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抗战
icon
搜索文档
“四川王”刘湘死后,其悍妻多次朝蒋介石发难,四个子女结局各异
搜狐财经· 2025-09-28 21:27
刘湘的部下都知道,军长有个绝对不能触犯的禁忌——女人。周玉书对丈夫抽烟喝酒都睁只眼闭只眼,唯独在女色问题上寸步不让。有次参谋长带着打扮时 髦的新婚妻子来拜访,误将正在洗衣服的周玉书当成佣人。这位军长夫人当即发飙:哪里骗来的婆娘,像个妖精!吓得小两口落荒而逃。 更夸张的是,有次部下开玩笑说军长要金屋藏娇,被周玉书听见后,她直接冲进会议室大闹一场,砸得众人抱头鼠窜。从此再没人敢在刘湘面前提纳妾的 事。据说曾有个女学生对刘湘有意,但听说周玉书的脾气后,立刻断了念想。 怕老婆的四川王:军阀刘湘与悍妻周玉书的传奇人生 在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们大多过着妻妾成群的奢靡生活。尽管当时法律明令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天高皇帝远,这些手握兵权的军阀们依然我行我素。然而 在这群人中,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四川王刘湘。他不仅生活作风严谨,更以怕老婆闻名全川。 这位让军阀低头的奇女子名叫周玉书。她并非什么名门闺秀,而是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裁缝家庭。刚嫁入刘家时,人们只知道她姓周,都称她周氏。直到 刘湘发迹后,才给妻子取了这个正式的名字。按照旧时习俗,她也被称为刘周玉书,但更多人习惯用刘甫婆来称呼这位军长夫人。 周玉书比刘湘年长三岁,是个 ...
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网· 2025-09-02 06:33
科技与工业发展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的时代 [2] - 冶金专家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了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的路子 [2] - 无线电专家罗沛霖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使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烧酒代替酒精、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2] 基础设施建设 - 茅以升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出的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3] - 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恢复通车 服役至今 [3] - 抗战期间建成多座矿厂、油井和盐田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3] 医疗救护体系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的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万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5]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5] - 汤飞凡研制出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国产青霉素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6][7] 科研与教育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 在遵义、湄潭七年办学期间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8][9]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9]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使用旧显微镜在煤油灯下坚持实验 [10] 科学理论创新 - 地质学家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我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1] - 科普作家高士其用科学小品传播防疫知识 激发民众抗战意识 [11] - 农学家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期粮食增产 [2]
《80秒重温抗战大捷》之高邮战役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05:10
历史事件概述 - 高邮战役发生于1945年12月19日至26日 由粟裕指挥并被称为抗战最后一役 [1] - 我军通过攻心战促使城中敌人投诚 并于12月25日发动总攻 次日守敌缴械投降 [1] - 战役歼敌近万人 其中俘虏日军892人 创抗战期间单次战役俘虏日军人数最高纪录 [1] 军事行动细节 - 战役采用多方向攻城战术 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突破防线 [1] - 攻心战策略导致敌方阵营瓦解 出现主动投诚情况 [1] - 军事行动历时7天 最终以守敌全面投降结束 [1] 历史意义 - 该战役被后世视为抗日战争收官之战 具有重要历史象征意义 [1] - 俘虏日军数量达892人 显著超越以往战役的俘敌规模 [1] - 作战时间节点处于1945年12月 距日本正式投降后约四个月 [1]
新华鲜报|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社· 2025-08-31 15:45
