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十四五”期间,四川交出“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擦亮巴蜀文化的灿烂底色
四川日报· 2025-09-24 08:01
稻城皮洛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广元千佛崖莲花洞本体保护修 四川文物工作成果点击 15项"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996年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 华蓥南宋安丙家族墓地 la 1995 成都水井街酒坊溃址 2000 年 成都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 2001年 2011年 宜宾石柱地遗址 2012年 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官 年 成都老官山西汉木停墓 石渠吐蕃时代石刻 2018年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 2021年 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稻城皮洛遗址 2024 年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 成都金沙商周遗址 2004 年 绵竹剑南春酒坊遗址 2008年 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三星堆博物馆人头攒动。 2处世界文化遗产 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青城山-都江堰 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宝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6处国家大遗址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 三星堆遗址 金沙遗址 罗家坝遗址 城坝遗址 蜀道 不可移动文物6.52万处 居全国第3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 居全国第6位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4处 居全国第3位 石窟寺(摩崖造像)21 ...
“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央视网· 2025-09-17 07:3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10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 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 件/套,年接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参观博物馆日益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十四五"期间,35批 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实施,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 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转自:央视网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 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 善,石窟寺、土遗址、壁画、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文物类型的保护修复水平不断提升,国家文物局重点 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0家。 ...
文物事业发展交出五年答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6 22:42
2025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主会场活动"在北京钟鼓楼广场举行。活动发布了《北京中轴 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等,展现申遗成功一年来,北京中轴线整体性和系统性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图为人们在活动举办地北京钟鼓楼广场 上踢毽子。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摄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将全县划分成9个片区,片区成立普查组,对全县文物进行地毯式普查,探索"边普 查边挂牌""边普查边保护"工作方法,确保数据采集准确无误。图为普查小组开展文物登记等普查工 作。程聪摄(人民视觉) 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持续推动数字赋能,将文物信息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数字资源。图为 荆门市博物馆内,小朋友与机器人互动。赵平摄(人民视觉) "'十四五'时期,我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 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 如是说。 饶权介绍,"十四五"期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 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中华文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守护国之瑰宝 筑牢文明根基——“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华社· 2025-09-12 03:36
文物保护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完成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复查 新发现文物超13万处 [4] - 完成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革命文物资源调查 推进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实施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覆盖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5] - 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4年3月1日施行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的法律体系 [5] 考古研究进展 - 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遗址取得重要发现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达世界先进水平 [5] - 实施基本建设考古发掘6500余项 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沪渝高速公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6] - 考古研究成果进入中小学教材 学科专业和培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 [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平均每20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9] - 革命纪念馆超3000家 年均举办主题展览超3000个 年接待观众6亿人次 [10] - 通过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方式输送优质文化资源 优化预约机制和参观线路提升服务体验 [10]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十四五"期间4项文化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西夏陵 [11] - 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12]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牵头设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实施49项涉及28国中外联合考古项目 [12] 流失文物追索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13] - 将持续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制度安排 推动更多文物回归 [13]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33
文物保护与立法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2]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框架[2] -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自2024年3月1日施行 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表述 已促成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回归[3]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6] - "十四五"时期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5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6] -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预约难"问题[6][7] 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 - 中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8]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成员国扩展至20个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49项中外联合考古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8] -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 推出"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国际品牌展览[8] 科技创新与考古突破 - 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 大幅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3]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交叉学科研究范式 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装备达世界先进水平[9] -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重大突破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9] 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 -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6] - 通过"云展览"、巡展、联合办展等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至基层[7] - 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6]
世界遗产达60项,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18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 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坚持保护第一,守护国之瑰宝。"十四五"时期,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成效明显。饶权介绍,近 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 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在整治法人违法、打击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风 险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文物保护立法实现重要突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 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公布,理顺了水下文 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助力了我国水下考古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介绍,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 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构筑起了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相关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 索工作中的跨部门协同力度。 ...
世界遗产达60项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0 21:59
文物保护与立法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2]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框架[2] - 流失文物追索取得成果 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 包括圆明园石柱 丰邢叔簋及战国帛书等重要文物[3] 科技赋能文物管理 - 科技手段广泛应用 卫星遥感 无人机 物联网 人工智能等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 火灾探测 自动灭火 防盗预警装备升级[3] -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土遗址病害诊断评估 防风化技术研发系统化推进 文物病害科学诊断方法和动态监测技术取得进展[3] - 考古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考古发掘方舱 移动实验室等专有装备先进 深海考古和古船打捞技术实现重大突破[7]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博物馆数量与接待规模显著增长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4] - 博物馆藏品与活动丰富 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中央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4] - 优化服务应对"预约难"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 调整预约量 巡展借展等方式提升接待能力 构建博物馆"生活圈"[5] 文化遗产国际交流 - 世界遗产申报成果显著 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文化遗产41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 多项新项目申遗稳步推进[6] - 国际组织建设取得突破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成员扩展至20国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6] - 文物外展与交流活跃 举办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 推出"秦汉文明展"等知名品牌 引进古埃及文明大展等重磅展览[6] 文明研究与考古突破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认定中国方案 构建跨学科研究范式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7] -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吸引广泛参与 世界丝绸互动地图 瓷器起源与传播等计划凸显文物在文明交流中的价值[7]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央视网· 2025-09-10 14:19
文物资源普查成果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2]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2] 文物保护修复进展 - 石窟寺 土遗址 壁画 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文物类型保护修复水平不断提升[2]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0家[2]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2]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2] -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2] 文物回归与考古合作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2]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实施[2]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答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央视网· 2025-09-10 12:50
文物资源普查与保护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 [3] - 新发现文物数量超13万处 [3] - 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 石窟寺/土遗址/壁画/馆藏脆弱文物等重点类型保护修复水平提升 [3] -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总数达到40家 [3]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5]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5] - 年接待观众量近15亿人次 [5] 文物国际交流与回归 - "十四五"期间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祖国 [5] - 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稳步实施 [5]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7046家
央视新闻· 2025-09-10 07:26
博物馆体系建设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 其中一、二、三级博物馆1660家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1] - 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6444家 占比超过91% 年接待观众量近15亿人次[1]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65家[1] 文物保护与利用 - 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激发爱国热情[1] -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激发改革动力[1] - 文物主题游径建设串起城乡文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