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网·2025-09-02 06:33
科技与工业发展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的时代 [2] - 冶金专家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了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的路子 [2] - 无线电专家罗沛霖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使用猪油代替润滑油、烧酒代替酒精、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2] 基础设施建设 - 茅以升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出的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3] - 钱塘江大桥于1953年恢复通车 服役至今 [3] - 抗战期间建成多座矿厂、油井和盐田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3] 医疗救护体系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的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万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5]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5] - 汤飞凡研制出成本低廉、疗效显著的国产青霉素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6][7] 科研与教育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 在遵义、湄潭七年办学期间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8][9]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9]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使用旧显微镜在煤油灯下坚持实验 [10] 科学理论创新 - 地质学家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我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1] - 科普作家高士其用科学小品传播防疫知识 激发民众抗战意识 [11] - 农学家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期粮食增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