科技工作者在抗战中的贡献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时代 在3次重伤后仍坚持工作 [3] - 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路子 [3] - 罗沛霖用猪油代替润滑油 烧酒代替酒精 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3] - 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代粮食增产 [3] 重大基础设施与资源保障 - 茅以升克服80多个重大难题 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4] - 为阻止日军进攻 茅以升炸毁仅建成89天的大桥 战后于1953年恢复通车并服役至今 [4] - 战火中建造科技长城 包括矿厂开工 油井运转 盐田丰产等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4] 医疗救护与药品研发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000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6]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7] - 汤飞凡在简陋条件下研制国产青霉素 成本低廉且疗效显著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9][10] 科研教育与知识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西迁 历时两年多穿越六省 最终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 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11][12]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12]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坚持实验 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13] - 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中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4]
为什么抗战军人的一封家书,连敌人都被感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31 11:53
这封家书的内容为:"承韶吾儿:收阅昨接来函,知汝在富阳大源见习,皆获平安,予心深慰。刻家内 皆得平善,无庸远念。惟汝母亲见汝年少远方见习,辛苦异常。更兼时局未定,无时无刻皆是忧虑于 汝。切要体量父母爱汝之心,在外见习,千万见机而作,心中格外特别谨慎,诸事皆要思想进退,勿任 意敏强。诸凡切要留心,以免疏忽之虑。天气严寒须要加衣,须要时常寄信安家勿误为要。耑此并询。 近佳。父字。" 这封信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是一位父亲寄给儿子的信。 《军旗之 下》一书收录的家书及王晋藩照片。 林波 摄 这封家书会到日本人手中? 他牺牲时,怀里的家书竟感动了战场上的敌人。这封家书被带回日本,几十年后公之于众。一段尘封已 久的故事就此浮出水面。 这封家书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抗战军人的一封家书连敌人都被感动? 1939年3月,日军进攻杭州富阳东洲岛,东洲保卫战就此爆发。东洲岛位于杭州富阳东部,是富春江下 游的大沙洲,也是抗战时中国军民的前沿阵地。 据《杭州抗战纪实》记载:此战虽胜,但中方损失惨重,伤亡230余人。 日军第85联队第3大队第9中队小队长桥爪辰男在《军旗之下》一书中写了《哀悼青年军官王晋藩君之 死:长沙岛(东洲岛)第一线 ...
抗战影像记忆丨哪里燃烧,就去哪里拍摄
新华社· 2025-08-26 06:19
战地摄影师身份与角色 - 八路军战士同时担任战地摄影师 在战斗中使用相机记录历史 [1][3][6] - 摄影师在抗日战场上既参与战斗又承担记录职责 腰间配枪胸前挂相机 [8] - 战地摄影师群体以沙飞 石少华为代表 在十四年抗战期间坚持拍摄 [11] 拍摄内容与历史场景 - 记录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克日军占据的正太铁路芦家庄车站 [5] - 拍摄1943年日军"三光政策"造成的灾难场景 [8] - 捕捉1944年抗日军民破坏山西忻州南同蒲铁路的军事行动 [16] - 拍摄八路军缴获日军武器物资及陕甘宁边区前哨状况 [17] - 记录地道战 民兵射击转移及安阳战役北流寺战斗 [19][20][21] - 拍摄日军血洗河北丰润潘家峪村的惨状 [20] - 记录八路军在冀中麦田伏击战及收复山海关的历史时刻 [21][23] 工作精神与历史意义 - 战地摄影师遵循"哪里燃烧就去哪里拍摄"的工作原则 [11] - 通过照相机忠实记录四万万同胞的英勇不屈 [11] - 以生命追光 以热血显影 照亮民族最深的黑夜 [13] - 被描述为"用生命换来的历史照见" 最初是出生入死的摄影战士而非艺术家 [15]
“哪里有伤病员,我就到哪里去”(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9 22:46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关于抗战老兵张宜顺生平事迹的总结: 张宜顺的抗战经历 - 1933年出生于山东淄博贫困家庭,1944年11岁投身抗战成为看护员,后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6] - 9岁时被日军强征为矿工,在80厘米高矿道中遭受非人待遇,多次死里逃生 [7] - 1944年随父母投奔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成为鲁中军区后方医院看护员 [8] - 首次战场救护经历是1944年沂水县歼灭日伪军战斗,并参与照顾3名日军伤俘 [9] - 通过写字条和手势与日军伤俘沟通,最终感化他们支持抗战 [10] 张宜顺的军旅生涯 - 抗战胜利时入伍不足两年,被战友称为"幸福" [11] - 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随部队南下福建部队医院工作 [11] - 通过持续学习深造成为医院业务骨干,最终完成大学学业 [11] 转业后的贡献 - 1978年转业至漳州卫生系统,曾任漳州市卫生防疫站党委书记 [11] - 92岁高龄仍积极参与"抗战老兵记忆抢救"专项行动,配合口述史采集 [12] - 经常走进学校社区讲述抗战故事,教育子孙传承爱国精神 [11][12] 思想感悟 - "日本帝国主义是死敌,但被强征士兵应被感化"的战场感悟 [9] -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生信念 [12] - "保国保家保田保饭碗"的军人使命传承 [11]
