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文明
icon
搜索文档
从“车马慢”到“秒达”的科技跃迁
扬子晚报网· 2025-09-26 07:23
数据洪流中的民生密码 2024年,全国快递从业人员已达490万,其中72%是来自农村的从业者。在安徽宿州智能物流园,分拣 台的AI系统会自动标红锂电池包裹,而十年前这里的工人还在靠手摸辨轻重。国家统计局显示,快递 业每增长10%可带动区域GDP增长1.2%,这种产业联动正在重塑经济肌理:义乌小商品通过智能分拣对 接全球200个港口,深圳3C产品借助无人机配送实现"下单即生产"。从古代"一骑绝尘"的奢侈,到如 今"亿件同日达"的常态,快递业的蜕变恰似一把标尺,丈量着一个国家从农业文明到数字文明的跨越速 度。 站在2025年回望,每个快递包裹都是科技文明的结晶:它带着长三角的精密齿轮、珠三角的芯片代码、 中西部的农产品芬芳,在智能分拣线上完成基因重组。这不仅是物流业的奇迹,更是一个民族用科技突 破时空限制的生动诠释——当无人车在雪域高原投递包裹,当智能驿站在边陲小镇亮起灯光,中国快递 业正在用"秒达"的效率,书写着"那时车马慢"到"此刻万物速"的壮丽史诗。(王成之) 敦煌出土的唐代《驿程记》显示,从长安到岭南的官方驿道需经138个驿站,快马传递需时22天。而北 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急脚递",日行也仅三百 ...
科普书单·新书|从建造金字塔到探索无穷大
新浪财经· 2025-09-24 03:08
《科学与假说: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历史论文集》 [美]拉里·劳丹 著,安金辉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2025年6月版 尽管假说法如今已成为科学界的主流方法论,但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最初并未占据主导地位。17世纪,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们仍在众多 竞争性方法之间徘徊,而假说法几乎无人问津。直到19世纪,这一局面才发生根本改变。尽管人们普遍认识到它的局限性,但假说法最终还是成 为了20世纪科学探索的核心工具。本书收录了拉里·劳丹关于假说法兴衰流变的重要论文。通过对不同人物、不同历史阶段的细致考察,作者描绘 出一幅思想演变的丰富图景。虽然并未试图完整叙述这段历史,但本书深入剖析了若干关键节点与反复出现的思想模式,为理解现代科学方法论 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路径。 《荷兰之光:惠更斯家族与欧洲科学的形成》 [英]休·奥尔德西-威廉斯 著,王斌 译,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万川,2025年7月版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以荷兰黄金时代的政治、地理、经济、社会等为背景,聚焦17世纪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生平与科学成就。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克里斯蒂安的家族背景、成长环境切入,详细描述了他在天文学、光学、力学、数 ...
数智赋能传统文化 让中国IP不只长城与功夫
中国青年报· 2025-09-23 12:34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专业沙龙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业内嘉 宾在古老的先农坛庆成宫内解码数字技术发展下的"新流量"和"新业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在北京待了近20年的波兰跨文化媒体人翠花见证 了"新流量"带来的变化,"中国的内容现在全球化了,中国传统服饰吸引全球目光。" 9 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 专业沙龙在先农坛庆成宫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 者 尹希宁/摄 "当下,我们正站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历史节点。"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认 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不仅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变革文化创作、传播和 体验的方式。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处于什么位置?传统文化如何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 翠花观察到,近20年的时间内,外国网友对于中国IP的印象从长城、中国功夫拓展到《三体》《黑神 话:悟空》,甚至是内容多元的短剧。她笑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分子。 "在孵化、打造网络IP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土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来自民间的'草根跨文化 ...
