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高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业第三城,南京凭什么
南京日报· 2025-09-28 23:39
《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5》发布 科技创业第三城,南京凭什么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安琪 9月27日,《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5》正式发布。这份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下编制的权威 报告,对全国百座城市的科技创业水平进行了综合考量。 《报告》显示,南京科技水平一级指标排名全国第二,较上一年前进一位;基础指标中,孵化企业数 量、科研产出双双稳居全国第一,基础研究排名保持全国第二。 作为科技名城,南京拥有高校53所、在校大学生近百万人,高能级科研院所集聚,为科技创业提供了源 源不断的"智力燃料"。不久前,在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上,6G高精度定位技术智慧医疗场景创新 联盟完成重磅签约,参与签约的南京鑫合通感科技有限公司,便是紫金山实验室运用"拨投结合"机制转 化的首个项目。 "北斗、GPS卫星信号在室外有用,而传统的室内定位技术,要么成本高,要么误差大,要么需要独立 再建定位网络。"鑫合通感公司总经理陆海斌介绍,团队利用5G信号大带宽、多天线、密部署的特征, 历时多年将室内定位精度从早期的米级提高到分米级别,有效解决了卫星导航系统在室内"失灵"的难 点。 去年9月注册至今,鑫合通感公司已拿 ...
我市启动“双高协同”行动计划和驻高校服务小分队派驻工作
南京日报· 2025-09-26 02:07
周红波说,今年以来,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 署要求,积极深化与在宁高校合作,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取得 良好成效。下一步,南京将以更大力度强化平台赋能、金融赋能、场景赋能,推动在宁高校与重点园区 协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体制创新、人才引育,加快构建校地深度融合、"四链"全面 贯通的产业创新生态。希望在宁高校与南京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更多科技成果助力南京产业强市 建设。驻高校工作小分队、成果转化服务站要当好政策宣传队、转化中间人、活动组织者、高校服务 员,撮合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密切互动,为高校、项目、人才解难题、办实事。 9月25日,南京市高等院校重点园区协同创新发展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小分队入驻高校活动在 南京工业大学举行。市委书记周红波、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荆晅讲话,南京工业大学校长蒋军成出 席,市委副书记李佰平主持。 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落实我省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双 高协同"试点),近期我市启动实施深化"双高协同"行动计划,并向高校院所派驻成果转化服务工作小分 队。"双 ...
南邮两学院在红枫科技园正式开学 边上课边实践,从头参与产学研链条
南京日报· 2025-09-25 00:09
目前,已有数十家区内企业与南邮导师团队结对,包括博西华、烽火云科技、南京熊猫等行业知名企 业,学生的科研课题将直接对接企业技术需求,真正实现"学习即实践"。 南报网讯(通讯员 王刚 记者 王婷婷) 9月22日,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枫科技园正式开学。开学后,99名新生将与400多家企业共享产业发展热土, 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真正打通产教融合"最后 一公里",为"教室与企业零距离、科研与生产无缝对接"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了解,南京经开区作为我市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和经济增长的强引擎,集聚了人工智能、光电显示、新 能源等一批前沿产业资源。而南邮则以"大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通信等 领域形成鲜明优势。此次南邮与南京经开区深度携手,卓工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成功入驻红枫科技园, 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对"双高(高校和高新区)协同"理念的有力践行,契合了"一园区一产业一 赛道"的工程导向。 "这里工位宽敞、环境亮敞,生活配套齐全,最让我兴奋的是,能够一开学就真正走进企业进行学习, 成为实实在在的项目参与者 ...
两份清单精准发力“双高协同”
新华日报· 2025-09-23 22:03
本报讯(记者蔡姝雯徐冠英)江苏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发展再出实招:继7月发布实施意见、确 定试点单位后,近日推出"政策指南清单"与"改革指引清单",以24条具体政策、15项改革举措,破解创 新融合堵点、深化"双高协同"发展,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筑牢实践根基。 "政策指南清单"的24条具体政策,均为当前可落地执行的实招,供高新区与高校逐一对照落实。"改革 指引清单"的15项改革举措,则围绕园区管理机制、科教协同育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才评价等4个 方面设置,引导高新区和高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改革。这两份清单,形成"当 前政策落实+未来改革探索"的双轨推进模式。 "政策指南清单"围绕前沿赛道、科创平台、领军人才、转化基金、标杆项目"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列 出24条具体政策。其中,多项新增或细化政策直指"双高协同"关键堵点,因针对性强、力度大成为亮 点。例如,针对高校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支持试点高新区和结对高校开展产学研 合作项目,符合条件的纳入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省科技专项资金统筹采取后补助、贴息等方式择优给 予支持。这将鼓励更多高校科研人员聚焦产业关键技 ...
