超200% 多只产品收益率超50% [7] - 具体案例:周应波2022年成立上海运舟私募 首只产品首日销售30亿元 但2024年管理规模回落至50-100亿元 [10] 任泽松管理的3只产品任职以来亏损超30% [11] 猛犸资产等部分机构已注销 [12] 行业生态与平台影响 - 平台红利对公募时期业绩贡献率约30% 投研覆盖范围转私募后可能缩减50%以上 [15] - 公募拥有百人级投研团队和全行业覆盖能力 私募研究团队普遍10-30人 [15] - 头部公募算法交易系统实现毫秒级订单执行 私募多使用第三方系统 在极端行情下可能出现延迟 [15] - 预计未来3-5年将呈现公私募人才双向流动格局 公募需打造系统化投研平台 私募需提升合规经营水平 [16][17]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潮”再起:有人年收益超200%,有人已隐匿江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2 02:05
行业人才流动趋势 - 2025年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人数达196人,创历史峰值,较2024年、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11.4%、20% [4] - "公奔私"现象显著,安信基金百亿固收名将张翼飞等多名顶流基金经理转投私募 [2][4] - 三轮"公奔私"高潮:2007年牛市启动首轮,2015年达第二轮顶峰,2020-2022年第三轮,2025年开启新一轮热潮 [4][5][6]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实施,浮动费率制与三年业绩强绑定促使业绩不达标者离职 [7] - 头部公募市场集中度达58%,中小公司基金经理为寻求资源转向私募或头部机构 [7] - 私募投资决策自主性强,薪酬与业绩挂钩更紧密,吸引公募人才 [8] "公奔私"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886位"公奔私"基金经理2024年平均收益18.43%,但正收益产品占比最低,分化显著 [10] - 杨萍管理的善择先锋3号2024年收益超200%,32只主观多头策略私募产品净值翻倍 [10][11] - 中欧基金原周应波私募产品运舟致远1号1期成立以来收益47.43%,但短期业绩排同类后30% [12] - 中邮基金原任泽松私募产品任职回报亏损超30%,集元资产管理规模停滞在0-5亿元 [13][14] 平台依赖与行业生态 - 公募平台红利对基金经理业绩贡献率约30%,投研覆盖范围转私募后缩减50%以上 [17] - 头部公募算法交易系统达毫秒级,私募第三方系统在极端行情存延迟风险 [17] - 未来3-5年公私募人才将双向流动,公募需降低对个人依赖,私募需提升合规与风控 [18]
“公奔私”浪潮又要来?来哪里?高毅、睿郡、睿璞成聚集地!陆航、梁文涛、凌鹏等业绩领先!
私募排排网· 2025-07-19 08:39
公募基金经理流动趋势 - 截至7月16日,今年已发生超2700条基金经理变更事项,其中194位卸任,307位新聘 [2] - 多位绩优基金经理如鲍无可、周海栋等选择清仓式卸任,曹名长、于洋等知名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引发市场关注 [2] - 投奔私募成为公募基金经理重要去向之一,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达863位,管理320只产品 [2] 公奔私基金经理分布 - 555位任职于0-5亿规模私募,36位任职于百亿私募 [2] - 高毅资产拥有6位公奔私基金经理最多,包括邱国鹭、邓晓峰等知名人士 [2] - 睿郡资产、勤辰资产、睿璞投资分别拥有5位、3位、3位公奔私基金经理 [4] 公奔私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上半年有34位公奔私基金经理符合排名规则,平均收益为***%,前十门槛为***% [5] - 上半年收益前三为复胜资产陆航、香橙资本何潇、紫阁投资徐爽 [5] - 近1年收益前三为紫阁投资徐爽、复胜资产陆航、津育投资张文龙 [8] - 近3年收益前三为深圳善择私募杨萍、睦沣投资李振岳、荒原投资凌鹏 [11] 头部公奔私基金经理详情 - 复胜资产陆航管理5只产品规模11.64亿,上半年收益***%,专注新消费赛道 [6] - 香橙资本何潇管理3只产品规模14.45亿,上半年收益***%,稳健2号B类表现突出 [7] - 紫阁投资徐爽管理3只产品规模5.06亿,近1年收益***%,重仓创新药板块 [9] - 泓湖私募梁文涛管理7只产品规模45.58亿,近1年收益***%,宏观策略表现优异 [11] - 荒原投资凌鹏管理3只产品规模9980.9万,近3年收益***%,策略引发业内关注 [12] - 睿璞投资蔡海洪管理3只产品规模5.84亿,近3年收益***%,团队含3位公奔私基金经理 [13]
“公奔私”!又有老将转战私募,年内公募人事变动频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4 09:48
私募基金管理人动态 - 泰康稳行(武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5月26日完成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 [1] - 公司法定代表人王琦曾任中信建投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经理 管理过三只基金 其中中信建投睿利A任职回报16.88% 中信建投智信物联网A年化回报10.55% [2] - 总经理刘志强曾任职嘉实基金投资部 管理的嘉实成长收益A任职回报56.56% 年化回报31.11% [2] - 两位高管均擅长科技成长股投资 管理平衡型或灵活配置型基金 兼具产业从业经历 [3]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系泰康保险集团旗下专业资产管理机构 [3] 公募行业人才流动 - 2025年公募行业高管及基金经理变更频繁 涉及163家持牌机构中77家发生高管变动 占比47% [4] - 年内83名高管卸任 包括14名董事长 16名总经理 32名副总经理 [4] - 知名基金经理曹名长 周智硕 鲍无可相继离职 均因个人原因卸任 [4] - 行业呈现"公奔私"趋势 前公募人士通过灵活投资框架延续业绩表现 [5]
前些年的公募顶流奔私以后,活得都怎么样了?
