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法律与制度体系建设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标志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10] - 已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10] - 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制度除个别省份外已全面推行,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在上海开展试点[10] 文物资源普查与家底摸清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76.7万处"三普"登记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文物数量超过13万处[7][10] - 完成全国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革命文物资源等调查公布[11] - 全国博物馆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各地公布馆藏一级文物名录,摸清全国馆藏一级文物家底[15]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实施 -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11] - 实施了西藏布达拉宫贝叶经、孔府档案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珍贵濒危、材质脆弱的馆藏文物保护修复工作[15] -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11] 博物馆体系建设与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达到7046家,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14] - 博物馆年接待观众已近15亿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14][15] - 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云展览"等方式增强供给能力,优化公众参观体验[15] 考古发掘与研究进展 - "十四五"期间批复实施77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7] -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围绕关键问题集中实施1284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8] - 牛河梁、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新发现,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7][18]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 - "十四五"期间新增4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7][12] - 理顺了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强化保护能力[12] - 实施故宫、莫高窟、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一批保护展示项目,持续改善保护状况[12] 文物科技创新与应用 - 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广泛应用于文物风险监测预警[16] - 世界首个文物多场耦合实验室投入使用,可模拟长时序气候变化[16] - 古基因组捕获技术、沉积物古DNA分析、丝绸微痕检测技术等推动考古研究取得突破[17] 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 - 各地发布文物主题游径超200条,其中31条优秀游径串起25个省份19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11] - 积极引导"博物馆热""考古研学热",让文物在城乡大地绽放新光彩[11] - 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推动数字赋能,将文物信息转化为可触摸、可交互的数字资源[6]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正式成立,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扩展至20个[13] - 牵头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贡献中国智慧[13] - "十五五"时期将重点推进"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3]
文物事业发展交出五年答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6 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