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成长型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识人?很准
36氪· 2025-09-29 02:55
01 "看过去":识别一个人的底色 要识别一个人,你要"看过去"。 为什么要"看过去"?心理学上认为"过去的经历影响着当下的你"。 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会变成此刻内心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控制我们对自己遇到的每个人和每件事所做 出的反应。 作为管理者,该如何识人? 其实要识别一个人,看这3点就够了。通过这3点,可以准确地看到一个人的底色、能力和潜力。 一个人过去的经历,过去遇到的事,会影响他是如何面对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长成今天的样子,是由我们的昨天决定的。 因此,你要识人,就要去了解他的过去,知道他的经历。这么做,你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他,知道他 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你知道他内心需要什么,你才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有效地驱动他。 那么,如何"看过去"?裸心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通过裸心会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前世今生。裸心会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那么裸心会有哪些步 骤?以群体的裸心会来举例。 1.确定主题。裸心会既能解决团队彼此无法融入的问题,也能解决领导和下属有冲突的问题,更能解决 彼此不了解、不信任的问题。主题不同,聚焦点就不同。你要去了解、认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那么主 题就以此为准。 ...
如何利用成长心态获得长期成功?
虎嗅· 2025-09-18 09:30
在上一期文章《如何才能"活出自我"?》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内在成长"的本质。这期文章,我想聊聊 一个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它是预测一个人能否获得长期成功的 最可靠指标。 虽然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讨论已经很多,但大多数人的理解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经典实验阶段,其实践方 法也往往局限于"表扬努力"而非"表扬聪明"等早期结论。 实际上,近十几年来,成长型思维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神经科学的新发现,以 及它与压力认知之间的紧密关联。 接下来,我将基于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你一起全面解析成长型思维的本质。我会带你了解它真正的 核心特征,以及具体怎么培养和训练这种思维模式。 如果你是家长,相信这些内容也能帮助你掌握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为他 们的长期成功打下坚实基础,让他们终身受益。 一、成长思维VS.固定思维 研究人员将小学生随机分为不同组别,让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 首先,所有孩子完成了一套适合年龄的题目,每个人都表现很好。 然后,研究人员给孩子们不同的反馈:对第一组说:"你做得很棒,你真聪明 ...
心理能量强大的人,都有点“不要脸”
洞见· 2025-09-16 12:20
洞见 ( DJ00123987 ) ——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 3000 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 " 洞见 " 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 延伸阅读。 可越长大越发现,很多时候"太要脸"才是困住我们的枷锁。 就是因为我们"太要脸"了,才会对别人的目光过度敏感,对所谓的体面过分执着,总在担心得罪人、被议论,把自己裹在层层顾虑里。 结果呢?越是要脸,越是委屈自己,越是要脸,越是活得又累又压抑。 后来才渐渐明白,想要活得自在洒脱,不如试着"不要脸"一点。 面对评头论足,学会"不要脸"。 2017年《人民的名义》火遍全国。 编剧周梅森也跟着红了,还靠1400万收入成了当年的作家富豪榜榜首。 作者:洞见·时筠 命运就爱欺负扭捏的人。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 洞见主播韩丹朗读音频 中国有句古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可谁能想到,这位大作家只是个高中学历的矿工? 1974年高中毕业后,周梅森成了矿场里的一员,每天干着又脏又累的活。 但下工后,别人睡觉打牌,他却抱着书本写东西。 可写好的稿子一包包寄出去,又一包包被退回来。 01 工友们笑他:"就你还想当作家?做梦!" 连邮递员都打趣他:" ...
