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

搜索文档
细分四个领域,济南丰富完善专项人才支持政策
齐鲁晚报网· 2025-06-05 04:38
济南市人才政策专项措施 - 济南市出台数字经济、青年科技、银龄、种业四个细分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政策 进一步丰富人才支持体系 [1] - 政策制定注重精准施策 针对四类人才群体差异化需求提升政策精度 数字经济人才突出全链条引育 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创新创业 银龄人才发挥经验优势 种业人才服务"北方种业之都"建设 [1] 政策创新特点 - 适度放宽银龄人才高层次认定年龄限制 首次纳入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和农作物品种选育人 [2] - 对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等数字经济领域人才探索评价模式创新 将青年人才承担重大任务情况纳入创新平台绩效评估 [2] 产业导向措施 - 数字经济领域支持建设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基地 重点覆盖大模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职业需求 [3] - 青年科技领域设立"长周期稳定支持计划" 对服务重大战略需求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给予持续资助 [3] - 种业领域实施"揭榜挂帅"项目 重点突破农作物种子、蔬菜种苗、畜禽良种等关键技术 [3] 政策实施机制 -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台账逐项落实政策 定期开展效能评估并动态优化 形成"宣介-兑现-评估-优化"闭环 [3] - 构建"1+N"人才政策体系 "1"为动态优化的"双30条"基础政策 "N"为细分领域专项政策 已覆盖新就业形态、网络安全等10余个领域 [4] 政策实施成效 - 济南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入选2024"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4] - 在2024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位列全国第11 北方城市第2 全省第1 排名持续攀升 [4]
多措并举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经济日报· 2025-05-29 22:23
产业与人才融合 - 南昌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吸引人才,形成产业引才模式 [1] - 贵阳打造"筑才"品牌,以政策聚集人才,同时发展大数据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 [1] - 长沙推进"五区融合"创新生态圈,通过优化环境留住人才 [1] -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重要载体,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各地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1] 人才政策与实施 - 南昌累计兑现人才生活补贴、购房补贴超40亿元,通过"人才10条"和新"人才10条"政策吸引人才 [2] - 政策制定需体现诚意并回应人才需求,释放留才用才的暖意 [2] - 政策落地形成人才集聚"强磁场",逐步释放红利 [2] 城市环境与人才发展 - 建设让人才创新创业且安居乐业的环境,包括优化评价机制和鼓励创新氛围 [2] -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品质,解决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民生问题 [2]
高淳发布百万元揽才政策
新华日报· 2025-05-25 20:11
人才政策升级 - 高淳区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支持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措施(试行)》,形成覆盖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的"2 0版本"政策矩阵 [1] - 新措施从优化支持范围、校地合作、引育机制、服务质效四个方面提出10条具体措施,将低空经济、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4+2"主导产业纳入支持范围 [1] - 人才来淳创办企业可享受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和150万元贷款贴息 [1] 校地合作与产业融合 - 高淳区人民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服务乡村振兴合作协议,覆盖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领域 [2] - 高淳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 - 全区坚持"政策引才、平台聚才、生态留才",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2] 人才引进成效 - 截至今年4月,全区集聚国家级人才1人,引进培育省、市、区级人才403人,应用型人才总量突破6万人 [2] - 依托"紫金山英才 高淳计划",累计资助高层次创新创业项目人才165人次,人才企业总营收超20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2]
争取科创项目和人才,浙江这些城市有多拼?
第一财经· 2025-05-12 10:07
公司动态 - 炉神机器人公司自主研发咖啡机器人销往欧美成熟市场并在海外建立组装基地和售后团队 中东新兴市场销量快速增长 近年销量每年翻倍增长[1] - 炉神机器人公司针对国内奶茶市场需求推出奶茶机器人产品 与咖啡机器人形成差异化竞争[1] - 浙江牧星机器人公司今年一季度签下过亿订单 创历史最好业绩 南美为主要市场[2] - 浙江牧星机器人公司将生产基地搬到湖州后第二年迎来史上最大单笔订单[1] - 恩赫科技信息有限公司获去年嘉兴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 新落地嘉兴 被区位优势和低空经济规划吸引[11] - 乾火科技服务公司作为官方合作伙伴参与2025嘉兴创新创业大赛 每年服务对接千余个科创项目[15] 政府支持政策 - 湖州政府提供人才补贴 厂房租赁优惠 跨境贸易便利化等一对一政策包 帮助企业在18个月内完成研发到规模化生产跨越[2] - 湖州当地平台公司对浙江牧星机器人投资1亿元 明年计划再投资1亿元[2] - 湖州每月举办政企恳谈会 展示政府亲商和服务诚意 帮助企业解决问题[2] - 湖州迭代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 给予入选项目财政直补+基金投资+贷款补贴等综合资助最高1000万元支持[5] - 湖州已累计遴选887个创业项目 其中八大新兴产业链领域项目占比超95%[5] - 嘉兴2025创新创业大赛设置企业组和项目组两个通道 专业赛聚焦7大行业包括信息技术 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等[9][10] - 嘉兴大赛优胜者可纳入县市区人才计划 优先纳入科创企业培育库 获得银行贷款授信 加入天使科创营获得融资支持等服务[10] - 