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文物追索返还

搜索文档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33
文物保护与立法进展 - 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 近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推进 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施 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2] - 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形成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 6部行政法规 10部部门规章 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法律框架[2] - 新修订文物保护法自2024年3月1日施行 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表述 已促成35批次537件/套流失文物回归[3] 博物馆事业发展 - 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 其中免费开放6444家占比91%以上 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6] - "十四五"时期新增藏品889.2万件/套 中央累计投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超150亿元 5年接待观众超41亿人次[6] - 每年举办展览超4万个 教育活动超50万场次 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取消闭馆日等措施应对"预约难"问题[6][7] 文化遗产国际影响力 - 中国拥有世界遗产60项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1项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8]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 成员国扩展至20个 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 49项中外联合考古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8] - 举办文物进出境展览和交流活动300余场 推出"秦汉文明展""丝绸之路"等国际品牌展览[8] 科技创新与考古突破 - 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 大幅提升文物风险监测预警能力[3]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交叉学科研究范式 考古发掘方舱、移动实验室装备达世界先进水平[9] - 南海西北陆坡沉船深海考古重大突破 上海长江口二号古船实现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9] 文化传播与教育功能 - 基本建立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6] - 通过"云展览"、巡展、联合办展等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输送至基层[7] - 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6]
世界遗产达60项,博物馆年接待观众近15亿人次 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人民日报· 2025-09-11 00:18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文 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文物保护状况全面改善,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 坚持保护第一,守护国之瑰宝。"十四五"时期,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成效明显。饶权介绍,近 20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工程有力推进,1200余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有效实施,37个革命文 物保护利用片区集中连片保护。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向好,在整治法人违法、打击文物犯罪、防范安全风 险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文物保护立法实现重要突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标志 着文物事业进入依法治理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公布,理顺了水下文 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执法机制,助力了我国水下考古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孙德立介绍,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文物保护法为统领,6部行政法规、10部部门规章、40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主体 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构筑起了依法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首次纳入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相关表述,加大流失文物追 索工作中的跨部门协同力度。 ...
“中国成功当选”,有利于构建流失文物追索新秩序
环球时报· 2025-05-25 23:06
中国当选《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 - 中国首次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缔约国大会主席国 彰显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 [1] - 中国自1989年加入《公约》以来积极履行义务 完善国内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 - 作为主席国将主持大会并引领议题设置 推动双多边合作与文化遗产国际治理 [1] 中国文物追索领域突破 - 2024年3月1日生效的新文物保护法首次明确流失境外文物追索权及程序 权利不受时效限制 [2] - 2014年主导通过《敦煌宣言》 2024年联合18国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原创性中国方案 [2] - 已与27个国家签署防止文物非法贩运双边协定 十八大以来59批次2310件/套文物回归 [3] 重点文物回归案例与国际合作 - 子弹库帛书(132件/组)结束79年海外漂泊回归 为战国时期唯一帛书 学术价值极高 [3][5] - 埃及前官员呼吁各国合作解决文物追索问题 强调人类共同利益高于国家单独利益 [5] - 欧美博物馆开始反思殖民时期文物获取合法性 全球南方国家需协调立场推动国际规则完善 [5]
国宝回家 完璧有时(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5-19 22:01
