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

搜索文档
故宫百年邮票发布仪式及文创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
新华网· 2025-05-22 02:09
故宫文创国际推广 - 故宫博物院与联合国中国书会共同主办"生生不息——故宫文创走进联合国"主题展暨特别事件邮票发布仪式,协办方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领导力发展中心 [1] - 活动吸引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耿爽、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等120余位来自30多个国家的嘉宾出席 [1] - 联合国邮政管理局首次为单一博物馆发行特别事件版张邮票,整版10枚以故宫典藏花卉纹饰为题材,展现中华文明"和谐共生"理念 [1] 文创展览内容 - "生生不息"故宫文创展聚焦文物活化、绿色环保、非遗传承、乡村振兴、无障碍文化等领域 [1] - 展区设置先导影像、沉浸体验与互动展示环节,展品包括绿色材料文创、非遗花丝工艺饰品、残疾人文创等 [1] - 展览体现故宫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 [1] 故宫发展理念 - 故宫博物院践行"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发展理念,坚持"让文物活起来"宗旨 [2] - 通过文创桥梁将中华文明传递给世界,使六百年紫禁城文化积淀成为推动文明互鉴的时代力量 [2] - 联合国副秘书长哈雷高度评价故宫在文化保护和教育传播中的全球影响 [2] 文创海外拓展 - 此次展览为"故宫文创海外行"首站,未来将赴欧洲多国巡展 [2] - 业内人士认为故宫以文化创意为载体构建全球了解中国文化的新窗口 [2] - 特别事件邮票版张在联合国总部进行展示 [4]
多措并举推动柬埔寨汉语教育发展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6 08:03
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发展概况 - 成立于2009年,是柬埔寨最早成立的孔子学院,推动该国汉语教育发展[1] - 通过多层次文化双向展示促进中柬文化交流,增强两国人民相互理解[1] - 2022年11月中柬签署备忘录,中文正式纳入柬埔寨国民教育体系[6] 汉语教学创新方向 - 应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开发在线学习平台及双语移动应用[4] - 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进程,实现个性化教学方案[4] - 持续开发本土化教材,融入柬埔寨文化和社会背景[4] - 开设"中文+"课程,结合柬埔寨重点发展领域需求[4] 教师培养与教材开发 - 加大本土教师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和交流项目提升教学能力[4] - 教材语料本土化,收录金边王宫、吴哥窟等文化地标作为会话场景[6] - 教材人物形象本土化,塑造符合柬式审美的插画体系[6] 中柬文化交流举措 - 举办文化节、汉语演讲比赛、摄影书法展览等双向展示活动[5] - 组织短期游学项目,鼓励学生赴华体验文化[5] - 联合高校举办学术讲座,促进思想碰撞[5] 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 - 柬埔寨面临本土教师短缺、外派教师不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6] - 专业汉语人才匮乏制约高精尖行业需求[7] - 需深化与跨国企业、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在线学习平台[7]
古蜀与古希腊文明互鉴交流活动在希腊举行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16 06:52
在活动的重头戏"古蜀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主题对话"中,中外专家学者通过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为加强中希文明比较研究、重要遗产保护和价值阐释等 贡献智慧,搭建中希文明对话的桥梁,共同探寻多元文明和谐共生的现代答案。 人民网罗马5月14日电 (记者谢亚宏)古蜀与古希腊文明互鉴交流活动13日在在希腊雅典尼亚斯米尼市政博物馆举行,两大文明在此展开跨越时空的对 话。本次活动由中国驻希腊大使馆指导,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四川省文物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承办,四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希时报执 行,并得到希腊文化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新华社研究院、希中友协等机构的支持。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活动特别推出"青铜之光——古蜀文明特展",通过精美的文物复制品、3D打印品结合展览文本,立体呈现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展 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古蜀文明,富有趣味且组织缜密。"希腊文化部史前和古典文物局局长康斯坦蒂娜·贝尼西现场表示,今年7 月,"古希腊之旅"展览也将在四川举办。 活动现场,作为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联合三星堆博物馆共同发起的文化传播项目,"三星堆—金沙漂流瓶"希腊站也正式启动。在希腊文化部史前 ...
