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窑洞做教室、砖石当桌椅 重温抗大里的热血青春
央视网·2025-08-27 05:06
历史背景与成立 - 1936年中央红军在陕北瓦窑堡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旨在民族存亡关头大数量培养干部[3] - 1937年1月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向全国革命青年开放招生[5] 招生规模与学员来源 - 招生布告要求18至28岁身体强健无不良嗜好者 吸引成千上万青年突破封锁奔赴延安[5] - 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延安接纳3万多名青年学生 其中超过一半进入抗大学习[7] - 学员包括印尼华侨青年孔迈等国际爱国人士 体现全国性影响力[5] 办学条件与教育创新 - 以窑洞为教室 砖石当桌椅 土墙做黑板 展现极端艰苦条件下的办学特色[1][7] - 师生半月内挖出175口窑洞获中央表彰 使用野桃核做算盘珠 桦树皮为纸等创新教具[7] - 制作机枪音响器模拟实战环境 教材涵盖国际政治 经济哲学 特种作战等高质量内容[7][13] 教育方针与领导参与 - 校训为"团结 紧张 严肃 活泼" 教育方针强调政治方向 工作作风和战略战术[9] - 毛泽东等领导人亲临授课 称学员"过着石器时代生活 学习最先进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9] 规模扩张与战略布局 - 在各根据地建立14所分校 总校于1939年7月至1943年1月迁至太行山区敌后办学[9] - 办学九年培养十余万军政骨干 为抗战胜利奠定人才基础[1][15] 社会影响与历史传承 - 敌后办学期间学员坚持学习并发动群众 推动普通群众走上革命道路[11] - 延安及周边创办30多所干部学校 国防大学等数十所高校与抗大一脉相承[15] -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之际 99岁学员孙佑杰仍在传承红色传统教育[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