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救国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鲜报|民族危亡之际,“科技脊梁”巍然屹立
新华社· 2025-08-31 15:45
科技工作者在抗战中的贡献 - 吴运铎带领军工人研制出各式炮弹地雷 使新四军从夺敌械迈入自造械时代 在3次重伤后仍坚持工作 [3] - 陆达在太行山上创新工艺 打开根据地大批量生产炮弹路子 [3] - 罗沛霖用猪油代替润滑油 烧酒代替酒精 杜梨木当绝缘材料 造出八路军自己的通信电台 [3] - 沈骊英培育杂交麦种 使当地贫苦农民在战乱时代粮食增产 [3] 重大基础设施与资源保障 - 茅以升克服80多个重大难题 用两年半时间建成钱塘江大桥 转移100多万军民 抢运物资价值远超造桥成本 [4] - 为阻止日军进攻 茅以升炸毁仅建成89天的大桥 战后于1953年恢复通车并服役至今 [4] - 战火中建造科技长城 包括矿厂开工 油井运转 盐田丰产等 为山河存续和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4] 医疗救护与药品研发 - 林可胜建立中国当时最具规模战地救护体系 培训超15000名医护人员 派遣100多个救护队分赴各战区 [6] - 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共进行外科手术20余万台 敷药900万人次 预防接种463万人次 [7] - 汤飞凡在简陋条件下研制国产青霉素 成本低廉且疗效显著 为医学研究和国民健康打下基础 [9][10] 科研教育与知识传承 - 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西迁 历时两年多穿越六省 最终在遵义湄潭办学七年 诞生大量重要科研成果 [11][12] - 苏步青在微分几何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谈家桢发现遗传学上著名的镶嵌显性现象 [12] - 童第周在四川李庄坚持实验 完成震动国际胚胎学界的发现 [13] - 黄汲清提出陆相生油论 为日后中国石油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14]
君品谈|梁红:士不可以不弘毅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13:06
家族精神传承 - 梁启超生前期望子女中有人学习自然科学,梁思礼选择"工业救国"回应父亲期许并与国家命运共振 [2] - 梁思礼因"七七事变"后天津沦陷的屈辱,形成"科技救国"的毕生信念,认为国家落后源于工业薄弱 [2] - 梁红在父亲建议下坚守科研一线,90年代放弃"下海潮"机会,认为卫星发射带来的成就感"给多少钱都不换" [12] 求学与职业选择 - 梁思礼为追求与救国目标更契合的工程学,放弃综合性大学全奖,转学至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依靠每月75美元资助和打工维生 [3][5] - 1956年梁思礼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成为钱学森手下十大室主任之一,参与中国航天事业拓荒 [6] - 梁红作为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将职业选择视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实践,目标是不负祖先并为社会做贡献 [12] 航天事业突破 - 苏联专家撤走后,梁思礼团队在图纸被带走、原材料断供的绝境下,坚持"自力更生"方针,最终实现技术突破 [7][8] - 1966年10月27日中国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核弹头精准命中目标并实现核爆炸,梁思礼视航天事业"与生命一样重要" [8] 社会责任践行 - 梁思礼为家乡江门引进气垫船等技术项目,通过讲学与建设反哺故土,逝世后获市民自发悼念 [9][11] - 梁红将父亲"厚德载物"精神延续至个人选择,认为只要践行该精神"老百姓是看得见的"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