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安全
icon
搜索文档
浙江自然博物院将展出海关罚没水生濒危野生动物制品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4:21
核心事件 - 浙江自然博物院接收温州海关罚没的水生濒危野生动物制品18件 包括红珊瑚 砗磲 玳瑁3个类别 [1][2] - 该院累计接收罚没制品数量达6183件 为2006年以来第15批自然类罚没制品接收 [1] 执法与法律依据 - 罚没制品由温州海关在旅检和寄递渠道查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查扣 [2] - 进出口水生濒危野生动物物种需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否则承担法律责任 [2] 机构行动与规划 - 浙江自然博物院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将进行科学保管和规范收藏 [2] - 计划通过展览 科普 研学等形式提升公众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意识 [2] - 将推出专题展览整理展出6183件罚没制品 并在浙江省内巡展以增强公众生态安全意识 [2]
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以整改实效加力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9-01 00:31
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方向 -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1] - 扛好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政治责任 [1] - 坚决有力抓紧抓实反馈问题整改以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1] 整改工作推进机制 - 传达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及《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 [1] - 通报整改工作总体情况并听取张掖市 白银市 兰州新区及甘肃省水利厅 省林草局汇报进展 [1] 水资源管理措施 - 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并开展农业节水增效 工业节水减排 城镇节水降损 生态节水控水行动 [2] -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2] 土地利用管控措施 - 坚持保护优先 空间管控和高效利用原则 [2] - 强化规划引领和用途管制以确保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有序有度 [2] 能源与碳排放管理 - 强化节能审查严肃性和权威性并开展项目用能 碳排放综合评价及能效诊断 [2] -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2] 生态系统治理策略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 - 落实政策执行 监督管理 工程治理等措施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 稳定性和持续性 [2] 生态环境安全管控 - 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 重金属污染 净土保卫战专项整治 [2] - 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2] 森林草原防火管理 - 严格落实各级林长责任并全面做实网格化管理和"8311"工作措施 [2] - 深入排查整治风险隐患以消除火灾风险 [2]
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重在协同
人民日报· 2025-08-29 07:25
生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建设 -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需要系统治理理念和全方位协调机制 [1] - 生态安全具有长期性 根本性 复杂性 交叉性等特征 需要多部门 多层级 多主体共同参与维护 [1] - 中国已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 如生态环境部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机制 六省一市秦岭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机制 11省市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1] 部门协同机制构建 - 跨部门协同体现整体政府理念 需要打破部门壁垒构建权责对等 运转高效的协同架构 [2] -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等生物安全事件 林草部门与海关部门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监测检疫和执法协同 [2] - 将技术协同平台建设和共享性基础设施完善融入部门协同机制设计 提升治理韧性与可持续性 [2] 区域协同与联防联控 - 生态系统整体性要求跨区域协同合作 生态安全事件具有跨区域迁移性特点 [3] - 全球变暖加速三江源冰川退缩和冻土融化 威胁中华水塔水源供给及下游生态安全 [3] -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需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水污染三水共治 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 [3] - 全国20多个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破解跨区域生态治理难点 [3] 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 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 生物累积性和毒性 存在协同相加拮抗等复合效应 需系统统筹治理 [4] - 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监测评估与考核机制 强化风险管理和精准预警 [4] - 推动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 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研判和应急应对能力 [4] 多领域政策协同 - 生态安全政策需与产业政策 能源政策 土地政策等相互协同形成合力 [5] - 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土空间规划通过源头融合 主体协同 过程协同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补互促 [5] - 以自然资本界定为基础 通过多元激励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6]
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
人民日报· 2025-08-28 01:09