从厌学到复学| 15 从“我不行”到“我可以”——用成长型思维打破拒学循环
经济观察报· 2025-09-10 06:48
核心观点 - 成长型思维训练4步法帮助拒学儿童将固定型思维转化为发展型思维 通过认知觉察 证据反驳 目标拆解和过程记录实现从"我不行"到"我可以试试"的转变 [1][4][5] 思维陷阱分析 - 能力固定型自我否定 将暂时学习状态等同于永久能力缺陷 例如认为"记忆力变差肯定学不会新知识"或"休学后课程补不回来" [2] - 环境灾难化想象 将过去负面经历放大为未来必然结果 例如认为"学校全是压力会崩溃"或"同学会笑话我" [2] - 结果完美主义逃避 陷入要么完全做好要么干脆不做的二元思维 例如认为"试了考不好不如不去"或"必须考前十名才有用" [3] 成长型思维本质 -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核心概念 强调能力可通过努力 策略和坚持发展而非天生固定 [4] - 关键价值在于重新解读困难:将"我不行"转化为"我现在还不行但可以试试找方法" 将"学校可怕"转化为"可以慢慢适应" [4] - 适用于复学场景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非黑即白思维 允许微小进步如"去学校待20分钟"或"问老师一个问题"作为重建信心起点 [4] 四步训练法 - 第一步通过贴标签技术实现认知觉察 使用"思维气泡卡片"将消极念头具体化 例如正面写"我不敢和同学说话"背面标注"害怕被拒绝的声音" [6] - 第二步用证据反驳绝对化认定 通过提问引导回忆成功经验 如"休学前两周每天背10个单词最终记住不少" 或制定具体应对策略如"课间去操场走一圈" [7] - 第三步重构目标体系 将模糊大目标拆解为可控小步骤 例如将"和所有同学处好关系"改为"明天对同桌说早上好" 配合"成长阶梯表"划分5-8个可执行台阶 [8] - 第四步通过成长日记记录过程性努力 每日记录一件"为自己做的小事" 如"主动查复学材料两样"或"未立即发脾气" 每周回顾时重点肯定勇气与准备行为 [9][10][11] 家长行为模式 - 避免空洞鼓励 采用过程肯定替代结果承诺 例如具体表述"发消息问笔记是为复学做准备的勇敢行为"而非笼统说"肯定能成功" [12] - 示范成长型思维 主动暴露自身困难及解决过程 例如分享"做报表出错后拆解小步骤最终完成"的经历 [12] - 允许阶段性倒退 采用支持性回应替代指责 例如询问"是否目标过高或需要换方法"而非批评"又退缩" [12]
一文祛魅:免疫过盛的精神鸡汤
虎嗅· 2025-08-12 01:03
心灵鸡汤现象的本质与影响 - 心灵鸡汤通过简短励志金句提供情绪安慰剂 但无法带来实质性突破或成长 主要强化原有想法而非提供突破指引 [1] - 互联网平台充斥靠鸡汤赚钱的博主 通过"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等金句吸引用户 形成特定内容生态 [1] 对立鸡汤观点的普遍性 - 几乎所有鸡汤金句都存在对立观点 例如"有志者事竟成"对应"顺势而为不强求" "坚持就是胜利"对应"及时止损" [2] - 典型对立组合包括"勤俭节约"vs"及时行乐" "团结就是力量"vs"独立思考" "细节决定成败"vs"抓住主要矛盾"等超过10组矛盾命题 [2][5] 鸡汤流行的心理学基础 - 鸡汤击中人性弱点 通过触发大脑奖励中心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 产生短暂乐观和自我价值感 [6] - 确认偏误机制使用户选择性接受符合现有信念的信息 忽略矛盾之处 [6] - 简化复杂性需求使人们渴望快速解决方案 鸡汤将复杂现实抽象为简单箴言 [6] 鸡汤内容的局限性 - 没有万能金科玉律 任何鸡汤都只能在特定场景下适用 不加思考相信十分有害 [7] - 过度简化和绝对化表达阻碍批判性思维 导致停止深入分析问题本质 [9] - 可能引发"毒性正能量" 排斥负面情绪 形成精神逃避 回避真实心理问题 [9] 有效个人成长路径 - 需要培养自我觉察 通过内省冥想写日记识别阻碍成长的偏见和信念 [7] - 拥抱成长型思维 将挑战视为学习机会 实践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重构 [7] - 采取实际行动拆解目标为可执行步骤 避免躺平式自我感动 [8] - 学会应对挫折并进行反思复盘 比单纯喝鸡汤更有价值 [10] 成熟的内容消费态度 - 高手会利用鸡汤获得短暂慰藉 但不会形成依赖 保持时刻清醒 [11] - 每个人最终依靠自身禀赋和认知书写人生命运 而非依赖外部鸡汤 [11]
