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搜索文档
国宝画重点|原来三星堆是彩色的
新华社· 2025-09-28 13:57
青绿是岁月的痕迹 彩金是文明的华章 9月27日 在四川德阳召开的2025三星堆论坛上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0:00 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存在大量彩绘 这一发现不仅"揭秘"了 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三星堆 更将中国彩绘青铜器的出现时间 提前了近千年 提起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人们脑海中浮现的 往往是古朴的青绿色 这其实是青铜器在地下埋藏千年后 被时光赋予的"锈色" 而它们最初的模样 是如太阳般耀目的金色 因此,商周时期称青铜为"吉金" 三星堆的青铜器亦是如此 —— 大约三千年前 三星堆人将铜、锡、铅的合金 按照一定比例铸造成 高大的神树 巨大的面具 威严的神像等 用以祭祀天地神灵 沟通宇宙万物 最新公布的研究表明 这些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青铜器 不仅呈现出灿烂的金色 还绘有斑斓的色彩 通过科技分析 考古学家揭开了 三星堆青铜器的"色彩密码" 目前已发现的色彩为黑、红二色 黑色多见于描绘青铜人像 和青铜面具的眉毛、眼睛 以及一些特殊的图案和符号 红色则常见于青铜神树的花瓣 青铜容器及人物服饰的 细密纹饰凹槽中 这些彩绘在上百件青铜人像 神兽、龙头等器物上均有发现 部分甚至肉眼可见 "过去通常认为,中国 ...
三星堆,科研成果“上新”
财联社· 2025-09-27 04:39
三星堆祭祀坑精确年代研究 - 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 相当于商代晚期 [4] - 多个祭祀坑中发现可拼对同一器物残片 表明埋藏年代相同 [4] - 碳十四年代测定为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重要依据 [4] 青铜器铸造技术创新 - 形成以分铸为核心 兼用浑铸和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 [6] - 首次采用独特"芯骨—条形芯撑"技术解决细长弯曲器物成型难题 [6][7] - 技术展现本土化创新 深化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 [7] 多学科研究重要发现 - 黄金用量估计超过2千克 为同期中国之最 使用金银合金并采用灰吹法提炼 [10] - 彩绘青铜器使用朱砂和大漆 是中国最早铜胎漆器 揭示与金沙遗址文化关联 [10] - 陶器生产标准化程度提升 羼和料数量和粒径发生显著变化 [11] 农业与社会发展支撑 - 商代早期确立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为主体农业形态 [11] - 高密度农业人口为三星堆遗址迅速崛起提供保障与动力 [11] 文物保护技术突破 - 研发现场保护及脱水加固技术 使出土象牙可在常规环境下保存展示 [11] - 持续推进考古发掘与多学科研究 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3]
年代更精确、发现铸造新技术 三星堆科研成果“上新”
央视新闻· 2025-09-27 04:29
三星堆祭祀坑年代研究 - 祭祀坑埋藏年代经碳十四测定有95.4%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 相当于商代晚期 [4][6] - 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可拼对同一器物残片 证实埋藏年代相同 [6] 青铜器铸造技术突破 - 形成以分铸为核心 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 [7] - 首次采用独特"芯骨—条形芯撑"技术 解决细长弯曲器物成型难题 [1][7] - 技术展现独特创新与本土化表达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新证据 [7] 多学科研究重要发现 - 黄金用量估计超过2千克 为同期中国最高 采用金银合金且原料可能来自沙金矿 通过灰吹法提炼 [9] - 金面具不仅用于人头像 还用于面具 [9] - 彩绘青铜器使用朱砂和大漆原料 是中国最早铜胎漆器 揭示与金沙遗址紧密关联 [9] - 陶器生产标准化程度提升 商代晚期陶罐羼和料数量与粒径显著变化 器身比例与口沿形态呈现高标准化趋势 [9] - 商代早期确立集约化湿地稻作农业 支撑高密度人口与遗址崛起 [9] - 研发象牙现场保护与脱水加固技术 实现常规环境下保存展示 [9] 未来研究方向 - 持续推进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 [11] - 深化考古成果挖掘整理与阐释 展现古蜀文明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1]
寻踪丝绸之路青海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1 22:47
热水墓群分布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察汗乌苏河南北两岸,海拔3400米至3500 米。图为2018血渭一号墓、羊圈墓的考古大棚。 本报记者 赵晓霞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项目负责人韩建华(左一)在为 到热水墓群考察的专家讲解考古发掘情况。 本报记者 赵晓霞摄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巴隆乡河东村西3公里处。图为2022年,考 古工作人员在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出土的铜牛。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揭开古道神秘面纱 韩建华这样描述青海道——在公元4世纪至7世纪初,占据青海的吐谷浑强盛,垄断了青海地区的交通和 商贸,以青海为中心,向北、向东、向东南、向西、向西南都有着畅通的交通路线,这就是历史上的丝 绸之路青海道。相比文字,他在交流会上所作报告展示的图片中标注为青海道的红色线段,更为直观地 呈现了这条古道的地理位置。 韩建华认为,青海道由多段不同时期的区域交通道路共同构成。学界对青海道的认识,多以不同历史时 期的交通道路为对象,冠以不同的名称,比如"河南道""吐谷浑路"等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中国海拔最高秦代刻石调查研究启示