雪球· 2025-05-21 08:44
公奔私现象概述 - 金融圈周期性出现"公奔私"热潮,公募大佬转私募后常创首募神话,如林鹏成立和谐汇一首日募集超150亿元[1] - 截至2024年11月,869位"公奔私"基金经理2024年收益均值14.95%,略超沪深300的14.15%,但在各类背景私募经理中表现相对逊色[1] 典型失败案例 林鹏(和谐汇一) - 公募时期以67.91%净值增长率夺冠,私募产品两年内回撤超30%,经历从业20多年最困难时光[3] - 业绩滑坡主因:过度执着"均值回归"和"逆向投资",对宏观政策敏感度不足,后引入宏观策略研究员改进[4] - 暴露核心问题:公募"相对收益"思维与私募"绝对收益"要求存在本质冲突,需从纯多头转向对冲工具运用[4] 王亚伟(千合资本) - 公募时期年化收益49%,华夏大盘精选7年回报11倍,奔私产品创认购门槛2000万、费率2.5%+20%、首募20亿三项纪录[7][8] - 私募后年均收益不及银行理财,规模从300亿峰值缩水至20-50亿,多只产品清盘[8] - 失败根源:依赖重组概念的事件驱动策略失效,2015年后市场转向价值投资致重仓的计算机、电子板块表现低迷[9] 周应波(运舟资本) - 公募时期管理中欧时代先锋总回报351.29%,年化27.89%,连续四年同类前10%[11] - 私募产品2年内净值跌至0.7(浮亏30%),最大回撤56%,主因延续成长股策略导致科技、新能源、TMT、医药持仓集中度过高[11] - 自我反思:机构成长股惯性、0-1行业投资和安全边际认知不足三大问题[11] 成功转型案例 董承非(睿郡资产) - 公募15年年化回报15%+,管理规模700亿,私募后年化10%+,最大回撤10%[15] - 成功要素:延续稳健风格,利用私募工具配置可转债、基金及衍生品(如自动敲入敲出产品)平滑波动[15] 梁文涛(泓湖投资) - 公募时期挖掘茅台、苏宁等成长股,基金科汇连续三年同类第一[16] - 2008年后转向宏观对冲策略,通过股票、债券、商品多资产配置实现2018-2024连续8年正收益[16] 丁楹(康曼德资本) - 首募仅8000万(预期10亿),但采用"主观+量化"策略优化仓位控制和行业轮动[17] - 代表产品连续10年跑赢沪深300,成为首批百亿私募管理人[16][17] 核心经验总结 - 失败主因:相对收益转绝对收益认知不足,传统选股策略未随市场调整[17] - 成功关键:善用私募策略灵活性,如董承非引入衍生品、梁文涛转向宏观对冲、丁楹结合量化模型[15][16][17] - 投资者建议:需观察私募成立后的业绩持续性、策略匹配度和团队稳定性,避免盲目追捧明星光环[18]
十年间,那些“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们如今怎样了?
搜狐财经· 2025-05-21 02:28
基金经理"公奔私"现象 - 今年以来多位知名基金经理卸任 部分可能选择"奔私" [1] - 行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公奔私"基金经理已达863名 [13] - 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共7813家 其中82%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 仅5%超过20亿元 [13] 千合资本案例 - 王亚伟2012年创立千合资本 首只产品刷新私募业三项纪录(2000万认购门槛/2.5%管理费/20亿首发规模) [2] - 公司管理规模巅峰达300亿元 后因业绩下滑2022年跌破100亿 近期降至20-50亿元区间 [2][3] - 2024年2月公告王亚伟暂不参与运营 公司规模持续萎缩 [3] 集元资产案例 - 任泽松2018年接手集元资产 管理规模曾达10-20亿元 现跌破5亿元 [6] - 旗下两只代表产品累计亏损率分别达45.2%和43.9% [6] 和谐汇一资产案例 - 林鹏2020年创立和谐汇一 首批产品首日销售150亿元 [7] - 目前管理规模超100亿元 旗下备案88只产品(86只运作中) [7] - 2021-2023年产品净值表现不佳 创始人坦言面临从业最困难时期 [7] 2022年"奔私"潮代表案例 上海运舟私募 - 周应波2022年创立 首只产品首日销售30亿元 快速跻身百亿私募 [8] - 2024年规模回落至50-100亿元 核心成员陆文俊单飞 [8] 睿郡资产 - 董承非加入后首只产品募资45亿元 个人跟投4000万元 [9] - 旗下26只"承非"系列产品 三只代表产品累计收益率约33% [9] 上海勤辰 - 林森2022年5月加入 与崔莹各持股22.7% [10] - 2023年8月规模突破百亿 经历波动后重回百亿级别 [10] - 林森三只产品累计收益率19.6%-39.99% 崔莹两只产品收益率均为13.23% [11] 新晋私募案例 - 邬传雁2024年创立深圳一诺私募 目前仅备案5只产品 规模0-5亿元 [11] - 行业普遍现象为多数"奔私"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不足5亿元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