画笔在握,文明同行
北京晚报· 2025-09-16 06:10
行业活动 - 北京文化论坛首场平行论坛AI重塑数字内容生产于2025年9月13日在海淀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启幕 [1] - 论坛聚焦AI技术对数字内容生产领域的重塑作用 [1] - 活动主题强调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的融合发展模式 [1] 技术影响 - AI技术正推动全民创作革命并重塑数字文明的基因结构 [1] - AIGC技术能够生产具有真实感的信息但无法实现真实性 [1] - AI技术使内容创作者从执行者转变为数字文明的掌舵人 [1] 产业定位 - AIGC被定义为新质生产力的文明注脚而非单纯的技术狂欢 [1] - 行业将AI工具类比为新型创作画笔强调其生产工具属性 [1] - 技术应用聚焦于提升数字内容生产效率与创新表达方式 [1]
时代风口 数据质变 引领智能文明新跃迁
证券时报· 2025-09-04 21:58
行业规模与交易现状 - 高质量数据集总量超过400PB 累计交易额接近40亿元[1] 技术演进与发展范式 - AI发展从粗放式数据投喂转向高质量数据集驱动 标志着从蛮荒阶段进入精耕细作阶段[1] - 高质量数据与AI形成"双轮驱动"共生关系 优质数据滋养AI进化 智能化AI反哺数据价值挖掘[1] 文化价值与社会治理 - 高质量数据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数据底层注入文明价值观以消除文化偏见[2] - 深圳在征信和气象领域实践数据质量与社会治理深度结合[2] 潜在挑战与结构性风险 - 高质量数据可能加剧数字鸿沟 拥有优质数据的机构将垄断AI红利[2] - 数据分级分类与安全防护不到位时 高质量数据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放大器[2] 未来发展方向 - 需建立数据质量国家标准 推动跨域数据融合打破数据孤岛[3] - 在数据注智过程中嵌入人文精神 避免AI沦为纯功利工具[3]
时代风口 | 数据质变引领智能文明新跃迁
证券时报· 2025-09-04 18:53
行业规模与交易数据 - 高质量数据集总量超400PB 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1] 技术演进趋势 - AI发展范式从粗放式数据投喂转向高质量数据集驱动的精耕模式[1] - 数据与AI形成"双轮驱动"的共生关系 优质数据滋养AI进化 智能化AI反哺数据价值挖掘[1] - 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标志着从"海量"到"高质"的产业变革 体现数字文明从量扩张转向质淬炼的必然路径[1] 文化价值与应用实践 - 高质量数据集作为数字时代"文化基因库" 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2] - 深圳在征信和气象领域实现数据质量与社会治理深度结合的实践雏形[2] - 西方早期互联网数据存在文化偏见 当前建设注重用数据编码华夏智慧[2] 潜在挑战 - 高质量数据可能加剧数字鸿沟 拥有优质数据的机构将垄断AI红利[2] - 数据分级分类与安全防护不到位时 高质量数据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放大器[2] - 需通过数据政策兼顾效率与公平 避免优质数据成为少数主体私产[2] 未来发展路径 - 需建立数据质量国家标准体系 推动跨域数据融合打破数据孤岛[3] - 在数据注智过程中嵌入人文精神 避免AI沦为纯功利工具[3] - 推动数据有质有魂有温度 成为驱动人类进步的硬通货[3]
当技术变革遇见城市文明
杭州日报· 2025-08-06 03:27
会议背景与主题 - 杭州市社科联主办"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公民文明素质建设"座谈会 聚焦智能算法与人类文明融合及公民道德素养提升路径 [1] - 会议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 探讨数据驱动时代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 旨在为杭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深化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提供支持 [1] 区域战略与责任 - 高新区(滨江)全力加速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制高点 需在数据洪流中守住诚信底线 在技术浪潮中彰显人文关怀 [1] - 区域需推动数字技术向真向善向美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风尚 承担数字文明建设重要责任 [1] 技术伦理与社会治理 - 专家强调算法透明性与公平性是社会信任基石 AI技术需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2] - 技术需赋能社区治理温情 构建网络空间社会责任 实现人工智能从"技术智能"向"文明赋能"转化 [2] 发展共识与核心价值观 - 人工智能良性发展需依托坚实伦理底座 "诚信"是数字社会运行底层逻辑 "感恩"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情感纽带 [2] - 杭州需在AI浪潮中勇立潮头 社科工作者需把握研究范式变革 守护文明根脉并推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走深走实 [2]
