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

搜索文档
华南农业大学以“双百行动”赋能紫金县高质量发展
南方农村报· 2025-07-31 11:20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双百行动"为契机,立足紫金县资源禀赋与发展需求,组建跨学科专家团队, 聚焦城乡规划、农文旅融合、生态建设等领域,开展全链条规划设计技术服务,赋能"百千万工程"。 截至目前,华南农业大学已完成1个典型镇、30个典型村规划设计、4个"美丽庭院"示范片规划、2个农 文旅项目的IP形象和项目发展规划设计,以及紫金商会林、秋香江"一江两岸"景观提升和沙子坝风貌提 升等多项专项设计项目,规划设计总面积达500余平方公里,规划项目金额超3.5亿元。 15支城乡规划设计团队,300余人次实地调研 华南农业大学组建15支城乡规划设计团队,投入300余人次深入紫金县蓝塘镇、龙窝镇等1镇30村,开展 航拍、测绘及实地调研。设计团队构建"产业规划+风貌整治+节点设计"三合一框架,整合生态、景 观、建筑等多学科技术,因地制宜制定镇村发展路径。 设计团队注重协同联动,先后召开5场协调交流会,确保邻近镇村设计方案既分类施策又统筹衔接。截 至目前,团队已完成31项规划成果,覆盖面积超500平方公里,为典型镇村建设提供全域科学指引。 例如,蓝塘镇典型镇规划设计围绕"七个一"建设要求,从"激活入口门户、装扮圩镇主街、构建 ...
“土特产”走向大市场!十部门联手促农产品消费
新华社· 2025-07-30 22:26
政策核心内容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明确9方面23条举措 从优化供给端 创新流通端 激活市场端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2] - 政策旨在推动农产品供需结构升级 释放多样化 品质化 差异化消费潜力 对持续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具有重要意义[2][4] - 当前国内农产品消费总体稳定但结构有待调整 土特产仍具较大消费潜力 需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3] 供给端优化措施 - 提高绿色 有机 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及原料基地建设水平 大力推广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准实现优质优价[6] - 开发新型加工产品 创新地方特色食品 推进全链条协同监管 重点监管保鲜储运中食品添加剂 推动批发市场准入系统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对接[6][7] - 国内农产品供应体系正适应居民品质化需求 表现为草莓园沉浸式采摘 西北滩羊冷链南运 武夷山茶农直播古茶树认养等新形态[5] 流通端创新举措 - 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 持续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 开展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万种产品公益助农促销及土特产集中推介活动[9] - 支持农产品经营企业深入对接餐饮等消费细分领域 满足婴幼儿 青少年 孕产妇 老年人等多样化需求 推动省际间建立产销优势互补合作机制[9] - 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 从产地到销售端针对性提出举措 同时挖掘电商平台网络销售潜力 提升直播电商水平[10][11] 市场端激活策略 - 强化健康消费宣传引导 深入推进健康饮食合理膳食专题科普宣传 多形式引导居民营养健康消费[12] - 科学确定学生餐计划优化营养搭配 推动豆制品优质豆奶进养老机构及儿童福利机构 鼓励扩大学生饮用奶推广 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13] - 推进农文旅融合拓展消费新空间 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 游购乡村等活动 支持举办村跑 村舞 村BA 村歌等村字号活动 组织美食品鉴非遗大集农事体验[14] 特色农产品案例 - 政策涉及云南咖啡 柞水木耳 延安苹果 新疆棉花 茂名荔枝等有特色农产品 这些是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好[1]
文旅融合焕新乡村图景
经济日报· 2025-07-30 22:17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7.07亿,同比增长8.9%;总收入4120 亿元,同比增长5.6%。增势背后,是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带来的变化。农文旅深度融合正成为 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通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发展动能。 多年来,我国农文旅融合发展呈现量质齐升态势。我国目前已建成159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 6万个行政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全国15个乡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数量居全球 首位。上海市建成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位874个,2024年接待游客2532.4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9.31 亿元,形成桃花节、菜花节等特色IP;甘肃省的迭部扎尕那村,完整紧密、自给自足、半农半牧、优势 互补的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粮经 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 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不过,一些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
天津津南:走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路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05