生态安全战略重要性 -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需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障 [1] - 生态安全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复杂性交叉性潜在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 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共同参与维护 [1] 协同机制建设进展 - 已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 包括生态环境部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机制 [1] - 六省一市建立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 11省市构建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 [1] - 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3] 部门协同机制 - 需要构建部门职责明确权责对等运转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架构 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联合执法等机制 [2] -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等生物安全事件 林草部门与海关部门应建立联合防控机制 [2] - 将技术协同平台建设共享性基础设施完善等融入部门协同机制设计 [2] 区域协同机制 - 生态安全事件具有跨区域迁移性特点 如三江源冰川退缩影响中华水塔水源供给 [3] - 大气污染水污染呈现跨区域传输特征 需要建立信息通报联合执法应急响应等机制 [3] -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统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水共治等工作 [3] 污染物协同治理 - 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 存在协同相加拮抗等复合效应 [4] - 需要统筹推进不同污染物协同治理 强化大气水土等多污染物综合防治 [4] - 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监测评估与考核机制 强化风险管理和精准预警 [4] 政策协同体系 - 生态安全政策应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协同 [5] - 推动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土空间规划两项基础性政策的源头融合主体协同过程协同 [5] - 构建产业协同部门联动城乡融合多方共治的协调机制 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方式 [5][6]
强化协同联动 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8-27 22:40
生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建设 - 生态安全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复杂性、交叉性、潜在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共同参与维护[1] - 中国已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生态环境部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机制、六省一市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11省市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等[1] - 需改变"重单一部门、轻协同联动"现状,全面提升治理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1] 跨部门协同机制 - 构建多部门联合工作体制机制,通过高级别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部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联合执法等协同机制[2] -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等生物安全事件,林草部门与海关部门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监测、检疫和执法协同[2] - 将技术协同平台建设、共享性基础设施完善融入部门协同机制设计,系统构建跨部门、多层次协同体系[2] 跨区域协同机制 - 生态系统整体性要求跨区域协同合作,生态安全事件具有跨区域、迁移性特点(如三江源冰川退缩影响下游流域生态安全)[3] - 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统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三水共治"、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3] - 全国20多个省份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通过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统一执法标准、联合应急演练提升保障能力[3] 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 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存在协同、相加、拮抗等复合效应,需系统统筹大气、水、土壤多污染物综合防治[4] - 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监测、评估与考核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与潜在污染物生态健康研究[4] - 构建精准预警机制,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能力,推动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4] 多领域政策协同 - 生态安全政策需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协同,通过目标趋同效应降低政策冲突风险[5] - 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土空间规划两项基础性政策需实现源头融合、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动态反馈[5] - 以自然资本界定为基础,通过多元激励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6]
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8-27 22:19
生态安全治理协同机制建设 - 生态安全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复杂性、交叉性、潜在性与不确定性等特征,需要多部门、多层级、多主体共同参与维护[1] - 中国已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与信息共享平台,包括生态环境部与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同机制、六省一市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及11省市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1] - 需改变生态安全治理"重单一部门、轻协同联动"状况,全面提升治理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1] 部门协同机制构建 - 跨部门协同需通过高级别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职责明确、权责对等、运转高效的协同架构[2] - 针对外来物种入侵等生物安全事件,林草部门与海关部门应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加强监测、检疫和执法协同[2] - 需将技术协同平台建设、共享性基础设施完善等融入部门协同机制设计,系统构建跨部门多层次协同体系[2] 区域协同机制发展 - 生态安全事件具有跨区域、迁移性特点,如三江源冰川退缩影响"中华水塔"水源供给,威胁下游流域生态安全[3] -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需完善协同治理机制,统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污染"三水共治"及土壤地下水协同防治[3] - 