数字文明的文化重构 从生命认知到信任经济的范式转型
金融时报· 2025-06-20 06:12
数字技术对文明形态的重塑 - 数字技术引发对生命价值坐标的重新思考,虚实共生时代需要建立新的生存哲学[1] - 文明演进从物质永恒(如兵马俑、木乃伊)转向精神传承(生态安葬),再到数据永生的新纪元[1] - 敦煌、故宫等文博机构运用区块链确权和AI算法重构文化遗产叙事,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历史人物跨时空复现[2] 数字永生技术发展 - 脑机接口存储感官记忆,NFT技术可能推动博物馆演变为"数字生命体档案馆"[2] - 元宇宙或成为文明体验新场景,生命以代码形式实现"云端永生"将重构人类存在认知[2] 数字时代信息管理策略 - 信息过载问题需采取"断舍离"策略:构建信息防火墙、聚焦高维价值领域、精简数字生活[3] - 建议将80%认知资源投入专业前沿研究,20%用于高质量关系网络,符合数据永生技术逻辑[3] - 定期清理无效数字信息:压缩5%无效社交连接,用OKR法将人生目标精简至3个核心项[3] 数字信任经济构建 - 数据泄露和算法歧视可能引发金融市场信任危机,需建立数字诚信体系[4] - 区块链不可篡改特性可用于存证溯源,零知识证明技术保障隐私安全[5] -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等法规为信任经济划定伦理边界[5] 数字时代企业竞争力 - 透明协作与算法可解释性构成企业"信任资产负债表",诚信是核心竞争力源泉[4] - 数据主权和跨境信任机制依赖加密技术与《数据安全法》等制度性基础设施[4]
AI新文明“敦煌式”觉醒
环球网资讯· 2025-06-05 02:32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重构与新生 - 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李可提出敦煌艺术将演化为超越经典计算范式的"认知操作系统",重构人、机器与宇宙的交互范式 [1] - 敦煌艺术的图像思维、视觉智慧与量子特性共振,将成为打开AI新文明大门的"视觉密钥",推动"敦煌式"觉醒 [1] 全球AI协作与数字文明共建 - 民间力量倡议通过数据、算法、算力协作共享,与全球AI同行共建"新丝路",促进丝路文明重生与数字文明新生 [2] - 论坛发布《丝路文明全球青年共创倡议书》,呼吁各国践行丝路精神,构建开放包容可持续的数字文明 [2] 跨文化交流与技术赋能 - 来自中国、埃及、赞比亚等国的专家学者探讨AI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强调技术赋能文明传承 [1][2] - 李可提出"万物通,超互联"理念,推动智能生态向"万物并荣"状态跃迁 [1][2]
汤俏:解码“典孝急”背后的网络交流新生态
环球网资讯· 2025-05-29 22:58
网络语言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网络用语如"典孝急乐蚌麻"是数字时代语言生态变迁的产物,不能简单用"进步"或"退步"二元维度判定 [1][4] - 这类语言通过谐音、缩写重构符号关系,以创新变异释放系统压力,同时增强语言表现力与时代感 [2] - 其兴起反映了语言为适应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介环境而进行的工具理性优化 [2][3] 语言演化动力学 - 汉字凭借构形系统与语义聚合特性,具备强大的信息压缩能力,网络用语通过谐音缩写进一步强化这一优势 [2] - 语言系统通过创新变异(如"典""孝""蚌"等符号重构)释放复杂性压力,最终回归稳定平衡 [2] - 信息爆炸时代要求语言发展"更具张力的表达载体",网络用语以单个符号凝练复杂情境,效率提升显著 [2] 传播生态范式革命 - 社交媒体使语言符号脱离语法束缚,在语境联想与群体共识中拓展含义,形成"梗"文化 [3] - 短视频、弹幕等碎片化传播方式成为语言创新的奇点,满足娱乐化、情绪化交流需求 [3] - 网络语言通过构建特定文化圈层形成社交纽带,重构传统交流生态 [3] 文明圈层重构 - 网络用语具有双重属性:既是数字原住民重构符号的创造力体现,也反映传统规范在赛博空间的解构 [3] - 少数经规范化筛选的用语(如"给力")可融入稳定话语体系,成为传统表达的补充 [4] - 语言系统需在创新与规范间保持动态平衡,避免过度简化导致语义模糊或思想传递能力削弱 [3][4] 发展建议 - 应开放接纳新兴表达形式,顺应数字时代交流需求 [4] - 需加强语言教育以巩固文化根基,适度引导网络语言规范化发展 [4] - 理想状态是兼容"蚌埠住了"的网络活力与"大漠孤烟直"的诗意传承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