小站稻种植面积扩张 - 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5年不足1万亩跃升至超6万亩 [1] 品种研发与创新 - 试种津育1875和津育1992等新品种 同时天隆优619 金粳521 金粳618已大面积推广 [2] - 主栽品种包括金稻919 金稻939 津原U99 均经过实验室繁育和6年种植验证 [2] - 采用推广一代 试种一代 繁育一代同步进行的品种迭代策略 [2] 种业发展支持体系 - 建设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 加强种源保护研发 [3] - 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种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 [3] - 中国农业银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2200万元支持小站稻产业 [3] 高标准农田建设 - 2025年将投资2166万元建设7220亩高标准农田 总量超6万亩 占耕地保有量50%以上 [4] - 形成会馆村核心区 黄台村示范区 操场河村拓展区的梯次种植布局 [4] 产业链升级改造 - 引进瑞士精稻生产线 碎米率降低10%以上 [5] - 包装流水线产能从每小时4吨提升至10吨 [5] - 串联3家链主企业和60余家链上企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5] - 已投资建设12个产业集群项目 2025年新增2个项目 [5] 品牌价值提升 - 小站稻价格达到每斤4-6元 [6] - 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津农精品等4个品牌认证 [7] - 跻身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小站稻相关经营主体达118家 包括2家省级示范农场和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 - 2024年5条旅游线路接待游客92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1324.3万元 [7] - 开发稻耕文化体验 实现日夜有品四季有景的旅游模式 [7] - 盛坤家庭农场通过抖音引流 开展钓鱼钓虾等体验项目带动稻米销售 [6] 产业战略定位 - 小站稻被列为津南区农业三大产业链之一 [2] - 通过补链强链延链建链全面振兴产业 [5] - 制定2025年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方案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8]
以农文旅融合助力海南城乡融合发展
海南日报· 2025-07-30 00:57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观点 -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农村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的深度产业融合模式,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1] - 农文旅不是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产业融合、功能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 海南农文旅发展现状 - 海南依托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民族文化等资源,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载体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 - 典型案例:三亚博后村玫瑰谷延伸产业链至食品领域,实现花卉生产、观赏、销售一体化[2] - 海口结合琼北文化打造农业产业链,文昌探索休闲产业集群,琼海建设国家农业公园与乡村旅游品牌[2] 当前存在的不足 - 文化开发利用不足,乡村旅游多停留在简单复制层面,缺乏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3] - 农文旅融合度不紧密,多数项目仍处于自然生态观光阶段,人文景观开发不足[3] - 基础设施薄弱,节假日交通拥堵,乡镇公共交通需提升[3] 发展对策与建议 文化融合策略 - 将海南特色文化(如黎族文化)与农业、旅游结合,打造可感知的文化体验[4] - 开发"舌尖上的琼菜"活动,民宿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环岛公路驿站展示民族特色[5][6] - 设立海南民俗周,利用媒体推广民俗节庆,打破农村"自娱自乐"局面[6] 规划与品牌建设 - 整合土地规划、旅游规划与文化要素,实现制度集成创新[4] - 将农文旅融合纳入干部培训专题,提升政策设计中对乡村文化的重视[4] - 开发手工创意伴手礼,避免工业品同质化,强化文化载体建设[6] 基础设施优化 - 根据客流量动态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区域预留扩容空间[6]
中国健康农产品网苏州运营中心揭牌
苏州日报· 2025-07-29 22:46
核心业务布局 - 苏州运营中心揭牌 致力于打通健康农产品从产地到终端的最后一公里 助力苏州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1] - 构建直播驿站矩阵 在苏州园林景区 水乡古镇 生态农庄等特色场景设立健康农产品+文旅直播驿站 [1] - 开发吴地农产+文旅IP联名产品 深度挖掘苏州鱼米之乡物产与江南文脉底蕴 [1] - 提供区块链溯源 AI品控技术支持 建立农文旅资源共享数据库促进企业精准合作 [1] 战略价值与影响 - 直播驿站和全国销售网络将直接帮助企业高效推广太湖水产 碧螺春茶 地产时令果蔬等优质产品 [2] - 农文旅融合新模式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2] - 作为长三角重要支点 肩负探地标文化密码 讲品牌匠心故事 启数智产业新程 筑共同富裕基石使命 [2] - 助力苏州及周边健康农产品通过直播电商走向全国 同时吸引全国优质产品进入长三角市场 [2] 项目背景与定位 - 运营中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 农业农村部指导的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主办 [2] - 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健康农产品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2] - 重点围绕场景融合 品牌共创 数字赋能三大方向发力 [1]
天津津南 走出“接二连三”产业发展路
经济日报· 2025-07-29 22:12
小站稻种植规模与品牌发展 - 天津市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从2015年不足1万亩跃升至超6万亩,实现规模化扩张 [1] - 小站稻从传统大米升级为绿色农产品,并形成特色文旅品牌,提升附加值 [1] - 津南区将小站稻列为农业三大产业链之一,2024年跻身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 种业创新与品种迭代 - 津南区试种津育1875、津育1992等新品种,天隆优619、金粳521等已大面积推广 [2] - 当前主栽品种金稻919、金稻939、津原U99面临产量与品质瓶颈,需通过提纯或换代突破 [2] - 建设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联合高校与科研机构推动种业核心技术创新 [3] 产业链升级与加工技术 - 引进瑞士精稻生产线,升级电子眼与色选机,碎米率降低10%以上,包装产能从4吨/小时提升至10吨/小时 [5] - 串联3家链主企业及60余家链上企业,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已投资建设12个项目 [5] - 2025年计划新增2个批复项目,总投资2166万元建设7220亩高标准农田 [4] 农文旅融合与附加值提升 - 小站稻价格涨至4-6元/斤,但亩产仅700-800斤,需通过文旅拓展盈利空间 [6] - 盛坤田园家庭农场结合稻田生态链开发钓鱼、钓虾等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消费 [6] - 2024年5条旅游线路接待游客92万人次,农文商旅综合收入达1324.3万元 [7] 政策与金融支持 - 中国农业银行天津津南支行累计投放涉农贷款近2200万元,支持小站稻种植企业与农户 [3] - 津南区研究制定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营销能力提升方案,深化文化内涵挖掘 [8]