新华社· 2025-09-21 00:43
跨越两千多年的秦代印记 标 Mi 国有 n H Al 海 找 其 高 賽 TFC 河 万 う周 til Fif III 院启 7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消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发现一处秦代刻石,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这是我国目前 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2200多年前,五大夫率方士组成的队伍来此寻药昆仑,留下刻石;2200多年后的今天,黄河源的秦刻石为世人所知,诉说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 故事。 2020年7月5日,黄河源头的扎陵湖水面翠蓝。北岸,一支科考队伍打破荒原的宁静。 带队的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发现,湖边的山坡上有一块凸起的大石。"压根没想到黄河源头能发现篆书的文字,而且是'皇'开头的。"侯光良 回忆当时的情形说。 这是"尕日塘秦刻石"首次被专家发现。 2025年6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发表《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一文, 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仝涛认为,石刻内容及其所在地理位置,记录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遣使向昆仑山寻觅仙药的历史事实,补全了文献记载的缺失。"当年具有官方 背景的 ...
黄河源确认发现秦代刻石 专家称综合价值大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01:02
原标题:黄河源确认发现秦代刻石 专家称综合价值大 中新社西宁9月15日电 中国国家文物局15日发布消息,经多领域专业人员审慎研究,认定此前引发 广泛关注的位于黄河源区扎陵湖北岸、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卓让村的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 为"尕日塘秦刻石"。 刻石记录了秦始皇遣五大夫翳率方士赴昆仑山采药的内容,是中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 高的秦代刻石。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胡芳说:"刻石中的珍贵历史信息充分说明昆仑神山信仰在秦 代已经普及,侧面反映昆仑文化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在当下深入推进昆仑文化的研究、传播与创新性发 展。" 青海省是昆仑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重要保护传承地、核心展示区。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相辅相 成,该省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等在不同历史时期见证了各民族的持续交融互鉴、民心相 通。 (潘雨洁) "刻石反映秦代中国西部多民族的交融互通、和谐共生,折射出早在秦以前,中原与西部民族尤其 是羌人已长期往来,共同丰富和积累了河源地理知识,为'采药昆仑'奠定认知基础。"霍巍表示,刻石 展现出的各民族对青藏高原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美好向往,最终汇入"西王母""昆仑"等具有国家标识意 义 ...
展现多元文化交织画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5 01:20
展览概况 - 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 呈现多元文化交织画卷[2] - 展览从宁夏多家文博机构甄选300余件西周至隋唐时期文物精品 其中一级文物61件 未定级文物25件[2] - 展览持续至11月17日[5] 展区内容结构 - 展览分为"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2] - 第一部分展示固原两周时期文物 体现礼乐文明发展及中原与草原文化交融[2] - 第二部分以北周李贤墓出土文物为主体 展现北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繁荣[3] - 第三部分以隋唐史氏家族墓出土文物为切入点 彰显中华文明包容性[4] 重要展品详情 - 姚河塬西周遗址出土"稼稷"卜骨 马车及车饰配件 玉礼器等文物 印证周王朝礼乐制度发展[3] - 汉代"朝那"铭文铜鼎记载铸造时间及容量 提及朝那 乌氏两地名为研究秦汉计量制提供物证[3] - 北周李贤墓出土彩绘陶俑200多件 质地坚硬 彩绘鲜艳 造型丰壮体现西魏北周雕塑艺术特色[3] - 凸钉玻璃碗为萨珊玻璃器珍品 内壁光洁明亮 外壁有圆形凸起装饰[3][4] - 鎏金银壶装饰波斯纹样 腹部雕刻古希腊神话故事图案 串联希腊 波斯和中华文明[4] 历史文化价值 - 固原位于宁夏南部 连接关中平原 河西走廊和大漠草原 自古为中原文化 草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汇地带[2] - 史氏家族墓地为国内首次发现隋唐时期粟特人墓群 墓志以汉文书写 装饰四神与十二生肖图像[4] - 李贤墓葬形制及墓志壁画沿袭传统汉制葬俗 壁画人物脸型方圆丰满 采用西域晕染法[3] - 展览展现古代固原作为丝路枢纽的壮阔图景 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开放包容特质[4]
