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国

搜索文档
休戚与共 万里同心(以物鉴史)
人民日报· 2025-09-12 22:16
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展厅中,静静陈列着几件特殊藏品,它们诉说着一位爱国侨领的赤子情怀。这 些藏品均来自领导泰国华侨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侨领、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的儿子蚁锦中。2008 年,他怀着对父亲的怀念与对历史传承的责任感,将这些珍贵物件捐赠给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每件藏 品背后,都有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在博物馆第四展厅,有一张1939年泰国华侨公祭蚁光炎先生大会的照片。照片中,众多泰国华侨神情肃 穆、面容悲戚,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为抗日救国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侨领。那一张张坚毅而哀 伤的面孔,展现出海外华侨在国难当头之际,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强大凝聚力。 旁边展柜中,一件1939年11月沾有蚁光炎被害时血迹的白色旗袍,无声地控诉着敌人的残暴。1939年11 月21日晚,爱国侨领蚁光炎与夫人刘若英在曼谷耀华力路的杭州戏院门口,遭到日伪埋伏的枪手袭击。 罪恶的子弹穿透了蚁光炎的身体,他的鲜血染红了妻妹刘素影的白色旗袍。这件旗袍,成为那段黑暗历 史的直接物证,它见证了一位爱国侨领为正义、为祖国所付出的生命代价。即便面对死亡威胁,蚁光炎 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抗日救国的前线,毫不退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对祖 ...
【辽宁抗战英雄谱】李兆麟:雪国耻投身抗日
人民网· 2025-09-05 01:25
白山黑水间,曾回荡着辽宁儿女抗击日寇的雄壮号角。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起点和东北抗 联的重要活动区域,辽宁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不朽的抗争记忆。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辽宁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杨靖宇率部在辽东边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用 草根树皮充饥仍死守阵地;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在凤城、岫岩一带屡创歼敌奇迹;无数矿 工、农民自发组建抗日武装,以土枪、大刀对抗侵略者。抚顺平顶山惨案中,手无寸铁的百姓用生命诠 释不屈;鞍钢工人破坏机器,让敌人的工业掠夺屡屡受挫。 十四年浴血,辽宁不仅是抗联的物资补给地,也是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之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 浸透着英雄的鲜血;这里的每一段历史,都镌刻着辽宁人民对民族独立的执着坚守。 今日回望英雄谱,我们铭记的不仅是硝烟中的牺牲,更是辽宁大地孕育的抗争精神——这精神,是 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骨气和脊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目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同胞受难。李兆麟心中燃起了愤怒的火焰,他暗暗发誓:决不当亡国 奴,要走抗日救国的道路。恰在此时,在北平参加东北民众救国会的姨夫张一吼写信给李兆麟,让他到 北平去。 1932年8月28日,李兆麟 ...
董毓华:投笔从戎、身先士卒的抗联将领(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28 22:19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回顾董毓华烈士的生平事迹 展现其从求学阶段到投身革命 最终成为抗战英烈的历程 重点突出其在组织学生运动 领导抗日武装斗争等方面的贡献 并强调其精神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价值 [2][3][4][5] 个人背景与早期活动 - 1907年出生于湖北蕲春县教书先生家庭 自幼立志报国 [2] - 1924年考入武昌启黄中学 学业优异且积极投身革命活动 [2] -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在武汉组织学生游行 左腿被击伤仍坚持指挥 [2] -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期间回乡以教书为掩护组建农会 妇女协会和农民夜校 [2] - 1933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 重建党支部并任书记 [2] 一二·九运动与抗日组织建设 - 1935年12月9日作为西城区请愿总指挥 领导数千名学生反对日本侵略和华北自治 [3] - 12月16日参与组织数万名学生和市民的大规模示威 [3] - 1936年5月参与创建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并任组织部长 [4] - 同年7月调任天津 担任平津各界救国联合会主席等职 发展救亡组织 [4] 军事领导与冀东抗日 - 1937年推动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改组为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 任军事部长 [4] - 1938年化名王仲华整编4万名民团为冀东抗日联军 任政治委员 [4] - 同年7月领导冀东抗日大暴动 连续攻克昌黎 滦县 乐亭等多城 切断日伪补给线 [4] - 暴动后率1700余名战士突破封锁转移至平西根据地 [5] - 后续担任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等职 负责平西 冀东和平北的军政建设 [5] 精神传承与当代教育 - 蕲春县毓华中学通过更名 建立陈列馆 组织纪念活动等形式传承烈士精神 [2][5] - 学校开展新生参观 故居瞻仰 征文演讲比赛等教育活动 [5] - 学生以董毓华为榜样 强调勤奋学习与为国奉献的价值观 [5]
文化中国行丨窑洞做教室、砖石当桌椅 重温抗大里的热血青春
央视网· 2025-08-27 05:06