【美丽四川】泸县云锦山烟霞阁与梨花林‖杨光英
搜狐财经· 2025-07-29 08:09
云锦山地理与历史 - 云锦山位于四川泸县东部云锦镇,海拔502米,因"山常出云,灿若锦绣"得名,是泸州东南最高峰 [3] - 山上有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烟霞阁禅院,距今近200年历史,为道教圣地,香火旺盛,在川南地区享有名气 [9] - 云锦山原名龙虎山,相传东汉张道陵在此修炼成仙,因炼丹显现龙虎之形得名,并成为道教天师道发源地 [6] 烟霞阁文化价值 - 烟霞阁内设经楼、玉皇殿及山门,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画栋,金碧辉煌,门额刻有"烟霞阁"和"红云帝居"字样 [9] - 道观内供奉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体现道佛和谐共存,在世界范围内较为罕见 [10] - 1916-1920年间,朱德总司令曾三上云锦山,与泸州文士成立"振华诗社",出版《振华诗稿》等诗集,诗社活动持续30多年 [11] 百年梨园与旅游经济 - 云锦山百年梨园始于清朝咸丰初年,总面积70余亩,最大梨树直径约60厘米,树高约15米,2015年成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3] - 每年春季梨花节期间,梨园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旅游产业发展 [18][19] - 当地开发"梨花酿"系列酒品及梨花糕、梨花包等食品,形成"春赏花、秋品果"产业链,推动农文旅融合 [19] 云锦山传说与遗迹 - 云锦山有挖断山传说,讲述陈家为阻止战争挖断龙脉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7][8] - 山上有天保寨遗址,含四道寨门及明代庙宇,古石坊刻有明代兵部尚书熊文灿题字"红云帝居琼魂罗列" [6] - 云锦镇境内还有贞节牌坊、古佛寺、石墩包等乡土地标,以及鹿溪河等自然景观 [6]
遵义:红土地缀满“生态绿”
金融时报· 2025-07-29 02:49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遵义市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较2015年翻了一番[1] - 花茂村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从30亩试验田发展为500亩规模,产值达500万元,每亩产值从2000元增长至上万元[3][17] - 苟坝村杜仲种植面积达3.2万亩,合作社2025年目标产值为1200万元[9][10][11] 农业现代化与合作社模式 - 花茂村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成立遵义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连片规模化经营[3] - 苟坝村合作社推行"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生态种养、中药材等多元产业链[10]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机械化耕作使农业效率提升,农户月收入最高超9000元[3][4] 乡村旅游与农文旅融合 - 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9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至27454元[5] - 推出"旅游+红色+文化+研学"新业态,开发"乡愁集市""乡愁柴火鸡"等10余个特色场景[5] - 苟坝红色文化旅游景区2018年评为国家4A级景区,融合红色资源与生态旅游[7] 金融支持与生态价值转化 - 遵义农商银行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8.24亿元,其中养殖业12.34亿元、种植业5.90亿元[12] - 创新"生态账户"机制,为18.44万户提供8.09亿元增信及7090万元利率优惠[15] - 开发"竹链贷""茶链贷""辣链贷"等区域特色信贷产品,覆盖全市1782个村级服务点[16] 特色产业与生态经济 - 苟坝村杜仲产业带动农户日均100余人参与采收,老人单季收入可达8000元[8][9] - 枫香镇打造万亩田园综合体,种植蔬菜辣椒1万余亩,实施土地"宜机化"改革[5] - 正安县燕子坝村推行茶园与桂花树套种模式,提升生态与经济效益[16]
“三端”发力促进农产品消费
证券日报· 2025-07-28 17:09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提出9方面共23条举措 [1] - 政策旨在贯彻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供给端、流通端、市场端协同发力,释放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潜力 [1] - 重点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提能增收行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及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 [1] 政策亮点与实施路径 - 精准聚焦供给端、流通端、市场端三大环节,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拓展多元消费场景、升级城乡消费设施 [2] - 推动直播电商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破解消费增长堵点 [2] - 突出财政金融支持与全链条协同监管,系统性激发市场活力 [2] 农文旅融合与消费升级 -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游购乡村"等系列活动及农特产品 [2] - 支持"村字号"活动如村跑、村舞、村BA,满足体验式、文化式消费需求 [2] - "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契合都市居民生态与文化体验需求 [3] 优质农产品供给优化 - 提升"三品一标"(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认证水平,强化农产品"身份证"体系 [3] - 开发新型加工及特色食品,如有机农产品吸引健康人群,特色零食满足年轻群体需求 [3] 政策影响与市场前景 - 农产品作为刚需消费,政策组合拳将提升总量并助推经济内循环 [4] - 数字化模式(直播电商、"互联网+")推动消费渠道升级与拓展 [4] - 城乡基础设施与供应链建设缩小消费差距,培育持续增长动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