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主动权益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富达基金周文群:主动权益投资一直是富达的强势领域
中证网· 2025-08-05 13:35
公司投研优势 - 主动权益投资是公司的强势领域 体现在全球庞大的研究网络 投研文化传承 不同类资产深入交流碰撞 基金经理系统培养体系等方面 [1] - 公司在全球18个投研中心拥有近500名专业投研人士 全球基金经理平均拥有约20年行业经验 全球研究员平均拥有约11年行业经验 [1] - 公司自主研发的Insight系统是强大的内部投研平台工具 经过几十年积累沉淀 已成为投研巨大宝库 [1] 科技赋能优势 - Insight系统可实现全球投研资源实时连接 上海基金经理能及时获取不同地区研究员发布的第一手信息 [1] - 系统包含多种类型工具 包括股票筛选 基本面监测 组合构建和管理等功能 [1] - 每位基金经理都有强大系统支持 平台赋予厚利 能创造可持续超额收益 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回报 [1]
主动权益基金强势回归 最牛基金收益率超过被动产品34%
证券时报· 2025-07-09 21:58
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年内主动权益基金大幅跑赢被动指数基金,业绩最好的主动权益基金收益率接近100%,比收益率最高的指数基金多出近34个百分点 [1] - 截至7月8日,权益类基金业绩排名前十均为主动权益产品,以港股、医药、北交所主题为主,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A以98.16%的收益率居首 [2] - 普通股票基金年内平均收益率为9.06%,偏股混合基金为8.69%,而股票型指数基金平均收益率为6.29%,股票型ETF为6.75% [3] 主题基金分析 - 医药、港股、北交所主题基金表现突出,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A(81.45%)、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80.95%) [2] - 红利主题基金同样表现优异,富国港股通红利精选A实现22.72%的收益率,超额收益达15个百分点 [5] - 主动权益基金的优势源于基金经理在结构性行情中的选股能力,医药和港股等板块上涨贡献显著 [4] 下半年市场展望 - 中欧基金预计市场将震荡上行,科技(AI应用、具身智能)、新消费、周期红利、农业修复、港股低估值等方向具备潜力 [6] - 平安医药精选基金经理周思聪看好创新药三条主线:国内医保放量、国产创新药出海、行业周期与估值机会,重点关注双抗、ADC等细分领域 [7] - 摩根士丹利基金看好科技成长(海外产业链)、中国制造(高端机械、汽车、军工、医药)、新消费(海外市场拓展)等方向 [7]
基金公司主动权益中长期投资业绩大比拼
中国基金报· 2025-07-02 16:22
十年期权益类基金业绩 - 万家基金以151.15%的平均收益率位居近十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榜榜首 [2][3] - 大成基金和红塔红土分别以120.64%和117.93%的收益率排名第二和第三 [3][5] - 交银施罗德基金以111.21%的收益率排名第四,成为大型基金公司中表现最佳者 [3][5] - 大中型基金公司平均收益显著高于小型公司,中型公司平均收益67.85%,大型公司56.16%,小型公司仅28.53% [5] 五年期权益类基金业绩 - 金元顺安以152.27%的平均收益率位居近五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榜冠军 [7][8] - 国金基金和中泰证券资管分别以94.55%和94.46%的收益率排名第二和第三 [8] - 中型基金公司平均收益25.68%,显著高于大型公司的6.14%和小型公司的12.45% [10] - 有14家基金公司近五年权益类收益率为负,亏损幅度最大超过35% [11] 三年期权益类基金业绩 - 华润元大以34.65%的平均收益率位居近三年权益类基金绝对收益榜榜首 [12][14] - 金元顺安和国金基金分别以33.61%和23.92%的收益率排名第二和第三 [14] - 仅23家基金公司取得正收益,其中券商资管占据6席 [15] - 大中小型基金公司平均收益均为负值,大型公司-16.33%,中型-7.92%,小型-14.33% [16] 2025年上半年业绩 - 中航基金以23.01%的收益率领跑上半年权益类基金业绩 [17][18] - 红土创新、恒越、永赢、同泰等公司收益率均超过20% [18][19] - 156家基金公司上半年取得正收益,占比92.31% [17] - 中小型基金公司表现突出,多家公司收益率超过15% [20]