文物回归背景 -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部典籍意义上的古书[4] - 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3卷共900余字,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前后,比西方"死海文书"早100多年[4] - 此次美国史密森尼学会返还的是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共计132件(组)[4] 文物内容价值 - 《五行令》为残片,由"月名图"和文字组成,内容是按五行讲四时十二月的宜忌[4] - 《攻守占》为残片,文字按顺时针圆圈排列,内容是关于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时辰的宜忌[5] - 尚未回归的第一卷《四时令》相对完整,写在一块长47厘米、宽38.7厘米的丝绸上[5] 追索过程 - 1946年子弹库帛书被非法带离中国,分拆流转至美国多个机构[6] - 2022年国家文物局抓住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道德返还声明的时机启动追索工作[7] - 2023年底形成完整证据链,2024年4月30日正式提交返还备忘录[7] - 2024年6月20日在青岛国际研讨会上接收关键流转物证[8] 国际影响 - 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历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中国方案[10] -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2024年实现8批次213件/套文物回归[11] - 此次返还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了中国智慧[9][10]
流失79载的子弹库帛书回归中国,专家:我国首个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案例
环球时报· 2025-05-18 22:26
文物返还背景 -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结束在美国79年的漂泊,于5月18日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1] - 此次返还是中国探索通过"溯源研究+主动追索"方式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回归的新尝试和新成就 [1] - 子弹库帛书1942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遭盗掘出土,1946年非法出境流失 [1] - 帛书分为《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多达900余字,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和中国最早的帛书 [1] 文物内容与价值 - 此次返还的《五行令》《攻守占》共计132件(组) [1] - 《五行令》由月名图和文字组成,内容是按五行讲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 [1] - 《攻守占》上文字按顺时针方向以圆圈状排列,内容是关于攻城守城的方向、日期和时辰的宜忌 [1] - 帛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1] 返还过程 - 《五行令》《攻守占》在返还前由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1992年被捐赠给该博物馆 [2] - 史密森学会2022年4月发布声明,对非道德方式获取的馆藏文物实施道德性返还 [2] - 国家文物局2023年底形成完整证据链,2024年4月提交要求返还的备忘录 [2] - 2024年中国联合18个文物原属国发布《青岛建议书》,提出解决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中国方案 [2] - 5月16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返还的帛书 [2] 国际影响 - 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表示返还"建立在与中国研究人员数十年合作的基础上" [3] - 此次返还是《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 [3] - 子弹库帛书返还是中国就历史上流失文物启动主动追索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3] - 《青岛建议书》聚焦殖民背景下流失文物的保护和返还问题,反映了国际社会共识 [4] 未来计划 - 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由美国赛克勒基金会收藏,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该卷回归 [5]
特写:国宝回家!帛书归来
新华社· 2025-05-18 10:35
文物回归事件 - 流失美国79年的战国时期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于5月18日通过CA818航班从华盛顿运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1] - 文物由国家文物局工作组全程护送 经过16小时飞行跨越11000多公里路程 [1][3] - 文物在机场要客区完成海关查验后 被运送至国家文物局回归文物库房 [3] 文物历史价值 -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 包含《四时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 总字数达900余字 [2] - 该帛书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帛书和典籍意义古书 比西方"死海文书"年代早100多年 [2] - 《五行令》记载五行四时十二月宜忌 《攻守占》记录攻城守城时空方位宜忌 反映战国时期宇宙观 [2] 文物流转过程 - 194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 1946年非法流失海外 [5] - 《四时令》由赛克勒基金会收藏 《五行令》《攻守占》由史密森尼学会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 [5] - 2023年底国家文物局完成非法流失证据链 2024年4月正式启动追索程序 [5] 国际合作进展 - 2024年6月青岛研讨会上 中国联合18国发布《青岛建议书》 首次集体回应流失文物返还政策 [5] - 通过多轮磋商谈判 最终促成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两卷帛书 [6] -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6] 后续计划 - 回归帛书将于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归"展览亮相 [6] - 专业机构将对文物开展系统性保护研究 [6] - 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回归工作 [6]
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回归祖国
新华社· 2025-05-16 16:35
文物返还事件 - 美国史密森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国返还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中恪守博物馆伦理的努力 [1] - 此次返还是中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上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 [1] - 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博物馆与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对话 [2] 文物历史与价值 -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 [2] - 子弹库帛书分三卷,此次回归的《五行令》和《攻守占》为第二卷、第三卷,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学术史、思想史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 - 子弹库帛书1946年非法流失美国,国家文物局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启动追索工作 [2] 后续计划与影响 - 《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3] -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 [4] - 此次返还是中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为增进中美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友谊注入了正能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