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三角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拓展业务版图 中设股份与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合作
证券时报网· 2025-08-03 08:11
战略合作与资质突破 - 公司与江苏省太湖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交通、市政、水运、水利工程等领域深度合作,但截至8月尚未有具体项目落地[1] - 公司近期通过水运工程材料乙级资质评审,标志着其在水运工程检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业务拓展奠定基础[1] 业务范围与行业定位 - 公司是全国少数拥有跨行业、全业务链甲级资质的工程设计咨询服务企业,覆盖高等级公路、特大桥梁、港口航道、智慧城市等16个细分领域[2] - 业务模式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重点服务于城市建设和交通建设领域的基础设施项目[2] 市场布局与区域战略 - 公司设立华东、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及江苏六大经营区,下设18家分公司,实现全国市场经营网络全覆盖[2] - 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在节点城市设立生产型分公司以服务区域业务需求[2]
浙江美大涨0.87%,成交额2527.34万元,近5日主力净流入-2.05万
新浪财经· 2025-08-01 08:20
核心观点 - 公司是国内集成灶行业的首创者和领军企业 市场占有率25%位列第一 产品以集成灶为核心 主营占比超90% [3] - 公司股息率表现突出 近三年分别为5.60% 7.42% 4.09% 上市后累计派现33.64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10.79亿元 [2][8]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836.38万元同比减少63.97% 归母净利润779.38万元同比减少89.90% [7] 业务概况 - 主营业务为集成灶产品的制造、加工和销售 集成灶收入占比92.03% 其他业务包括集成水槽、整体橱柜、嵌入式厨电等 [3][7] - 产量约60万套 市场占有率25%位列行业第一 03年发明设计集成灶起深耕至今 [3] - 已在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 并开设官方商城、抖音直卖店 对线下经销商开放线上经销权限 [2] 股东与资金 - 股东户数6.39万较上期减少0.87% 人均流通股8284股较上期增加0.88% [7] -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599.96万股位居第六大流通股东 较上期增加141.75万股 [9] - 主力资金趋势不明显 今日主力净流入-69.94万元 近20日主力净流入-2274.14万元 [4][5] 市场表现 - 总市值44.97亿元 成交额2527.34万元 换手率0.69% [1] - 筹码平均交易成本7.30元 近期有吸筹现象但力度不强 股价靠近压力位6.99元 [6] - 所属行业为家用电器-厨卫电器-厨房电器 概念板块包括智能家居、长三角一体化、养老金概念等 [7]
打造“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40个项目集中签约上海青浦
证券日报网· 2025-07-27 08:49
青浦新城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青浦新城规划面积91 1平方公里 占青浦区13%国土面积却贡献全区40%GDP和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 - 采用"1+3"重点片区布局 包括中央商务区(6 5平方公里核心区) 城市更新实践区 未来城市样板区和产业创新园区 [1] - 定位为"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进博会等国家战略 [1] 产业生态与集群建设 -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构建以华为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链 [2] - "北斗及低空经济"作为特色产业 与高端装备制造 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2] - 华为与青浦区政府联合启动"长三角AI+联合创新中心" [1] 企业服务与创新环境 - 推出"企呼我应"数字化服务平台 整合市 区两级服务资源 实现企业诉求闭环管理 [2] - 规划在产业社区复合布局租赁住房 研发空间 公共服务设施 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2] 重大项目与合作签约 - 40个项目在青浦新城开发建设大会上集中签约 [1] - 上海理工大学 中国电信上海公司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青浦区政府签订战略协议 [1]
交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建设者高温下坚守岗位 确保工程进展顺利
央视网· 2025-07-26 09:04
工程建设进展 - 浙江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施工现场有3000多名建设者坚守岗位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1] - 项目已进入第四个施工阶段 工期紧张 工作时间调整为避开中午10点至下午3点的高温时段 [7] - 3.6公里长的岭青隧道作为关键控制工程 目前20多名工人正加紧电缆沟施工 [5] 施工环境特点 - 高温环境有利于沥青摊铺作业 可确保沥青混合料压实度达标并提升路面耐久性 [3] - 隧道内形成闷热高湿环境 湿度常年超过80% 采用每小时轮班休息制保障工人安全 [5] - 施工现场配备制冰机鼓风机等降温设备 场站后场采取防暑措施 [7] 项目概况 - 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是浙江省"十四五"交通重点工程 全长42.8公里 [9] - 项目起于宁波宁海县与台州三门县交界 终于台州临海南互通 建成后将提升浙东高速通行能力 [9] 施工保障措施 - 指挥部配备防暑药品和饮料 组织安全培训传授防暑降温知识 [9] - 隧道施工严格执行轮班制度 工人定期到隧道外补水休息 [5]
LV“巨轮”驶进上海的背后:用温度、精度、速度提亮营商“灯塔”
证券时报网· 2025-07-26 04:57