“双高协同”全省铺开 “创新CP”开启产学研合作新篇章
新华日报· 2025-09-10 23:43
核心观点 - 江苏省通过"双高协同"模式推动高新区与高校系统性合作 实现有组织科研与有组织转化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2][3] 合作模式创新 - 从分散式点状合作转向有组织科研转化 形成"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突破-高新区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2] - 以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 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学研合作 高校整合优势学科服务产业新质转型升级 [3] 无锡高新区-江南大学合作案例 - 签约首批重大项目包括先导智能 食检中心 罗益生物 布勒机械等企业 [1] - 合作及在谈项目达15项 涉及资金超13亿元 聚焦生物医药与特殊食品产业 [1] - 共建成果转化基金 聘任产业教授与科技副总 明确三年协同发展路线图 [1][2] 学科与产业协同 - 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学科直接赋能无锡高新区特殊食品 合成生物制造等主导产业 [1] - 双方以生物医药(特殊食品 新质蛋白生物制造)为主要创新协同方向 [2] 全省协同推进情况 - 全省18家国家级高新区与37所高等院校组成创新CP 数量居全国前列 [1][3] - 南京鼓楼高新区与南京大学共建脑机接口研究院 镇江高新区与三所高校签订协议并建立技术转移中心 [3] - 江苏科技大学转移转化中心已入驻5家单位包括卓越工程师学院技术中心与中智海洋工程公司 [3] 政策与平台支持 - 省科技厅与教育厅联合推动试点 设立产学研对接大会专场促进双向适配 [3] - 通过企业路演创新需求 培育新物种与新赛道 构建双向赋能创新生态 [3]
无锡高新区牵手江南大学擘画“双高协同”建设蓝图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9-02 10:40
校地合作机制建设 - 无锡高新区与江南大学建立"双高协同"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专班 明确职能规则与运行机制 定期推进教、科、产深度融合[1][3] - 审议通过《"双高协同"三年行动计划》及《2025年工作要点》 配套政策、经费、队伍与机制保障合作提质升级[1][3] - 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关于促进"双高协同"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从科技成果供给质效、市场牵引和服务体系三个维度优化创新环境[3]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 - 成立"双高协同"成果转化基金 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孵化、关键技术中试与创新成果产业化[4] - 首批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涉及先导智能、食检中心、罗益生物、布勒机械等企业[4] - 近三年开展产学研合作近600项 覆盖企业超100家 合同成交额近2亿元[6] - 联合培育科技型企业超600家 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余家[6] 人才协同与学科产业对接 - 聘任一批"产业教授"与"科技副总" 近三年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近100个 受益企业超80家[4] - 江南大学聚焦两个双一流学科和大健康学科群 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精准对接[4] - 建立高校-企业长效沟通机制 企业高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资源开发与实践课程教学[5] 平台建设与战略目标 - 成功共建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无锡特殊食品与营养健康研究院等平台载体[6] - 目标到2027年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协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培育新生代创新创业集群[3] - 通过"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模式实现校企资源高效匹配 破解创新要素供需矛盾[4][5]
江苏公布“双高协同”试点
中国化工报· 2025-08-04 05:48
江苏省"双高协同"试点单位公布 -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联合省教育厅公布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为"双高协同"试点单位 [1] - 18家试点高新区包括南京鼓楼高新区、南京建邺高新区、无锡高新区、江阴高新区、徐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溧阳高新区、苏州高新区、常熟高新区、南通高新区、南通市北高新区、连云港高新区、淮安高新区、盐城环保高新区、扬州高新区、镇江高新区、泰州医药高新区、宿迁高新区 [1] - 试点单位需聚焦高新区新质转型和高校综合改革,落实"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一个产业方向、一个科创平台、一名领军人才、一个转化基金、一批标杆项目) [1] - 目标为构建"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1]
江苏推进高新区和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中国化工报· 2025-08-04 05:44
核心观点 - 江苏省推动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旨在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 培育新质生产力 [1][2][3] 总体思路与目标 - 坚持"双新领航""双优聚合""双高共进"总体思路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战略目标 [1] - 以高新区和高校两大优势主体为发力点 以"优势产业聚集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为核心路径 [1] - 探索"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模式 促进双向适配与双向赋能 [1] - 到2027年实现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全覆盖 构建省市区校联动、"一区多校"深度协同格局 [2] 量化发展目标 - 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及产教融合平台80家以上 [2] - 联合培养研究生2000人以上 [2] - 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实现翻番 转化合同到款额增幅超30% [2] - 集聚顶尖人才10名左右 引进培养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左右 [2] - 培育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 [2]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5% [2] - 开辟5个引领科技前沿的新赛道 [2] 实施阶段 - 2025-2026年为试点引领阶段 每个设区市布局1至2个试点 探索构建"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 [2] - 2027年为全面覆盖阶段 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可复制模式 健全工作体系 [2] 产业基础与任务部署 - 江苏现有6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含18家国家高新区)和175所高等院校 [3] - 部署六大主要任务:协同推进高新区新质转型 协同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协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协同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 协同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协同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3] 支持举措 -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强化人才培养激励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促进标志性成果产出 推动新产业新赛道培育 [3] -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要求政策措施落实到学科团队、师生、企业及平台机构 [3]
江苏:支持高新区和高校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试等创新平台(附试点单位)
中国化工报· 2025-07-31 12:17
政策目标与规划 - 到2027年实现全省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全覆盖,构建科技型企业和高校创新团队为主体的发展格局 [1] - 目标共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80家以上,联合培养研究生2000人以上 [1] - 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翻番,转化合同到款额增幅超30% [1] - 计划集聚顶尖人才10名,引进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500名,培育独角兽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超3000家 [1]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5%,开辟5个国内领先新赛道 [1] 实施阶段与任务 - 分两阶段实施:2025-2026年为试点引领阶段,2027年为全面覆盖阶段 [2] - 试点阶段在每个设区市布局1-2个"双高协同"试点,构建"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 [2] - 部署6大主要任务:协同推进高新区新质转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 [2] - 江苏现有6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含18家国家高新区)和175所高等院校 [2] 支持措施与资金 - 支持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平台 [3] - 统筹省级教育、科技专项资金,引导地方协同投入支持试点项目 [3] - 支持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超长期国债资金 [3] - 支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集群加大投资力度,设立天使基金、概念验证基金等 [3] 试点单位名单 - 公布18家高新区和37所高等院校为"双高协同"试点单位 [4] - 试点单位包括南京鼓楼高新区/南京大学、无锡高新区/江南大学、苏州高新区/苏州大学等重点组合 [5][6]
“大模型”集结,智谷再进化
新华日报· 2025-06-23 07:30
活动概况 - 2025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接活动于6月24日由中国(南京)智谷举办 主题为"智能加持 制造无界" 聚焦大模型集聚区建设和AI技术行业应用 [1] - 活动由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办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参与承办 吸引院士、行业TOP名企及顶流精英参与 [1] 嘉宾阵容 - 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国信通院副院长魏亮、明略科技总裁姜平、商汤医疗CEO张少霆等学界与业界顶尖专家 [2] - 百度集团、360集团、金蝶云等知名企业高管出席 分享前沿科技并探讨发展对策 [2] 产业生态与成果 - 智谷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收入规模居南京市首位 2025年一季度核心产业收入同比增长8.54% [3] - 新港高新园集聚超300家人工智能企业 包括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3家瞪羚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4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 - 带动产业收入超70亿元 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和自动驾驶控制系统产业集群两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3] 校地合作与实验室建设 - 南京邮电大学与南京经开区共建"人工智能学院"实体化落地园区 同期揭牌藏语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具身智能与装备控制重点实验室等五大实验室 [4] - 校地双方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合作 发布约100项技术合作项目 推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创新模式 [5] 企业集聚与细分领域 - 园区集聚地平线、后摩智能、凌鸥创芯等10余家AI芯片企业 覆盖智能网联、大模型应用、机器人等20余个细分领域 [6] - 2024年7月获批建设"南京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目前已集聚20余家垂直大模型企业 涵盖制造、消费、教育、金融等领域 [6] 平台建设与目标 - "大模型公共服务平台"正式竣工 整合算力、数据、技术等要素 提供评估测试、产业服务等六位一体全方位服务 [7] - 平台规划三年内集聚不少于50家人工智能企业 其中大模型相关企业不少于30家 打造不少于15个"大模型+行业"应用案例 [7] 应用场景与项目落地 - 出门问问、艺赛旗等企业将发布大模型垂直应用智能体 康尼机电、博世汽车等制造企业将展示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及创新产品 [6] - 活动签约环节新增央企、市属国企、准上市公司投资的多个新项目 进一步提升园区人才与产业集聚度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