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

搜索文档
蒙草生态: 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11 12:45
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49,500万元,将用于三北工程及防沙治沙项目、生态景观提升项目、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综合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 - 若实际募集资金低于需求,董事会可调整投入金额和优先顺序,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 [1] - 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将以自有资金先行投入项目 [1] 三北工程及防沙治沙项目 -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最严重的省区,是国家治理荒漠化主战场 [1] - 国家提出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6%,水土保持率提高至75% [2] - 国家已投入超长期国债和中央财政资金320亿元用于三北工程,内蒙古配套112亿元 [3] - 公司具备"保育繁推"一体化运营体系,拥有28万亩种业基地,年产种子3,000吨,种苗3-4亿株 [4] - 公司拥有1,300台智能机械设备,自主研发的DCT草原免耕补播机可连续作业200-400亩 [5] - 公司创新研发"种子包、种子绳、种子杯/块"等产品,实现"一地一方"定制化修复 [5] - 公司统筹光伏与生态保护,实施草光、林光互补的新能源治沙模式 [6] 生态景观提升项目 - 项目包括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提升、大黑河生态修复等5个子项目,总投资45,397.67万元 [29] - 大黑河生态修复项目全长12.7公里,总面积429.95公顷,预计毛利率31.70% [31] - 伊利公园景观绿化项目占地277,900㎡,预计毛利率18.88% [32] - 拉萨南北山造林项目面积1,750.3亩,预计毛利率28.23% [33] 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 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建设科研综合楼用于研发 [34] - 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5.74亿元,占营收9.17%,拥有233名研发人员,申请专利923项 [12] - 公司联合80多家科研院所筹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四大关键技术领域 [11] 财务状况影响 - 补充流动资金35,000万元将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35] - 募投项目实施将提升公司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增强综合实力 [36] -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37]
汀江水暖绿新岸——解码“客家首府”长汀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网· 2025-06-10 07:39
文化历史价值 - 长汀作为"客家首府"拥有千年文脉 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是客家人南迁的重要栖息地和精神原乡[1][2] - 唐代设立首个客家人聚集的州府汀州府 客家建筑融合徽派 江浙风格 体现"外刚内柔 形制兼容"的建筑哲学[5] - 南宋时期疏浚汀江航道后 汀江成为连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纽带 促进商贸繁荣[6] - 1995年以来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万人次客家人寻根谒祖[6] 红色文化资源 - 长汀是重要革命圣地 松毛岭战役中红军牺牲2000余人 为长征争取宝贵时间[7] - 当地有2万多名青年参加红军 登记在册烈士达6700多人 烈士占比达人口十二分之一[7] - 红色遗产保护完善 包括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红军桥等遗址 中复村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村"[8][12] 生态治理成就 - 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 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6.85万亩 流失率从31.47%降至6.31%[10] - 2021年水土治理实践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 - 通过种草种树 封育管护 循环种养等科学治理方式 实现绿满山 果飘香的生态转变[10] 旅游经济发展 - 2024年接待游客1044.87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91.81亿元[14] - 举办客家文化节 无人机表演等活动 客家十番音乐 公嫲吹 剪纸等非遗项目融入现代文旅[13][15] - 古城保护每年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 民间组织参与古建修缮[13] 产业建设进展 - 纺织服装产业2024年产值达55亿元 稀土产业突破75亿元 医疗器械集群产值25亿元[14] - 与晋江市开展"山海协作" 发展高端纺织 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14] - 现代化工厂与生产线建设同步推进 形成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产业格局[14]
智慧赋能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水—绿—人”共生系统让自然“接管”城市
央视网· 2025-06-08 09:07
央视网消息: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城市功能的重新塑造,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和生态修复。在浦东新 区,一条长达12.5公里的水环编织起了居民的"绿色客厅"。 在上海,一条"翡翠项链"正悄然改变着城市呼吸。这里曾是空间割裂的滨水盲区,如今成为串联12.5公里生态走廊的陆家嘴水环。 江边栈桥和滨江步道是陆家嘴水环最基础且重要的组成部分,东方路浮岛栈桥是最为特别的一段。它被设置成了漂浮于水上的柔性桥,在设备 的保护下会随着水位涨落微微起伏。桥边有鸢尾、铜钱草这样的浮床植物,既有观赏性又能净化水质,而这样的生态细节正是陆家嘴水环"重 生"的缩影。 过去,这里曾是被遗忘的桥下空间,部分河段水质差、散发异味,河岸植被单一,岸线硬化严重。 除了水环境的修复,陆家嘴水环还将城市公园、"口袋公园"、沿途驿站等大大小小近百个节点串珠成链。 陆家嘴区域作为上海最具活力和人居密集的都市核心,随着30余年的建设,大部分城市空间已完成开发。但其滨水区域却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 脚步,大量水岸空间被切割或占用。 2021年底,上海浦东新区启动陆家嘴水环建设,重建"水—绿—人"共生系统,打造"蓝绿毛细血管",让自然" ...