嘉兴决赛获奖者可纳入星耀南湖领军人才计划 享受最高500万元政策支持[10] - 嘉兴计划到2027年建成各类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点150个以上[11][14] 区域经济发展 - 湖州今年一季度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2个同比增加55个 3亿元以上项目144个同比增加30个 10亿元以上项目34个同比增加5个[4] - 湖州一季度GDP达1023.1亿元同比增长6.6%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投比重38.9%排名浙江第一高于省均16.5个百分点[4] - 湖州拥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7家 上市公司63家 去年44家税收超亿元制造业企业中有19家是外来投资者[5] - 湖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列浙江省第3位 被评为长三角唯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指数连续2年全国排名第1[6] - 嘉兴2010-2020年常住人口增量达89.92万人增幅19.98% 年平均增长率1.84%明显高出全国0.53%平均水平[12] - 嘉兴2021年人口增长量力压苏州佛山等城市拿下全国第一 成为当年全国唯一人口增量超10万人的普通地级市[12] - 嘉兴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4%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9.3%高于省均1.8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长8.1%高于省均0.5个百分点[12] 科研平台建设 - 湖州引进联合国全球地信中心 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莫干山地信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6] - 湖州西塞科学谷引进孙优贤院士 钱锋院士等团队25个 去年新引进浙大湖州研究院无人系统技术实验室等创新项目6个[6] - 工业控制技术研究院聚焦高端控制装备 核心工控软件和网络信息安全三大方向 下设6个专业研究所 服务新能源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7] - 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为湖州企业和产业解决未来需求 师资深入企业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6] - 湖州集聚暨芯集成电路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累计引入半导体科研团队18个 建成42个共享实验平台 为16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带来经济效益2.1亿元[16] 创新创业生态 - 湖州推出创业第一见面人机制 构建7个1工作体系 举办135期创业会客厅活动 累计解决800余个创业难题 吸引超3000人参与 设立111个青创服务工作[8] -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4000名毕业生中约4%自主创业 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8] - 湖州采用师傅带徒弟模式 帮助学生与高层次人才合作创业 对接南太湖精英计划项目[8] - 嘉兴加大力度实施新制造555行动 加速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12] - 嘉兴汇聚合盛硅业 华友钴业 福莱特玻璃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打造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重大特色平台[12]
吸引更多人才来“嘉”,乐山为人才落地铺好路 这氛围“值得被更多人才看见”
四川日报· 2025-04-24 03:14
4月21日,乐山市对外公布"嘉"十条人才政策,以服务支撑乐山"241"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线, 晶硅光伏、核技术应用等特色优势产业类人才成为定向激励对象,落地乐山的创业实体和创业项目也成 为激励对象,对乐山现有各类人才政策进行集成优化,坚持引进高端人才和培养本土人才并重。 吸引更多人才来"嘉",近年来,乐山大力实施"嘉才计划",陆续出台"嘉"十条、"文旅八条"等,人 才政策不断迭代升级,为高层次人才引育注入动力。 引才 三大变化体现政策升级力度 记者梳理发现,与此前的政策相比,此次"嘉"十条人才政策主要有三大变化:企业人才被新纳入支 持对象;新引进博士后、博士安家补助分别增加40万元、20万元;对本科、硕士、博士及以上分别给予 最高不超过2万元、5万元、10万元的购房补贴。这些变化呈现出人才激励范围更广、人才激励门槛更 低、安居资金补贴更多的特点。 乐山在人才安居、成长和安心方面尤其用心。"嘉"十条人才政策明确,对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发 放"嘉州英才卡",在便捷就医、文化旅游、交通出行等方面提供专属服务。 育才 产教融合提供人才发展空间 4月18日17点,23岁的宋思呈从位于夹江县的某研究所下班,乘上接驳车返 ...
杭州和深圳,为“一张免费的床”较上了劲
吴晓波频道· 2025-03-12 16:59
理想城市核心因素 - 交通便利(50%)生活成本适中(47%)经济发展活力(46%)就业机会充足(40%)生活环境优越(36%)人才政策优厚(34%)[1] 杭州与深圳的创新竞争 - 杭州通过DeepSeek等科技公司吸引深圳创新人才 梁文锋、宇树科技等企业从深圳迁至杭州[1] - 杭州推出"下车即面试 面完免费住"模式 通过"春雨计划"提供7天免费住宿 比深圳的"青年人才驿站"更具话题性[8][10][11] - 深圳将应届生免费住宿时间从7天延长至15天 试图挽回人才吸引力[10] 全国城市人才政策对比 - 北京经开区推出"求职7日免费住宿—实习3月免费短租—就业3年优惠长租"的全周期住房支持[13] - 郑州青年人才驿站提供5920张床位 2024年服务求职者3347人次[15] - 厦门为求职大学生提供最长一年免费住宿[16] 城市产业定位差异 - 北京: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生物医药[22] - 上海:高端制造、金融服务业[22] - 深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AI创业[22] - 杭州:人工智能和硬科技 数字经济人才密度仅次于北京[21] - 成都:数字文创产业 2023年文创产业增加值突破2500亿元(占GDP11.65%)[21] 城市发展阶段类比 - 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成熟期"上市公司" 提供高精尖产业集群与资本密集优势 如北京中关村AI人才百万年薪[23] - 新一线城市:成长期"Pre-IPO企业" 差异化竞争 如合肥对引进博士给予数万元奖励[24][25] - 三四线城市:早期"天使轮企业" 侧重工具性支持 如南昌对中专学历人才发放2000元/月补助[25] 人才流动趋势 - 00后择业核心考量:交通便利(50%)生活成本(47%)经济活力(46%)[27] - 一线城市高端行业人才留存率超90% 三线城市本地人才留存意愿提升至79.2%(2025年数据)[27] - 企业竞争力是留人关键 政府补贴仅起辅助作用[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