历史背景与成立 - 1936年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旨在民族存亡关头大数量培养干部[3] - 1937年1月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向全国革命青年开放招生[5] 招生规模与学员来源 - 招生布告要求18至28岁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者 吸引成千上万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5] - 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接纳3万多名青年学生 其中超过一半进入抗大学习[7] - 学员包括印尼华侨青年孔迈等国际爱国人士 体现全国性影响力[5] 办学条件与教育创新 - 以窑洞为教室 砖石当桌椅 土墙做黑板 展现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办学特色[1][7] - 师生半月内挖出175口窑洞获中央表彰 使用野桃核做算盘珠 桦树皮为纸等创新教具[7] - 制作机枪音响器模拟实战环境 教材涵盖国际政治 经济哲学 特种作战等高质量内容[7][13] 教育方针与领导参与 - 校训为"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教育方针强调政治方向 工作作风和战略战术[9] - 毛泽东等领导人亲临授课 称学员"过着石器时代生活 学习最先进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9] 规模扩张与战略布局 - 在各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 总校于1939年7月至1943年1月迁至太行山区敌后办学[9] - 办学九年培养十余万军政骨干 为抗战胜利奠定人才基础[1][15] 社会影响与历史传承 - 敌后办学期间学员坚持学习并发动群众 推动普通群众走上革命道路[11] - 延安及周边创办30多所干部学校 国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抗大一脉相承[15]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99岁学员孙佑杰仍在传承红色传统教育[17][19]
“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追寻台胞抗日足迹”系列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6 22:55
台湾义勇队历史背景 - 1939年2月由李友邦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 队员从初期30余人发展到1945年逾380人 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由台胞组成且具正规军编制的队伍 [2] - 队员臂章印有"复疆"二字 表达光复台湾的意志 战歌明确宣示"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 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 [1][3] - 李友邦1906年生于台北芦洲 1924年因袭击日本警察派出所遭追捕 辗转至大陆就读黄埔军校二期 提出"欲救台湾 必先救祖国"的革命思想 [2] 组织活动与贡献 - 在浙江金华创办首家"台湾医院" 对军人 出征人员家属及贫苦民众一律免费 后续在浙江兰溪 衢州和福建建阳增设3家医院及乡村医疗所 [5] - 1940年侵华日军在金华 衢州发动细菌战时迅速开展隔离消杀 发放防疫手册 焚烧污染物等防疫工作 [5] - 创办抗日刊物《台湾先锋》 发挥日语优势翻译日军文件 审讯教育俘虏 获取情报并进行反战宣传 [5] 社会影响与历史传承 - 台湾少年团成员年龄7至13岁 身着军装在闽浙赣地区开展抗日活动 被当时报纸记载为承担国家兴亡义务的群体 [6] - 2025年6月《台湾义勇队档案》625件原始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确证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 [7] - 新北市芦洲区李友邦将军故居现为纪念馆 每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举办庆祝活动 其子李力群捐献全部历史档案并积极传播爱国精神 [7]
此去将来无他志,血染冰天雪地红
齐鲁晚报· 2025-08-26 22:22
周浩然生平事迹 - 1915年出生于即墨瓦戈庄 原名周世超 字浩然 父亲周孚先为青岛律师协会会长 [4] - 6岁入私塾 1925年插班青岛北平路小学 一学期后各门功课名列榜首 [4] - 先后就读礼贤中学 市立中学(现青岛一中) 在校期间接触新文化思想 阅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7] - 1932年考入北平大同中学高中部 1933年因日军侵占榆关返青岛失学 [7] - 1936年进入国立山东大学哲学系学习 一学期八门课程中七门名列榜首 撰写5万言哲学论文获教授高度评价 [13] 文学创作与左联活动 - 1930年青岛左联成立 以山东大学为大本营 荒岛书店为联络点 [9] - 1933年与于黑丁等人秘密加入左联 通过《青岛民报》副刊主编于黑丁引荐 由中共青岛市委俞启威 乔天华正式吸收 [10] - 同年发起成立汽笛文艺社 为青岛左联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 设计刊头寓意工业之城与警醒社会 [11] - 在《青岛民报》开辟《汽笛》副刊 以"觉民""明"等笔名发表数十篇杂文 内容多为反内战 抗外侵的战斗檄文 [11] - 创作诗歌《感怀》抒发复兴中华壮志 另写有悼念瞿秋白诗作 [12][13] - 1935年化名周家美任《新青岛报》编辑 主编文艺副刊《小青岛》 [13] 抗日武装斗争 -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断山大学业 回乡组织武装抗日 [13] - 在瓦戈庄村成立国术训练所 以此为基础组建抗日义勇军 明确"抗暴日 复兴中华民族"宗旨 队伍由几十人发展至数百人 [14] - 1938年3月9日获取情报 组织伏击日军 击毙十余人 击毁汽车两辆 义勇军无一伤亡 此为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第一枪且完胜第一战 [14] - 1939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山东分校军事班班长 [15] - 同年7月任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 在白色恐怖下建立基层党组织 [16] - 1939年9月12日因叛徒告密遭敌包围 突围时壮烈牺牲 年仅24岁 [16] 历史评价与荣誉 - 被誉为左联在青岛战斗牺牲第一人 集作家 诗人 革命者 抗日英雄于一身 [3] - 2015年被中宣部评选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百位杰出共产党人 [17] - 日记中"今日所受艰苦即明日所享幸福"等名言彰显其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3]
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日英雄)
人民日报· 2025-08-20 22:52