生态好了游客多了 多元消费新场景激发夏日经济新活力
央视网· 2025-06-07 07:29
贵州荔波小七孔景区 - 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组成部分,雨季丰水期景观吸引力显著提升[2] - 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包含石峰、溪流、原始森林等元素,森林覆盖率达92%[4] - 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176.06万人次,同比增长7.81%[4] 河南重渡沟景区 - 依托伏牛山地理优势打造避暑场景,开发"水台阶"、主题步道等特色景观[5] - 通过山势设计差异化游览路线,形成鲜花瀑布、"绿野仙踪"步道等网红打卡点[5] - 新场景有效带动客流增长并促进周边住宿餐饮消费[7] 湖北百里荒景区 - 实施"牧旅融合"创新模式,推出"云养羊"手机认养系统,实现游客远程互动[8] - 生态修复工程使6万亩草场恢复,配套建设三级蓄水系统和1200米高山引水工程[8] - 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带动80%农户参与旅游服务[10] 南京消费新场景 - 玄武湖健康市集聚集70余家商户,三天实现客流5万人次、销售额100万元[12] - 江心洲生态岛开发宠物经济,建成包含饮水站、露营区的狗狗主题公园[14] - 骑行街区配备电助力自行车租赁、自助洗车等设施,连接紫金山骑行路线[16]
压实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责任,生产矿山相关方案编制有新规
第一财经· 2025-06-06 02:13
生态修复方案要与开采方案、采矿用地安排、开采设计以及安全设施设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 地质灾害防治等措施紧密衔接。 国家将加强矿区生态修复方案编制评审管理,以压实采矿权人生态保护修复主体责任,推动落实"边开 采、边修复"要求,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助力矿业绿色低碳发展。 《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监管工作的通知(二次征求意见稿)》5日起向社会公 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自本通知施行之日起,采矿权人应当编制矿区生态修复方案,不再编制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采矿临时使用土地(含用林用草)的,不再单独编制临时用地土地 复垦方案和用林用草植被恢复方案,有关内容纳入矿区生态修复方案。 征求意见稿提出,矿区生态修复方案以采矿权为单位进行编制,即一个采矿权编制一个方案。相关自然 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方案技术评审制度、评审专家库管理办法等,可以委托具有一定技术力量的 机构承担具体评审,评审费用按有关规定列入部门预算,不得向采矿权人和方案编制单位收取费用。 2025 年 6 月 5 日,航拍西北某地正在开采的露天煤矿。摄影 / 章轲 起草说明介绍,新《矿产资源法》单独设立矿区 ...
从浑浊到澄澈,五指山这条河如何重获新生?
海南日报· 2025-06-05 01:44
生态修复工程完工 - 昌化江上游滨河雨林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历时近5年完工 该工程有效改善了南圣河生态环境并引入旅游业态运营 [1][3] - 工程总投资超6亿元 治理河段全长17公里 重塑了南圣河、阿陀岭溪、太平溪的水系脉络 [10] - 通过建设14座生态溢流堰和生态缓冲带 实现汛期拦截洪流、枯水期蓄水保生态基流的功能 [6] 工程技术措施 - 采用"雨林+湿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设计 打造具有热带雨林特色的生态廊道 [5] - 实施"枯水期和丰盈期相结合"策略 构建"深潭"和"浅滩"复合型生态河床 兼顾防洪与生态功能 [5] - 完成8.13公里污水管网改造 解决污水直排问题 [6][9] - 在冲刷风险河段采用"三维水土保护毯+海绵土"防护措施 [5] 文旅融合成效 - 改造后的小岛公园完成2500平方米生态修复 新增音乐喷泉、浮漂营地等休闲设施 [8] - 民福坝改造为龙鳞状叠式堰坝 形成特色水景观 [7] - 端午假期全市接待游客4.91万人次 同比增长29.86% [10] - 通过民族时装"村秀"等活动 成功打造"城市会客厅"形象 [8] 历史文化保护 - 工程注重融合黎族苗族历史文化元素 修复两岸历史建筑 [7] - 打造80年代特色滨水游览线路 保留城市历史记忆 [7] - 借鉴长沙湘江橘子洲头经验 优化小岛公园设计 [7]
通辽“山水工程”绘就生态新画卷
内蒙古日报· 2025-06-03 04:01
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通辽市科左后旗正在开展樟子松容器杯苗补植及浇水管护工作,以巩固造林成果,后续将进行人工种草、森林抚育等保护措施 [1] - 该项目属于"山水工程"的一部分,辐射面积近8万亩,是通辽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山水工程"于2022年4月启动,计划完成生态修复治理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目前基本完成 [1] 生态建设成效 - 通辽市完成沙地综合治理近430万亩,科尔沁沙地绿意渐显 [2] - 西辽河干流断流27年后重现碧波,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2] - 全市累计投入生态建设保护资金突破400亿元,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3] - 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森林面积达到17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到目前的19.49% [3] - 草原面积达到2637.8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4.86%,实现"双提高" [3] 环境质量改善 - 2024年通辽市地表水国考断面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60%且无劣Ⅴ类水体 [3] - 2024年总用水量28.8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3.5% [3] - 现已创建绿色矿山42家,共有66个自然保护区和14个自然公园,总面积77万公顷 [3] 生态工程实施 - 通辽市实施"三北"工程、"山水工程"、欧投行贷款造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项目 [2] - 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行为 [2] - 通过草方格锁住流沙,盐碱地破壳重生,露天矿重现绿意等措施提升生态系统生命力 [2]