(抗战胜利80周年)抗日烽火中的台湾伉俪
中国新闻网· 2025-07-16 10:02
台湾同胞在大陆的革命岁月 - 1946年除夕,一群台胞在张家口欢度台湾光复后首个春节,林天民母亲操办年夜饭,北方饺子和闽南菜摆满餐桌,闽南乡音不绝 [1] - 林天民父母生于日据时代的台湾,父亲牢记"我们是中国人"的教诲,后赴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学医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1943年辗转至大陆参加抗战 [3] - 父母最初在太原医院工作,为解放区输送药品并掩护被追捕的台胞,后因暴露行踪改名换姓进入晋察冀边区,父亲林思平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任外科医生 [3] 革命夫妻的工作与生活 - 林思平在解放区连续手术曾饿昏在手术台,以北方方言自嘲缓解紧张气氛,对手术要求极其严格,视手术台为战场 [6] - 林思平热爱摄影,为家人拍摄大量生活影像,包括子女"揪耳朵"模仿驴咬猪耳的滑稽场景 [6][8] - 母亲卢莉在后方教授妇女文化课、书写宣传标语,与丈夫互相扶持度过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林思平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任教授至1991年离世 [6] 家族记忆与历史传承 - 林天民2016年整理父亲200余张老照片制成画册《百年林思平》,遗憾未详细记录父母婚期等细节 [7] - 1972年母亲收到台湾胞弟家书,提及"小学三年级后再未见二姐",反映两岸亲人分离的悲剧 [7] - 林天民录制家族影像供后代观看,批评台湾历史教育偏颇导致年轻人不了解两岸历史联结,强调"历史悲剧不能重演" [9]
抗日英雄谱丨不平倭寇誓不休!遭遇包围 她把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
央视新闻· 2025-07-16 08:56
李林生平事迹 -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幼年被领养后随养父母到印尼生活,14岁回国[3] - 回国后考入厦门集美学校,九一八事变后辗转杭州、上海、北平多地学校就读,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3] -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将名字改为李林,在给中央妇委的信中表达了对党的忠诚[4] - 入党后主动请缨赴山西前线学习军事,从学生转变为军事指挥员,精通骑马和双枪射击[5] 抗战经历 -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林在山西平鲁组建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22岁成为晋绥边区唯一女游击队长[5] - 1938年4月至7月率部作战20余场并连战连捷,包括奇袭敌军军马场缴获100多匹战马[5] - 日军悬赏5000元白银(与李林体重同等重量)捉拿她,其事迹激励当地青年踊跃参军[6] - 1940年4月日军调集1.2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大规模扫荡[7] 壮烈牺牲 - 在1940年4月的突围战中,李林主动率领20人突击队吸引敌军火力掩护700多人主力突围[8] - 突围过程中遭遇敌军重重包围,在身怀有孕的情况下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年仅24岁[1][8] - 牺牲前留下未寄出的家书,表达了对未出生孩子的保护决心和对战友的嘱托[1] -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民族女英雄——李林之死》详细记录了她牺牲前的战斗细节[8]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6-25 22:21
歌曲创作背景 - 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抗战时期传唱至今,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作品[1] - 歌曲创作灵感来源于1943年《解放日报》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曹火星将其改编为通俗易懂的歌曲形式[4] - 歌词内容反映了共产党坚持抗战六年多、改善人民生活、建设敌后根据地、实行民主等事实[4] 创作者生平 - 曹火星13岁时为逃婚参加抗战剧社,其父曹清廉在1943年日军"百日大扫荡"中与130多名村民一同遇害[1] - 曹火星将原名曹峙改为现名,寓意歌曲能星火燎原般传播[4] - 曹火星与其兄曹岱在抗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直到1989年才在分别40年后重逢[5] 历史背景 - 歌曲创作时正值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试图削弱共产党地位,中共通过社论和歌曲进行反击[3] - 晋察冀边区实行"豆选"民主选举方式,并颁布"树叶训令"体现军队不与民争利的原则[3] - 抗战剧社在艰苦条件下坚持创作,用葫芦制作乐器,每人仅配发一颗"光荣弹"手榴弹[3] 歌曲传播与影响 - 歌曲采用当地霸王鞭曲调和大白话歌词,迅速传遍太行山并唱响全国[4] - 在传唱过程中歌词不断丰富完善,歌名增加"新"字成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5] - 曹火星兄长曹岱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时,承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