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定型思维
icon
搜索文档
如何利用成长心态获得长期成功?
虎嗅· 2025-09-18 09:30
在上一期文章《如何才能"活出自我"?》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内在成长"的本质。这期文章,我想聊聊 一个对个人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概念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它是预测一个人能否获得长期成功的 最可靠指标。 虽然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讨论已经很多,但大多数人的理解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经典实验阶段,其实践方 法也往往局限于"表扬努力"而非"表扬聪明"等早期结论。 实际上,近十几年来,成长型思维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神经科学的新发现,以 及它与压力认知之间的紧密关联。 接下来,我将基于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你一起全面解析成长型思维的本质。我会带你了解它真正的 核心特征,以及具体怎么培养和训练这种思维模式。 如果你是家长,相信这些内容也能帮助你掌握如何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培养孩子的成长心态,为他 们的长期成功打下坚实基础,让他们终身受益。 一、成长思维VS.固定思维 研究人员将小学生随机分为不同组别,让他们完成一系列任务。 首先,所有孩子完成了一套适合年龄的题目,每个人都表现很好。 然后,研究人员给孩子们不同的反馈:对第一组说:"你做得很棒,你真聪明 ...
从厌学到复学| 15 从“我不行”到“我可以”——用成长型思维打破拒学循环
经济观察报· 2025-09-10 06:48
核心观点 - 成长型思维训练4步法帮助拒学儿童将固定型思维转化为发展型思维 通过认知觉察 证据反驳 目标拆解和过程记录实现从"我不行"到"我可以试试"的转变 [1][4][5] 思维陷阱分析 - 能力固定型自我否定 将暂时学习状态等同于永久能力缺陷 例如认为"记忆力变差肯定学不会新知识"或"休学后课程补不回来" [2] - 环境灾难化想象 将过去负面经历放大为未来必然结果 例如认为"学校全是压力会崩溃"或"同学会笑话我" [2] - 结果完美主义逃避 陷入要么完全做好要么干脆不做的二元思维 例如认为"试了考不好不如不去"或"必须考前十名才有用" [3] 成长型思维本质 -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核心概念 强调能力可通过努力 策略和坚持发展而非天生固定 [4] - 关键价值在于重新解读困难:将"我不行"转化为"我现在还不行但可以试试找方法" 将"学校可怕"转化为"可以慢慢适应" [4] - 适用于复学场景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非黑即白思维 允许微小进步如"去学校待20分钟"或"问老师一个问题"作为重建信心起点 [4] 四步训练法 - 第一步通过贴标签技术实现认知觉察 使用"思维气泡卡片"将消极念头具体化 例如正面写"我不敢和同学说话"背面标注"害怕被拒绝的声音" [6] - 第二步用证据反驳绝对化认定 通过提问引导回忆成功经验 如"休学前两周每天背10个单词最终记住不少" 或制定具体应对策略如"课间去操场走一圈" [7] - 第三步重构目标体系 将模糊大目标拆解为可控小步骤 例如将"和所有同学处好关系"改为"明天对同桌说早上好" 配合"成长阶梯表"划分5-8个可执行台阶 [8] - 第四步通过成长日记记录过程性努力 每日记录一件"为自己做的小事" 如"主动查复学材料两样"或"未立即发脾气" 每周回顾时重点肯定勇气与准备行为 [9][10][11] 家长行为模式 - 避免空洞鼓励 采用过程肯定替代结果承诺 例如具体表述"发消息问笔记是为复学做准备的勇敢行为"而非笼统说"肯定能成功" [12] - 示范成长型思维 主动暴露自身困难及解决过程 例如分享"做报表出错后拆解小步骤最终完成"的经历 [12] - 允许阶段性倒退 采用支持性回应替代指责 例如询问"是否目标过高或需要换方法"而非批评"又退缩" [12]
假装努力,比懒惰更可怕
虎嗅· 2025-06-09 06:15
假装努力现象分析 - 一种隐秘的疲惫状态 表面忙碌但缺乏实质性进展 表现为每天盯着屏幕十个小时却记不住完成内容 做计划打卡学习但无真实进步 朋友圈展示拼搏但内心空虚 [1][2][3] - 本质是持续内耗却不敢停下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表面忙碌避免面对真实挑战 形成对无效感的恐惧缓冲带 [4][9][10] - 区别于懒惰行为 属于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表现 个体经历多次失败后形成自我保护机制 避免投入真心实意的努力 [5][6][7] 心理机制深度解析 - 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的差异 固定型思维者将尝试视为能力验证 成长型思维者更愿冒险试错 [14] - 条件式自我价值现象 将自我价值系于外部成就达成 导致无法接受不够优秀的状态 [26][27] - 忙碌感制造自我价值幻觉 通过"很忙=有价值""很累=在进步"的心理等式维持身份认同 [21] 行为模式特征 - 逃避核心目标 专注于次要事务填充时间 例如学知识却逃避真正目标 填满日程但回避真实挑战 [9] - 自我否定倾向 产生"一事无成""天生没用"等自我厌弃情绪 实际源于过度追求完美 [12][13] - 休息障碍 难以真正放松 产生"放松即堕落"的自责心理 害怕被他人超越 [19][20] 解决方案框架 - 目标感向方向感转换 将远大目标分解为微小行动 例如每日复习半小时替代考试高分目标 写300字替代完成论文 [35][36] - 建立微习惯体系 采用低期待高行动策略 从最小动作开始培养习惯 如每天写一句话或拉伸五分钟 [40][41][42] - 能量管理优先 识别精力透支状态 通过寻找心理避难所(阅读/朋友/运动)恢复内在能量 [45][47][48] 本质认知重构 - 过渡性行为特征 非耻辱标志 是尚未找到安全有效应对方式的中间状态 [50][51] - 重新定义努力内涵 包含日常微小改进 如多睡一小时/多走一步路等渐进式改变 [52] - 最终导向真实自我认同 摆脱外部评价依赖 实现温柔而坚定的成长模式 [31][53][54]
在自由的时间中探索,无聊也是种动力
声动活泼· 2025-04-11 07:08
文章核心观点 强调培养孩子内在驱动力、自主探索能力、应对挑战能力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变化快需关注核心能力培养,家长应认识自身认知局限,不过度设计孩子人生 [3][5][21] 分组1:教育理念 - 孩子在任何阶段都可被培养,要持续保护其内在驱动力,避免过度依赖外部刺激 [3] - 应让孩子追随兴趣,拥有自由探索时间,无聊能激发孩子尝试新事物 [5][6] - 要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点,让优点在世界立足并建立自信 [11] - 关注孩子行动方式,培养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心态 [12][13] - 让孩子享受做事过程,反复练习是关键 [15] 分组2:职业发展 - 职业变化快,职业规划不能用传统方式,需关注应对变化和核心能力培养 [21] - 核心能力如沟通、分析能力等不易被替代,要在工作中培养到极致 [21] - 具备成长型思维,相信通过努力可获得成长 [23] 分组3:家长角色 - 家长要认识自身认知局限,不过度设计孩子人生,理解和接纳孩子选择 [25][29] - 珍惜与孩子相处时光,和孩子共同成长 [26][28] 分组4:节目宣传 - 新节目「Knock Knock 世界」已在各大音频平台上线,每期 10 分钟,每周一三五早晨 6:00 更新 [33] - 现在购买享早鸟价 292 元/年,4 月 30 日后恢复原价 365 元/年,提供 3 期试听节目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