西夏陵申遗成功,它是贺兰山下失落王朝的一部“档案”
第一财经· 2025-07-12 13:45
西夏陵申遗成功 - 中国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 - 西夏陵遗址分布在贺兰山东麓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32处防洪遗迹及5万余平方米祭祀建筑基址 [1] - 遗址博物馆陈列7000余件可移动出土文物,共同构成独特景观 [1] 历史发现与研究历程 - 1937年德国飞行员误将西夏陵当作"白蚁堆"或"史前遗迹" [3] - 1972年宁夏文物部门开始系统调查,发现带有西夏文的残碑碎片 [3] - 1974年专家通过拼接残碑确认西夏第五位皇帝李仁孝谥号,正式确认王陵身份 [4] - 考古团队三次全面调查使陪葬墓数量从254座增至271座 [4] - 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启动申遗工作 [4] 建筑与文化特征 - 陵台设计为八角形佛塔状,体现西夏皇权与佛教神权结合 [5] - 陵园采用"背山面水"格局,月城设计展现多民族文化融合智慧 [6][8] - 夯土墙嵌入木质架构具有抗震能力,防洪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 [8] - 1227年蒙古军队系统性破坏导致多数陵台坍塌,地宫深度达25米 [8][9] 多元文化价值 - 西夏陵是唯一以少数民族文字为官方文字的王朝遗存,出土西夏文残碑融合汉字特征 [10] - 出土鎏金铜牛、装饰鸱吻等文物展现高超工艺水平 [10] - 陵墓融合西夏、契丹、蒙古、吐蕃等多民族文化因素 [11] - 为研究东亚多民族文明互动提供样本,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 [10][11] 保护与未来展望 - 保护工作进入数字化复原技术新阶段 [11] - 申遗成功被视为西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新起点 [11]
来西夏陵,在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印记
新华社· 2025-07-12 08:10
西夏陵概况 - 西夏陵是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并成为中国第60个世界遗产 [1] - 陵区包含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1处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 [1] - 已出土7100余件各类文物,是研究西夏社会、宗教、艺术的重要资料 [1] 出土文物与工艺技术 - 鎏金铜牛采用外范内模浇铸技术,展现西夏高超的金属冶炼和铸造水平 [3] - 雕龙栏柱出土于6号陵,柱身三面浅浮雕盘龙戏珠图案,反映中原龙文化影响 [7][8] - 带文字的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融合突厥、佛教和汉族风格,刻有西夏文和汉文工匠名字 [13][14] - 白釉瓷板瓦采用南方釉封匣钵口装烧技术,瓷胎含大量石英,集两宋南北窑技术精华 [17][18] 文化融合特征 - 西夏仿借汉字造字方法创造近6000个西夏文字,碑文常用西夏文与汉字双语 [5][6] - 陵区出土瓷片包括耀州窑青釉印花瓷盘和景德镇湖田窑精品瓷器,反映宋夏贸易繁荣 [10][11] - 鎏金铜牛体现党项人向汉族学习农耕技术,是文化交融的重要例证 [3] 历史地位与价值 - 西夏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通过"榷场"和"和市"与宋朝进行贸易 [10][11] - 西夏陵文物展现多民族智慧融合,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实证 [20][21]
300余件西周至隋唐固原文物精品亮相上博东馆 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繁荣
解放日报· 2025-07-09 01:28
展览概况 - 展览名为"华彩六盘:宁夏固原文物精品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展期从7月9日至11月17日,免费开放[1][4] - 展览精选323件宁夏固原地区西周至隋唐时期的文物精品,包括61件一级文物和25件未定级的新出土文物[1] - 展览分为"铸礼大原"、"胡汉共舞"、"原州风华"三个部分,展示古代固原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1] 重点展品 - 鎏金银壶和凸钉玻璃碗是固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前者承载希腊故事和波斯纹样,后者是典型萨珊风格玻璃器[2] - 北周李贤墓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隋代史射勿墓壁画则转为中原画法,体现四十年间绘画风格的演变[2] - 金方奇上的狩猎图、乐舞绿釉陶扁壶等文物反映了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繁荣[2] 文化意义 - 展览实证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展现"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蕴[1][2] - 通过文物串联起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和中华文明,体现丝路贸易带来的文化交融[2] - 展览搭建了东南与西北文化对话的桥梁,是沪宁文旅合作的新篇章[3] 配套活动 - 固原市借展览开幕举行农文旅宣传推介活动,在上博东馆广场举办"六盘山下固原礼·物"大集[1] - 围绕明星展品和固原特色,推出近200款文创产品,涵盖多个品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