营商环境优化案例 - 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评选出60个典型案例 包括市级部门、区级政府、街镇三个组别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和30个"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1] - 静安区"路易号"巨轮项目从筹备到亮相仅历时三个月 体现该区外税总额和比重连续位列中心城区第一的外向型经济优势 [1] -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从签约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75天 总投资约34.56亿元的项目通过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流程优化 [2] 审批制度改革 - 临港新片区首创"两评两证"合一制度 将环评、水保、排污许可、排水许可四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 特斯拉项目审批从40余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 [3] - 建立"两个中心"前置仓服务体系和"项目服务包"机制 特斯拉项目从投资协议签订至取得施工许可平均用时缩短约20% [3] - 青浦区为华为项目创新审批流程 针对2400亩分期开发用地实行"概念方案预审+分期审批"模式 [4] 重点企业经济贡献 - 华为在青浦区导入的三家公司2024年合计营收342.4亿元 税收18.7亿元 [5] - 2025年前5个月青浦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370.7亿元 同比增长34% [5] - 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已导入员工约2.5万人 预计2024年新增8000人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79% [5] 人才服务配套 - 青浦区西岑国际人才港提供433项"一站式"政务服务 开港后办理个人业务2503件 落户1439人 [4] - 华为员工中15%有留学经历 居住在青浦约1.1万人 带动当地社零总额显著上涨 [5] 营商环境建设成效 - 上海连续八年实施八版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 世界银行测评显示59项指标中有22项达全球最优水平 [6] - 静安区建立"企业吹哨 部门报到"联动机制 通过《潜在问题预研清单》和每周销项制度提升服务精度 [2]
上海青浦打造“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40个项目集中签约
第一财经· 2025-07-25 12:02
青浦新城项目签约与合作 - 40个项目在青浦新城开发建设大会暨"潮涌浦江"新城发力青浦系列活动上集中签约 [1] - 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青浦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1] - 华为与青浦区政府共同启动"长三角AI+联合创新中心"合作 [1] 青浦新城规划与产业布局 - 青浦新城规划面积91.1平方公里,占青浦13%的国土面积,创造全区40%的GDP和65%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 - 重点发展"1+3"片区(中央商务区、城市更新实践区、未来城市样板区、产业创新园区),其中6.5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是核心 [3] - 重点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华为等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链 [3] - "北斗及低空经济"作为特色产业,与全区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协同融合发展 [3] 青浦新城战略定位 - 青浦新城处于上海"新城发力"和"两翼齐飞"的叠加战略空间,坐拥多重国家战略溢出带动之利 [3] - 青浦西襟江浙、东带虹桥,是上海唯一与江浙两省同时接壤的行政区 [3] - "十五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多样化住房供应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低成本、嵌入式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 [3]
打造“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 上海青浦向世界发出邀约
搜狐财经· 2025-07-25 11:38
青浦新城战略定位与发展规划 - 青浦新城作为上海"新城发力"和"两翼齐飞"战略叠加区域,规划面积91.1平方公里,占青浦13%国土面积却贡献全区40%的GDP和65%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 - 定位为"长三角企业入沪第一站",以"1+3"重点片区(中央商务区+城市更新实践区/未来城市样板区/产业创新园区)为核心,其中6.5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为发展核心[10] - 依托与江浙两省接壤的区位优势,成为上海链接长三角城市群的关键节点[10] 产业生态与重点项目 -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华为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链[10] - 华为与青浦区政府合作启动"长三角AI+联合创新中心",百信信息技术等企业将参与智能终端产业集群的本地化研发与生产[1][11] - "北斗及低空经济"作为特色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协同发展[10] 企业服务与配套建设 - 推出"企呼我应"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市/区两级资源实现企业诉求闭环管理,覆盖全区域、全过程、全方位服务[11] - "十五五"期间将完善产业社区住房供应体系,提供租赁住房、研发创新空间等复合功能,降低创新创业成本[11]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 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等40个项目集中签约,与青浦区政府建立战略合作框架[1] - 青浦新城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博会等国家战略为牵引,加速"长三角创新枢纽"建设[5]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跨省域高新区分园揭牌