河北秦皇岛—— 创新海上耕作建设蓝色粮仓
经济日报· 2025-06-01 22:28
扇贝养殖产业现状 - 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正值扇贝育苗关键期 养殖户投放3万多笼扇贝 预计毛收入可达200多万元 [1] - 北戴河新区拥有82公里海岸线 6海里至12海里范围内可用海域面积超过20万亩 大部分用于筏式扇贝养殖 [1] - 当地已形成"藻—贝—鱼"共生系统 藻类覆盖率超30% 渔业资源量恢复至2015年的3.2倍 [2] 海洋牧场建设成效 - 北戴河新区已有4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总海域面积2.89万亩 总投资1.4亿元 累计投放苗种超5000万单位 [1] - 人工鱼礁区投放3.6万空方礁体 形成稳定生物栖息地 中国对虾、牙鲆鱼等消失物种重现 [2] - 扇贝养殖区间吊养龙须菜、羊栖菜等藻类 既净化水质又提供海参饵料 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 [2] 产业链延伸发展 - 海洋牧场带动水产品加工、冷链运输、品牌营销和休闲渔业等上下游产业发展 [1] - 当地计划推动"海洋+旅游""渔业+休闲"融合 将传统养殖海域升级为现代化综合海洋牧场 [3] 养殖户经营情况 - 35岁养殖户姚远参照市场行情预计年收入200多万元 虽苗种价格略高但对品质和环境充满信心 [1]
内蒙古点亮绿色好物地图 蒙草生态创新草种科技助力产业振兴
全景网· 2025-05-31 04:23
草种科技创新 - 公司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存各类种质资源2300余种、6.5万份,标本17万余份,土壤165万份 [3] - 公司已选育295种乡土植物,拥有105个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其中25个入选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良种推荐目录 [3] - 公司研发的"草原3号杂花苜蓿""中苜10号紫花苜蓿"等20余个苜蓿品种具备优质高产、抗旱、抗寒性强等特性 [3] 生态修复应用 - 公司利用规范化精细管理及规模化种植技术体系应用于28万亩良种繁育、饲草基地 [4] - 公司选育的锡林郭勒型华北驼绒藜、巴尔虎羊草等优质乡土草种成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3] - 牧民栽种华北驼绒藜修复草场成效明显 [5] 产品创新体系 - 公司创新产品体系覆盖生态治理、草种生产、经济生活各个领域 [7] - 公司研发的种子魔方、小草娃娃、植物水晶球、种子书等系列文创产品让用户亲手种出一片草原 [11] - 公司主张"生态科技生活化",让科技创新走进生活为每个人提供绿色方案 [12] 生态经济成效 - 公司修复的敕勒川草原、乌拉盖草原成为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带动周边设施农业、采摘经济、旅游产业发展 [9] - 公司利用沙地治理种子包、种子绳治理的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带动沙漠经济发展 [9] - 公司利用北方小院种子包建植的呼和浩特小草公园满足人们观赏、休憩、运动、生态教育等多种需求 [9] 市场推广成果 - 公司"内蒙古好物蒙草童梦专场"直播带货节目全网曝光量突破3000万 [1] - 公司文创产品种子书、种子魔方获推荐 [13]
用专业力量守护生态福祉——写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环境报· 2025-05-29 23:10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贡献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和政策支撑等方面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科技力量 [1] - 他们的工作成果体现在系统性工程、团队协作和政策影响力上,而非个人独立突破 [1]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通过实验室、模型和实地观测等技术媒介进行数据积累和方法论构建 [2]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的特点 - 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是与污染迁移、物种演替、气候波动等动态系统博弈中淬炼的科技洞察力 [2] - 科技创新构想是宝贵的知识资产和社会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效能 [2] - 科研工作需持续创新,在不确定性中重构共识,因地因时制宜进行知识建构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与支持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任务是探索未知,预测并识别新问题,不断修正解决路径 [3] - 科技前沿是社会技术系统动态重构的过程,需要改良式创新和探索性交叉性研究 [3] - 需支持年轻科研人员和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包括退休后继续贡献的银龄科学家 [3]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传承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是高度流动、持续更新的知识生态,嵌入政策制定和公众理解等社会实践 [4]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甘于自我迭代,保持对科技真理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敏锐触感 [4] - 目前仅有3位生态环境领域院士出版完整个人传记,系统性科技史和口述史资料稀缺 [4] 生态环境科技的应用与突破 -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碳中和、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5] - 长江、黄河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以及大气污染精准防控监测网络的建立依赖科技工作者的钻研 [5] - 他们的努力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奠定科技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