国内外奇石亮相“石头城” 南京矿博会再度开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6 05:50
展会概况 - 2025中国南京(国际)矿物宝石化石博览会(南京矿博会)于5月15日开幕,汇聚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展商,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涵盖八大展示区域[1][5] - 展会以"石"为媒,连接科学与文化、东方与西方,自2023年起每年在南京举办一届[1] 展品亮点 - 重磅特展以紫色矿物为核心元素,展出璀璨宝石、远古化石、神秘陨石、稀有矿晶等奇珍异宝[5] - "镇馆之宝"紫晶"宝船"产自乌拉圭阿蒂加斯省,具有1.34亿年地质历史,造型独特呈优雅弧形[5] 技术创新 - 采用数字技术唤醒"石头的记忆",通过云端平台、AI技术实现多维度互动,展现石头背后的故事[5] 行业影响 - 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表示展会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科普教育开辟新路径,促进文明互鉴[2] - 南京大学副校长认为展会是高校矿物科学走向公众的重要平台[2] 配套活动 - 展会期间将举办"国际博物馆文化发展交流大会",邀请行业学者、文博专家围绕"自然与文化"等主题展开深度探讨[5]
“汉语桥”中文比赛在多国举行
新华社· 2025-05-11 11:23
汉语桥比赛全球举办情况 - 第24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罗马尼亚赛区决赛在克卢日-纳波卡举行,来自5所孔子学院的22名大学生参赛,玛丽亚·平蒂乌塔获特等奖[1] - 罗马尼亚赛区选手通过演讲和才艺展示环节展现中文学习成果,才艺形式包括舞蹈、歌曲、古筝演奏、茶艺等[1] - 第24届汉语桥马耳他赛区比赛在马耳他大学举行,6名学生参赛,玛丽·克莱尔·阿奎利娜获一等奖[1][2] - 第18届汉语桥保加利亚中学生赛区决赛在索非亚举行,11名选手参赛,韦罗妮卡·格奥尔基耶娃夺冠[2] - 第18届汉语桥埃及赛区决赛在开罗举行,设初中组和高中组,努尔·艾哈迈德与哈比芭·萨拉赫分获各组一等奖[2] - 拉脱维亚第22届汉语桥比赛在里加举行,53名选手参赛,阿尔比娜·普斯科等3人分获小学、中学和大学高级组冠军[3] 比赛主题与形式 - 罗马尼亚赛区演讲主题为"天下一家",选手讲述与中文结缘的故事[1] - 马耳他赛区选手通过中文演讲和才艺展示两个环节展现学习成果[1] - 保加利亚赛区主题为"追梦中文 不负韶华",设文化知识测试、自由演讲和文化技能展示三个环节[2] - 埃及赛区设主题演讲、知识问答和才艺表演3个环节[2] - 拉脱维亚赛区选手完成中文歌曲演唱等才艺展示和知识问答环节[3] 赛事意义与影响 - 克卢日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表示比赛展现跨越山海的热爱,是了解中国的语言之窗[1] - 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临时代办指出比赛是连接不同文化的纽带,架起中保人民友谊桥梁[2] - 埃及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认为比赛不仅是竞技,更是文明互鉴的火种[3] - 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参表示语言是心灵相通的密码,埃及青年对中文兴趣浓厚[3] - 拉脱维亚大学副校长强调中文是连接拉中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3] - 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表示比赛有助于双边关系发展,欢迎拉脱维亚友人赴华交流[3]
加强文学交流 赓续中俄友好
人民日报· 2025-05-09 22:10
中俄文学交流历史 - 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署名文章中引用托尔斯泰作品,强调历史记忆和文明互鉴对中俄关系的意义 [1] - 19世纪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是首部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中译俄罗斯文学作品,被视为俄罗斯文学在华传播起点 [2] - 托尔斯泰1884年研读儒家著作,1909年为《老子语录》俄文本撰写前言,体现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度评价 [2] 经典作品译介与影响 - 100多年来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罗斯文学巨匠作品在华持续传播,高尔基、肖洛霍夫等苏联作家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3] - 中国古典诗词和现当代文学在俄传播始于19世纪,1918年古米廖夫出版中国诗选《瓷亭》,苏联时期鲁迅、老舍等作品被重点译介 [3] - 2023年俄语版中国古诗鉴赏丛书《诗歌的元素》《星星的客人》《诗鬼李贺》获全俄年度最佳图书奖"最佳经典文学"类奖项 [3] 当代文学合作机制 - 中俄青年作家论坛和2024-2025"中俄文化年"框架活动为文学交流注入新动能 [4] - 俄罗斯当代作家乌利茨卡娅作品2024年6月首次在华结集出版,其作品融合经典传统与新文学流派 [4] - 中俄政府经典互译项目推动刘慈欣、余华等中国作家作品在俄受欢迎,俄罗斯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学展现三重文化魅力 [4] 跨文化创作与演出 - 俄罗斯诗人阿布杜什诺娃在华7年从事诗歌翻译,通过播客搭建两国青年交流桥梁 [5] - 2023年普斯科夫剧院演出莫言《蛙》,2024年《恋爱的犀牛》《雷雨》在俄上演,2025年实验京剧《狂人日记》融合果戈理与鲁迅作品 [6] - 中央歌剧院2025年与俄方合作新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俄罗斯指挥与中国乐队及歌唱家联袂演出 [7] 市场反响与创新案例 - 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话剧在俄罗斯国立民族剧院演出场场爆满,未来两月门票售罄,中式妆造与俄式演绎结合受追捧 [7] - 俄罗斯女作家雅辛娜、科幻作家卢基扬年科作品在华畅销,完全依靠作品自身吸引力 [5] - 厦门大学学者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在华不断重译,其人性探索具有持续现实意义 [3]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陈建安访问日本并出席大阪世博会活动
快讯· 2025-04-30 11:06
中国贸促会代表团访问日本 -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陈建安率团访问日本 出席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四川活动周开幕式并致辞 [1] - 陈建安表示世博会是文明互鉴的舞台和开放合作的桥梁 希望通过活动周促进工商界交流和民心相通 [1] 重要会晤与合作交流 - 陈建安拜会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 关西经济联合会会长松本正义 大阪商工会议所会长鸟井信吾 日中经贸中心理事长池田稔 [1] - 代表团与西村朝日律师事务所 VERYBEST律师事务所等机构负责人进行交流 [1] - 调研世博会意大利 捷克等国家馆 就进一步加强合作展开广泛交流 [1] 重点活动推介 - 陈建安重点介绍第三届链博会 2025年全球工商法治大会等重要活动 [1]
这场盛会让世界再次看见良渚
杭州日报· 2025-04-28 01:59
论坛概况 - 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余杭良渚举行,为期3天,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名嘉宾参与 [6] - 论坛主题包括博物馆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运用、博物馆教育载体作用等 [6] - 互动交流议题涵盖被盗文物虚拟博物馆、前沿技术展示、当代博物馆挑战与创新 [6] 数字技术应用 - 杭州灵伴科技打造AR体验,通过眼镜展示五千年前玉鸟振翅、先民耕作场景 [7] - 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全天候监测古城遗址数据指标,AR技术实现陶器3D旋转展示 [8] - 故宫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克隆紫禁城,埃及用AI为木乃伊故事配儿童剧场 [9] 文化创新实践 - 传梭博物馆成立于2022年,融合梭文化展陈与传承、研学、手作等功能,形成"手工村落共同体" [8][9] - 余杭百丈镇溪口村通过"招募令"构建"乡村博物馆第一村",将在地资源转化为文明对话媒介 [8] - 良渚文化大走廊串联良渚、运河、径山等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生态,推动文旅融合 [12][13] 国际交流成果 - 2023年12月首届"良渚论坛"启动,2024年第二届论坛以考古、音乐、文学为媒介深化交流 [15] - 良渚博物院AR文物导览、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考古展示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11] - 论坛促成跨国文化合作,如塞舌尔博物馆计划引入AR展览解说技术 [15] 文化展示载体 - 良渚博物院通过铜铸模型呈现古城及水利系统布局,AR眼镜增强观众互动 [12] - 杭州国家版本馆结合青瓷屏扇与数字长卷,典藏百万册典籍 [12]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展示放大版《千里江山图》,细节清晰可见 [12] 文艺创作传播 - "良渚回响"音乐会融合埙、编钟与钢琴等元素,创新演绎水乡泽国音乐 [14] - 《良渚之色》专著解析396种良渚色彩系统,首次完整呈现文化创意研究成果 [14] - 神人兽面纹、良渚核心色等元素被融入文学、音乐等形态,增强文化传播力 [14]