心理学|“快乐教育”的父母为何养出抑郁的孩子
经济观察报· 2025-07-14 23:53
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 - "快乐教育"理念下父母倾向于避免严厉管教 营造宽松家庭氛围 强调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1] - 临床数据显示 过度关注孩子情绪的家庭中青少年抑郁发生率反而更高 [1] -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抑郁症青少年往往来自情绪高度关注型家庭而非控制型家庭 [1] 情绪管理失衡 - 快乐被塑造成唯一"正确"情绪 负面情绪被系统性地回避和消除 [2] - 积极心理学研究显示普通人仅54%时间处于快乐状态 其余为中性或消极情绪 [2] - 情绪压制导致自我怀疑机制 产生"父母付出这么多我还不快乐"的愧疚循环 [2] 挫折应对能力缺失 - 过度保护使孩子丧失处理失败 延迟满足等关键能力发展机会 [3] - 临床案例显示 表面优秀的孩子面对真实挫折时缺乏基本应对策略 [3] - 挫折被类比为"心理阻抗训练" 适度挑战对心理韧性建设具有必要性 [3] 教育方式优化路径 - 建议允许自然情绪表达 避免立即情绪干预 采用陪伴式沟通 [4] - 强调成长型思维培养 将失败重构为学习机会而非能力否定 [5] - 提出父母应示范挫折应对 分享职场人际等真实挑战经历 [5] - 指出快乐教育本质应是情绪光谱接纳 而非单极快乐追求 [5]
想要男孩自律、优秀且强大,一定要在这9个方面使劲锤炼他(建议父母收藏)
洞见· 2025-07-09 10:23
养育男孩的核心观点 - 男孩因睾酮水平高和大脑前额叶发育缓慢,表现出更高攻击性、自制力弱和易冲动[6] - 养育男孩需要理解其生理特性并采用科学教育方式,通过"人生九练"培养自律优秀品质[8] - 男孩的"难养"特质实为成长潜力的体现,父母需化挑战为优势[67] 人生九练具体内容 练体质 - 运动能改造大脑、提升专注力,案例显示三年规律运动使男孩身高增至1米85且学业排名跃升[13][14] - 每日15分钟跳绳至挑战长跑可培养坚韧意志,运动是"最廉价的逆袭方式"[15][16] 练脸皮 - 通过主动社交实践(如摆摊、问路)培养抗挫力,案例显示男孩从害羞到从容应对拒绝[19][20] - 心理弹性理论表明抗挫能力强者更适应复杂环境[18] 练自信 - 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积极暗示提升成就,案例中口吃男孩经训练成为最佳辩手[26][28] - 自信建立于成功体验与父母肯定的累积过程[29] 练见识 - 文化体验(如莫高窟参观、乡村支教)拓宽格局,使男孩形成包容的世界观[32][33] - 见识积累帮助突破认知局限,为未来发展奠基[34] 练口才 - 沟通能力占成功因素的85%,需培养表达与倾听双重能力[38][40] - 清晰表达和真诚倾听是影响他人的关键技能[39] 练胸怀 - 胸怀宽广的男孩更易获尊重,案例显示落选班长者主动协助工作赢得友谊[43][44] - 换位思考与宽容待人能拓展人生道路[46] 练责任 - 通过家务、班务等实践植入责任意识,角色理论显示个体会主动匹配角色期待[50][52] - 担当体现在"扛事的肩膀和认错的勇气"[53] 练思维 - 成长型思维将错误视为进步阶梯,案例中男孩数学成绩从不佳跃居前列[54][56] - 相信努力可提升能力使男孩保持积极进取[57][58] 练赞美 - 赞美培养高情商,马克·吐温强调其激励作用[62] - 真诚欣赏他人与合理拒绝是情商核心[64][65]
心理学|别再疯狂找方法了,你缺的是心力
经济观察报· 2025-06-12 07:46