全国20多个省份已签订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着力破解跨区域生态治理难点问题[3] 多污染物协同治理 - 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存在协同、相加、拮抗等复合效应,需系统统筹不同污染物协同治理[4] - 需建立健全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监测、评估与考核机制,强化风险管理与精准预警[4] - 通过协同提升生态安全风险的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能力,推动污染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4] 政策协同体系整合 - 生态安全政策需与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土地政策等相互协同,通过目标趋同效应降低政策冲突风险[5] - 生态保护红线与国土空间规划两项基础性政策需实现源头融合、主体协同、过程协同及动态反馈[5] - 政策协同核心在于构建产业协同、部门联动、城乡融合、多方共治机制,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6]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情况汇报 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部署开展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
新华社· 2025-08-22 12:28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 - 政策在稳投资、扩消费、促转型、惠民生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 - 需加强统筹协调和完善实施机制以更好发挥扩大内需作用 [1] - 将强化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并创新消费投资场景 [1] - 需严厉打击骗补套补行为确保补贴资金实效性 [1] 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发展 - 增加体育产品供给和丰富赛事活动以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2] - 拓展体育消费场景并实施消费惠民举措满足群众需求 [2] - 调动市场力量提升体育经营主体活力 [2] - 推动体育用品升级和强化产业要素支撑 [2] "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实施 - 工程建设事关生态安全、强国建设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 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 - 落实财税土地政策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效益共赢 [2] - 需建立长效机制并压实后期管护责任 [2] 海洋渔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 专项整治需与渔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3] - 支持老旧渔船改造提升和加强渔港建设管理 [3] -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安全监管全链条 [3] - 提升渔民安全素养和本质安全水平 [3]
陕西丹凤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3 01:33
生态保护专项行动 - 陕西省丹凤县近期开展"雷霆护鸟"专项行动,集全县之力推进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1] - 成立专项行动指挥部,统筹13个责任部门和各镇办力量,制定详细方案确保责任落实 [1] - 林业、公安、市监等部门联合开展"打、防、管、控"一体化执法 [1] 宣传教育工作 - 密集发放宣传资料6万余份,播放转发科普视频信息350余条 [1] - 在农贸市场、花鸟店等重点场所精准发放宣传资料1.7万余份 [1] - 签订承诺书、张贴有奖举报海报,营造"全民护鸟、共同监督"氛围 [1] 执法成效 - 累计出动车辆493台次、人员1650人次,检查重点场所745处 [1] - 成功收缴放飞鸟类7只,查办行政、刑事案件各1起 [1] - 有效斩断"捕、运、售、购"非法链条 [1] 长效机制建设 - 建立举报奖励机制,以林长制为核心构建多部门协同监管网络 [1] - 组织护林员对栖息地、迁徙通道等重点区域进行常态化巡查 [1] - 致力将保护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守护鸟类家园和县域生态安全 [1]
“异宠”不可随意宠 国家安全机关发布安全风险提示
央视新闻· 2025-08-07 01:46
异宠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异宠饲养人群持续上升 约1700万人参与饲养[1] - 行业市场规模逼近100亿元人民币[1] - 社交平台异宠内容创作者数量显著增加[1] 政策监管动态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异宠管理纳入政策范围 强调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3] - 生物安全法规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 释放或丢弃外来物种[11] - 刑法规定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1] 走私查获案例 - 杭州萧山机场查获旅客携带35只睫角守宫未申报入境[3] - 北京口岸首次截获日本入境邮件中的6只甲虫 包括双色细身赤锹甲和瑟深山锹甲老挝亚种[5] - 查获物种瑟深山锹甲老挝亚种在我国无自然分布 可能影响基因多样性[7] 生物安全风险 - 异宠多为外来物种 可能缺乏天敌制约 抢夺本土物种资源[9] - 逃逸或弃养行为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稳定 引发生态灾难[10] - 外来入侵物种定义为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外来物种[8] 合规经营要求 - 交易需确认物种是否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或濒危物种名录[13] - 必须选择合法养殖场来源 拒绝走私或野外捕获动物[13] - 要求商家提供检疫证明并观察动物健康状态[13]
“异宠”可以宠 但不能随意宠 各类隐患需警惕
央视新闻· 2025-08-03 23:00
异宠行业现状 - 异宠定义为有别于传统猫狗等宠物的外来野生动物,包括昆虫、鸟类、兽类、两栖和爬行类动物 [2] - 全球野生动物贸易额逐年增长,涉及数十亿野生动物 [2] - 中国异宠饲养人数达1707万人,市场规模接近百亿元人民币 [2] - 社交平台上异宠相关内容博主数量显著增加 [2] 异宠行业风险 - 异宠交易、饲养、救治和弃养行为潜藏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风险 [1] - 人类对异宠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及疫病传播缺乏深入了解和有效对策 [2] - 大多数受热捧的异宠属于外来物种,可能破坏本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4] 政策法规 -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异宠管理纳入,强调打击非法引入外来物种行为 [4] - 《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规定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丢弃外来物种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非法引进外来物种行为有明确处罚规定 [6] 消费者建议 - 购买前需确认物种是否属于保护名录或濒危物种,核查商家资质 [6] - 应选择合法养殖场,拒绝走私或野外捕获的动物,要求提供检疫证明 [6] - 观察动物健康状况,慎养善养宠物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