文明的刻度,让世界记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人民日报· 2025-04-27 22: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增中国文献遗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5] - 至此,中国共有18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5] - 《世界记忆名录》旨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利用,提高人们对文献遗产重要性的认识[5] 随州曾侯乙编钟 - 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音域最广、保存最好、做工最精细的青铜乐器[7] - 编钟由65件青铜乐钟和钟架组成,共3层8组,钟架重1665千克,挂件重2755千克[7] - 编钟上有3755字铭文,是我国目前所见唯一完整的先秦宫廷乐律文献,填补了古代音乐理论专著的空白[7] - 编钟证明我国早已使用"七声音阶"并形成了理论,比钢琴早2100多年[7] - 编钟有独特的"一钟双音"特性,敲击不同部位可发出两个音高完全不同的乐音[7] - 编钟的复制件已去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成为文化交流名片[7] 少林寺碑碣 - 《少林寺碑碣(566—1990)》保存了近500通、跨越1424年的历史,其连续性和完整性极为罕见[8] - 少林寺大力推进碑碣等珍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完成绝大部分碑碣、壁画、档案等的内容复制和数字化扫描[8] - 少林寺建设数字档案展厅,运用虚拟现实、裸眼3D等科技手段为公众提供沉浸式体验[8] - 展厅试开放期间创下每分钟14人次入场参观的纪录[9] - 未来将持续深化对少林寺碑碣的数字化保护、学术研究和公众传播工作[10]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 -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由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所立,石碑上刻有汉字、泰米尔文及波斯文三种文字[11] - 该碑是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史料[11] - 碑文记载郑和船队在此巡礼圣迹、布施香礼,见证了中斯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11] - 该碑体现了人类通过海洋航线进行文化交流、政治互信、商贸往来的辉煌历史[12] - 碑材在国内刻制完成后由郑和船队带到锡兰并在当地竖立[12]
综述|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传递推动区域合作发展共同心声
新华网· 2025-04-13 02:20
中国-东盟媒体智库高端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主题为"汇聚中国-东盟合作新动能",旨在通过媒体智库桥梁作用深化区域合作,构建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 - 160余家媒体、智库、政府部门及企业共260名代表参与,形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共识 [3] - 发布《吉隆坡共识》,强调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是加强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支柱 [5][6] 加强对话与区域合作 - 马来西亚副总理指出媒体智库在弥合观点分歧、提供决策参考方面的关键作用 [3] - 中国传媒大学专家强调多国对话可破除偏见,增强中国-东盟在国际舆论场的声音 [3] - 老挝巴特寮通讯社认为论坛讨论助力提升中国-东盟集体全球影响力 [3] 科技赋能与智能变革 - 专家共识认为需善用人工智能优化新闻传播,打破西方主导的传媒市场格局 [4] - 马新社提议联合发起AI培训项目,加强全球南方数字技术合作 [4] - 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主张通过技术改善传播方式,助力社会跨越科技变革期 [4] 文明互鉴与多元发展 - 印尼专家呼吁全球南方践行"和而不同"理念,为世界文明注入新动能 [6] - 缅甸官员提出区域合作需建立在文明相互尊重与理解基础上 [6] - 马来西亚学者指出东盟多元文化互鉴为全球南方合作提供典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