中国经济网· 2025-07-25 02:54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联合招商会 - 会议于7月23日举办 旨在推动两区一县聚焦跨省域高新区和水乡客厅等重点区域联合招商 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优化营商环境 [1] - 会议由示范区执委会和开发者联盟主办 嘉善县政府承办 青浦区和吴江区政府协办 [1] 会议主要内容 - 示范区执委会解读了推动跨省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和促进水乡客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 [2] - 两区一县围绕跨省域高新区战略规划和产业规划 推介各分园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 并发布招商需求 [2] - 开发者联盟成员单位分享投资心得 开展项目招商 提出重大项目落地需求 [2] - 示范区投资基金管理人进行基金路演 发布合作需求 [2] - 高能级创投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示范区创投联盟 [2] - 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体化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年)》 [2] - 跨省域高新区3个分园揭牌 [2] 跨省域高新区规划 - 规划面积49.16平方公里 包括青浦园区、吴江园区、嘉善园区3个分园 [3] - 战略空间布局为"一芯引领、两廊带动、三片协同、多点支撑" [3] - 重点打造西岑科创中心作为创新策源之"芯" 建设G50数智创新走廊和蓝色珠链生态价值绿廊 [3] - 布局东部转移转化、西部高端制造、南部科创服务三大功能片区 [3] - 加快建设朱家角工业园、练塘工业园、汾湖创新经济产业园、汾湖科技创业园、祥符荡创新中心等产业园区和创新载体 [3] - 联动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和全域 打造"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联动发展框架 [3]
积极践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 箱箱共用完成1.3亿元F轮融资
经济网· 2025-07-23 08:32
融资动态 - 箱箱共用完成1.3亿元人民币F轮融资 由时代伯乐旗下仙居新能源产业基金独家投资 [1] 区域经济与政策支持 -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加快产业结构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演进 成为绿色科技成果转化重要承载地 [1] - 仙居县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生态培育 吸引包括箱箱共用在内的一批优质企业落地 为区域经济注入动能 [1] 投资方观点 - 时代伯乐董事长蒋国云看好箱箱共用将中国循环技术转化为全球标准的能力 [1] - 箱箱共用从单一包装制造商升级为产业平台生态构建者 通过全链条技术重构行业价值网络 [1] 公司战略与产业链布局 - 箱箱共用以上海为软实力中心 打通原创设计、智能制造和循环运营全产业链 [1] - 公司在江苏、浙江建立智能制造基地 部署覆盖全国的循环服务网络 形成"创新链、制造链、服务链"三链融合模式 [1] - "区域合作+产业链整合"模式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响应能力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1]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 - 箱箱共用拥有1430项全球专利申请 发明专利占比达49.65% 参与制定3项国家技术标准 [2] - 公司构建覆盖研发、制造、服务、数字化及全球化运营的全产业链能力 [2] 行业地位与未来展望 - 箱箱共用有望成为"隐形冠军"代表 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2] - 公司深化"技术IP化×服务场景化×业务平台化"战略 目标成为全球领先的绿色循环大平台 [2]
长三角“协奏曲”更加响亮
经济日报· 2025-07-18 21:58
区域协同联动 - 苏州吴江片区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后,推进土地管理、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重点改革,首创"跨域通办·云综窗",实现购房"零门槛"和异地医保刷卡免备案 [2] - 南京北站建设进展顺利,主站房万余根桩基已完成,将成为长三角北翼核心枢纽,推动"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 [2][3] - 南京都市圈内每日从安徽马鞍山东站来往南京的客流约1.2万人次,宁马高速公路往返车辆约2万辆次 [3] 产业协作互补 - 江苏栋澄科技从上海迁移至南京浦口区,涉税事项迁移办理用时不到24小时,企业权益和资质可跨区域承继 [4] - 浙江华睿生物技术在安徽滁州建立万吨级生产基地,享受与苏州工业园区同等服务,获得税收减免和业务拓展支持 [4] - 中新苏滁高新区2024年新签约亿元项目38个,长三角区域项目占比达80%,累计引进工业项目超300个 [4] 科技创新协同 - 苏州牵头成立集成电路、智能驾驶、激光等产业联盟,1000多家企业加入相关联盟 [5][6] -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形成协同格局:上海优势在芯片设计,苏州强于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无锡擅长半导体材料和设备 [6] - 长三角已设立12家创新联合体,构建15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网络,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平台建设 [6] 民生便利共享 - 长三角203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78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用",年减少群众跑腿2.3亿人次 [8] - 苏皖"两省一街"警务室升级为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实现两省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15分钟可办结社保等手续 [7] - 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累计使用超5000万人次 [8] 生态共保联治 - 太浦河推行联合河湖长制,建立五大联合机制,年均水质连续6年稳定达Ⅱ类,主要污染物指标下降18%-54% [9][10] - 长三角区域环境气象一体化业务平台实现跨区域污染精准预报和联防联控,共享信息和数据 [10][11] - 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新体系持续构建,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