心力概念 - 心力是面对挑战时内心展现的抗压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我驱动能力和意志力 [3] - 心力是让行动落地生根、让坚持成为可能的关键力量 [2] - 心力可通过后天训练强化 强大者如坚固巨轮稳定前行 薄弱者如脆弱小船易被情绪绑架 [4] 心力不足原因 - 目标模糊与动力匮乏 如无指南针的船只随波逐流 缺乏"执行意向"的清晰行动路径 [5] - 情绪过度消耗 负面情绪如心理漏斗吞噬心力 如辅导作业时愤怒与自责的反复拉扯 [5] - 完美主义与害怕失败 因担心做不好而不敢行动 形成回避行为的恶性循环 [6] 心力提升方法 - 设定小目标积累成功体验 如从"每天早5分钟起床"开始 强调完成比完美重要 [7] - 管理情绪避免内耗 通过暂停深呼吸或离开现场冷静 辅以情绪日记和正念冥想练习 [8] - 建立心理韧性从挫折恢复 将失败视为成长反馈而非否定 培养成长型思维持续改进 [9]
假装努力,比懒惰更可怕
虎嗅· 2025-06-09 06:15
假装努力现象分析 - 一种隐秘的疲惫状态 表面忙碌但缺乏实质性进展 表现为每天盯着屏幕十个小时却记不住完成内容 做计划打卡学习但无真实进步 朋友圈展示拼搏但内心空虚 [1][2][3] - 本质是持续内耗却不敢停下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表面忙碌避免面对真实挑战 形成对无效感的恐惧缓冲带 [4][9][10] - 区别于懒惰行为 属于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表现 个体经历多次失败后形成自我保护机制 避免投入真心实意的努力 [5][6][7] 心理机制深度解析 - 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差异 固定型思维者将尝试视为能力验证 成长型思维者更愿冒险试错 [14] - 条件式自我价值现象 将自我价值系于外部成就达成 导致无法接受不够优秀的状态 [26][27] - 忙碌感制造自我价值幻觉 通过"很忙=有价值""很累=在进步"的心理等式维持身份认同 [21] 行为模式特征 - 逃避核心目标 专注于次要事务填充时间 例如学知识却逃避真正目标 填满日程但回避真实挑战 [9] - 自我否定倾向 产生"一事无成""天生没用"等自我厌弃情绪 实际源于过度追求完美 [12][13] - 休息障碍 难以真正放松 产生"放松即堕落"的自责心理 害怕被他人超越 [19][20] 解决方案框架 - 目标感向方向感转换 将远大目标分解为微小行动 例如每日复习半小时替代考试高分目标 写300字替代完成论文 [35][36] - 建立微习惯体系 采用低期待高行动策略 从最小动作开始培养习惯 如每天写一句话或拉伸五分钟 [40][41][42] - 能量管理优先 识别精力透支状态 通过寻找心理避难所(阅读/朋友/运动)恢复内在能量 [45][47][48] 本质认知重构 - 过渡性行为特征 非耻辱标志 是尚未找到安全有效应对方式的中间状态 [50][51] - 重新定义努力内涵 包含日常微小改进 如多睡一小时/多走一步路等渐进式改变 [52] - 最终导向真实自我认同 摆脱外部评价依赖 实现温柔而坚定的成长模式 [31][53][54]
普通人变强的第一步:杀死敏感的自己
洞见· 2025-06-05 10:28
核心观点 - 过度敏感会阻碍个人事业发展 需培养钝感力以应对外界评价和挫折 [4] - 将负面情绪与建设性意见分离 专注能力提升是职业成长关键 [6] - 成功者普遍具备"皮实"特质 能消化委屈并转化为成长动力 [6][13] 职业发展策略 情绪管理 - 心理咨询师大岛信赖研究显示 高敏感人群易因他人言论陷入内耗 错失发展机会 [4] - 作家周岭案例表明 区分他人情绪与实质意见可加速专业能力提升 [6] - 阿里巴巴前员工张丽俊通过即时调整心态 将客户拒绝转化为成交机会 [6] 抗压能力建设 - 稻盛和夫创业初期多次遭客户拒绝 仍坚持拜访最终获得大厂订单 [13] - 莫言指出成功者往往经历更多委屈 关键在不让负面情绪干扰目标 [6] - 斯坦福大学研究将思维分为消耗型与成长型 后者更易取得职业突破 [13] 应对社会评价 外界反馈处理 - 作家周梅森坚持写作理想 无视矿工同事嘲笑 四年后发表处女作 [9] - 媒体建议采用"树与风"理论 过度在意评价会导致行为失焦 [10] - 消耗型思维者易被负面评价击垮 成长型思维者将其视为养分 [13] 自我定位强化 - 年轻创业者案例显示 频繁更换赛道源于过度关注他人否定 [9] - 心理咨询强调"选择性屏蔽"机制 可保持职业发展定力 [10] - 厚脸皮被论证为必要职业素质 能承受羞辱者更易突破发展瓶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