核心观点 - 王崇实作为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抗日活动并最终牺牲 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4][5] 早期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15年出生于书香家庭 父亲为爱国教育人士[1] - 1931年就读北平师大附中时因组织抗日活动被开除学籍[1] - 18岁在河北唐山赵各庄煤矿中学求学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 革命活动与工作经历 - 1936年在林西 古冶一带以拾煤核 做小工为生并组织工人罢工[2] - 同年回家乡蓟县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 自编教材启蒙儿童[2] -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足迹遍及蓟县城乡 建立多地党组织[4] - 1938年4月23岁时被任命为蓟县县委书记[4] 军事行动与牺牲 - 1938年组建抗日联军第五总队并担任政治主任[4] - 7月底率部攻克蓟县县城 战斗时总冲锋在前[4] - 8月16日在别山镇与日军交战中为掩护部队突围牺牲[4] - 2015年8月被列入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4] 纪念与影响 - 墓碑现位于天津盘山烈士陵园 展出泛黄照片与革命遗物[4] - 清明节期间全国青少年前往瞻仰[4] - 陵园讲解员强调其23年生命历程诠释了为理想奋不顾身的精神[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新华网· 2025-08-13 00:12
新华社天津8月12日电题: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我有牺牲的精神不可捐。"这闪耀着青春蓬勃朝气的诗句,是时年21岁的共产党员王崇实在1936年写的,这 正是王崇实短暂人生的光辉写照。 王崇实,1915年出生于蓟县门庄子(今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门庄子村)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王秀冬在村 里义务教书,是一位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人士。耳濡目染下,少年王崇实逐渐 这是王崇实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成长为一位忧国忧民、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 王崇实的侄子王新增介绍,王崇实尤其喜欢文学,爱看革命书刊,从十多岁就开始写童话,后来又尝试写小 说和诗歌。他写的《麦田里的风波》用散文形式描写拾麦穗的穷孩子和地主儿子斗争的故事,正是他组织穷 孩子拾麦子的亲身经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北平师大附中读书的王崇实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反帝大同盟。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 抗日活动,因此被学校开除学籍。回到老家的王崇实没有停下参加革命活动的脚步,为躲避地方反动政权的 抓捕,他辗转到唐山赵各庄煤矿的中学求学,边上学边开展革命工作,在1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不久之后,王崇实再次被学校开除,党组织指派他到林西、古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王崇实:少年怀国志 热血铸英魂
新华社· 2025-08-12 08:46
"我有牺牲的精神不可捐。"这闪耀着青春蓬勃朝气的诗句,是时年21岁的共产党员王崇实在1936年写 的,这正是王崇实短暂人生的光辉写照。 王崇实,1915年出生于蓟县门庄子(今天津市蓟州区官庄镇门庄子村)一个书香家庭。他的父亲王秀冬 在村里义务教书,是一位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主张教育救国的爱国人士。耳濡目染下,少年王 崇实逐渐成长为一位忧国忧民、思想进步的革命青年。 王崇实的侄子王新增介绍,王崇实尤其喜欢文学,爱看革命书刊,从十多岁就开始写童话,后来又尝试 写小说和诗歌。他写的《麦田里的风波》用散文形式描写拾麦穗的穷孩子和地主儿子斗争的故事,正是 他组织穷孩子拾麦子的亲身经历。 2015年8月,王崇实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如今,王崇实烈士的墓碑就矗立在天津盘山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间,泛黄的照片和革命遗物静静摆放 在展厅中。每逢清明节,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到这里瞻仰。 "王崇实烈士在短短23年的生命历程里践行着红色信仰,也让'为理想奋不顾身'更加具象。"天津盘山烈 士陵园讲解员刘雅倩说,王崇实烈士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家国大义"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挺 身而 ...
抗日英雄谱丨不平倭寇誓不休!遭遇包围 她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
央视新闻· 2025-07-16 08:56
李林生平事迹 -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幼年被领养后随养父母到印尼生活,14岁回国[3] - 回国后考入厦门集美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辗转杭州、上海、北平多地学校就读,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 -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名字改为李林,在给中央妇委的信中表达了对党的忠诚[4] - 入党后主动请缨赴山西前线学习军事,从学生转变为军事指挥员,精通骑马和双枪射击[5] 抗战经历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林在山西平鲁组建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22岁成为晋绥边区唯一女游击队长[5] - 1938年4月至7月率部作战20余场并连战连捷,包括奇袭敌军军马场缴获100多匹战马[5] - 日军悬赏5000元白银(与李林体重同等重量)捉拿她,其事迹激励当地青年踊跃参军[6] - 1940年4月日军调集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7] 壮烈牺牲 - 在1940年4月的突围战中,李林主动率领20人突击队吸引敌军火力掩护700多人主力突围[8] - 突围过程中遭遇敌军重重包围,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年仅24岁[1][8] - 牺牲前留下未寄出的家书,表达了对未出生孩子的保护决心和对战友的嘱托[1] -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民族女英雄——李林之死》详细记录了她牺牲前的战斗细节[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