聚焦均衡配置与选股能力 迎接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专访中金基金权益部基金经理丁杨
证券日报· 2025-06-13 16:17
中国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影响分析 核心观点 - 《方案》推动公募基金行业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强化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绑定及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 [1] - 基金经理需从博弈赛道转向均衡配置,选股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2][3] - 主动权益类基金仍具不可替代性,需结合高频跟踪与深度研究能力 [5] 行业生态重塑 - 大幅偏离基准押注单一行业或风格的模式将转变,促使行业更注重均衡配置 [2] - 基金经理需提升个股选择能力,超额收益能力将成为衡量投资水平的关键标尺 [2] - FOF和基金投顾业务迎来发展机遇,专业投顾机构可发挥资产配置专长 [2] 投资方法论变革 - 选股能力是长期超额收益最稳定来源,需聚焦核心技术壁垒、产品竞争力及管理能力的龙头企业 [3] - 基金经理需深化个股研究,在均衡配置框架下精准识别长期竞争优势企业 [3] - 提升对优质成长股基本面跟踪广度与深度,实现有效定价和积极投资 [4] 主动管理优势 - 主动权益类基金在经济复苏阶段能更及时捕捉个股变化,在产业拐点前瞻布局 [5] - 核心竞争力在于高频企业经营动态跟踪能力与深度企业价值评估能力 [5] - "望远镜+显微镜"研究体系是主动管理区别于量化策略的核心价值 [5]
交银施罗德基金困局:三年缩水超千亿元,权益类产品规模“腰斩”
华夏时报· 2025-05-29 01:05
公司概况 - 交银施罗德基金成立于2005年8月4日,由中国交通银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设立,是中国第一批银行背景基金公司之一 [3] - 公司管理规模在2022年6月30日达到历史最高点5960.85亿元,基金数量112只 [3] - 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管理规模降至4686.65亿元,较2024年底缩水687.57亿元(降幅12.79%),较三年前最高点缩水超过1274亿元 [3][4] 财务表现 - 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83.84亿元,净资产71.35亿元,管理公募基金规模5374亿元 [5] - 2024年净利润8.79亿元,较2023年12.01亿元同比下降26.81%,连续三年下滑(2021年17.86亿元,2022年15.81亿元) [5][6] - 公司已退出"十亿净利润俱乐部" [6] 产品业绩 - 股票型基金规模从2023年一季度79.98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32.02亿元 [6] - 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1年底2027.52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872.98亿元,跌幅57% [6] - 主动权益类产品因重仓大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调整较大行业,业绩回撤明显 [6] 投研团队 - "交银三剑客"何帅、王崇、杨浩近年业绩集体下滑 [8] - 何帅管理的交银持续成长主题混合A近三年收益-26.74%,同类排名2494/2946 [8] - 王崇管理的交银新成长混合近三年收益-4.64%,同类排名1020/2946 [8] - 杨浩管理的交银新生活力灵活配置混合规模从66.96亿元缩水至55.02亿元 [9] - 投研风格同质化严重,存在路径依赖问题 [7] 行业背景 -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规模从2005年不足4700亿元增长至2025年4月末33.12万亿元,增长逾70倍 [3] - 2025年5月证监会发布新规,要求提升长期业绩考核权重至80%,弱化对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 [9]
解码主动权益投资新趋势:新模式、消费复苏与港股机遇成热议焦点
新华财经· 2025-05-23 09:29
富国论坛主动权益投资分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探讨A股投资新模式、消费动能转换与港股市场韧性等核心议题,为投资者提供前瞻性指引[1] - 线下吸引超300位机构投资者参会,线上直播实时观看人次突破16万[1] A股市场转型与投资策略 - A股市场正经历从存量经济向新模式的转型,2025年一季度盈利增速由负转正,标志持续四年的下行周期终结[2] - 新模式下的盈利回升核心驱动力包括:全行业库存低位触发补库存周期、上市公司轻装上阵、二手房回暖带动地产链修复[2] - 新模式ROE底部显著抬升,企业通过费用率下降对冲毛利率压力,资产周转率与杠杆率触底回升[2] - 风险偏好自2024年四季度见顶回落,中国产业转型突围如AI研发与高端制造双突破、产业集群优势强化有望改善市场情绪[2] - 行业配置需加大成长性方向,重点关注AI赋能制造业、库存周期反转等行业[2] 消费板块投资机会 - 消费板块PE分位数处于近十年低位,机构持仓触底,悲观预期已充分定价[3] - 居民储蓄率见顶、收入预期改善与财富效应再现可能成为消费板块反转催化剂[3] - 投资机会包括:估值处于历史底部、分红稳定的传统消费龙头如白酒、家电,以及国货品牌崛起、情绪消费等新兴消费赛道[3] - 2025年下半年消费板块或迎来修复窗口,因消费政策加码叠加盈利基数效应[3] 港股市场投资策略 - 港股面临外资流出压力,但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与上市公司回购加码提供韧性支撑[4] - 恒生指数近三年人民币计价年化收益率达12%,AH溢价指数升至134,港股性价比凸显[4] - GARP策略三大维度:聚焦消费、科技等盈利确定性高行业,筛选股息率高于4%的红利资产,规避高杠杆低透明度公司[4] - 富国基金港股投资坚持基本面为核心,自下而上精选个股,做中长期布局[5] 富国基金业绩表现 - 富国基金旗下主动权益产品近二十年累计收益率达953.86%,稳居行业前列[5] - 公司将继续聚焦专业投资能力提升,助力投资者在全球变局中捕捉确定性机遇[5]
“国家队”、私募、外资都在买!股票型基金规模再创新高
券商中国· 2025-04-04 06:55
公募基金市场整体情况 - 2024年公募基金规模显著增长 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达13.43万亿份 占比46% 个人投资者持有15.69万亿份 占比54% [4] - 机构投资者2024年持有公募基金份额同比增加3.5万亿份 其中股票型基金持有比例突破40% 较2022年底提升12个百分点 [2][3] - 股票型基金总规模从2022年底1.88万亿份增至2024年底3.03万亿份 两年增幅61% [4] 机构投资者行为特征 - 机构成为股票型基金加仓主力 持有份额从2022年5668.79亿份增至2024年1.28万亿份 增幅126% 远超个人投资者33%的增幅 [4] - 机构持有股票型基金占比持续提升 从2022年30.07%升至2024年42.03% [5] - 通过ETF产品集中布局权益资产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等18只产品2024年获机构净申购超百亿份 机构资金占比普遍超80% [8][9] ETF市场发展动态 - 宽基指数和成长板块ETF受机构青睐 易方达沪深300ETF等产品机构申购比例超100% [8] -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机构持有比例从2023年66.04%升至2024年83.58% 前十大持有人均为汇金/险资/券商等机构 [10] - 外资机构加速配置港股主题ETF 巴克莱银行成为国泰中证港股通科技ETF等产品的第一大持有人 [10] 主动权益基金市场变化 - 2024年40只主动权益基金遭机构净赎回超10亿份 量化/数字经济等主题基金受冲击明显 [12] - 中庚价值先锋等基金因基金经理离职被机构赎回超10亿份 机构占比骤降至不足10% [13] - 仅11只主动权益基金获机构超10亿份净申购 如富国稳健增长A等业绩优异产品 [13] 市场结构演变 - 被动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 ETF成为A股重要增量资金来源 [11] - 机构配置逻辑转向追求板块贝塔收益 宁苑沛华二号私募等加大中韩半导体ETF等主题布局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