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隐私保护

搜索文档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1:58
AI技术带来的隐私泄露风险 - AI换脸和变声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冒充亲友同事领导实施违法犯罪活动[1] - 深度伪造视频音频可轻易制造幻象导致眼见未必为实的情况[1] - 智能设备如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2] 识别AI伪造的技术特征 - AI生成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带有机械感和异常背景杂音[1] - 伪造视频中人物动作和表情可能显得异常特别是在涉及交易借钱等敏感要求时[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措施 - 购买电子设备时应优先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采用物理隔绝方式如直接遮盖或拔掉电源[2] - 设备首次联网后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验证与应急处理机制 - 对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遇到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应保留截图录音交易记录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法律责任框架 - 通过AI换脸新技术实施诈骗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等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2] - 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或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同样构成犯罪[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5 00:13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深度伪造技术可轻易制造虚假视频和音频冒充他人实施违法犯罪[1] - 伪造视频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1] - AI生成语音可能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并带有机械感或异常背景杂音[1] 智能设备隐私保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等设备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后门需要加强风险防范[2] - 购买电子设备应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并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2] 安全验证措施 - 面对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的要求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1] - 验证方式包括直接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进行侧面核实[1] - 不使用时应对智能摄像头采取物理隔绝措施如遮盖或断电[2] 法律监管框架 - 通过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数据罪[2] - 遇到信息泄露或诈骗需保留截图录音等证据并及时报警[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4 23:31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生成视频和音频技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深度伪造可制造逼真幻象使眼见未必为实 需警惕冒充亲友同事领导的违法犯罪行为 [1] - AI模拟复杂面部动作时存在技术缺陷 要求对方做连贯转头或遮脸动作可识别异常 会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 [1] - AI生成语音存在不自然特征 包括缺乏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 带有机械感或背景杂音 需注意声音不连贯等异常情况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需重点管理家庭小型智能设备的安全风险 [2] - 购买时优先选择安全口碑良好的大品牌产品 其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措施相对完善 [2] - 设备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账户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定期检查APP控制权限 关闭非必要权限 [2] 安全验证与证据保全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包括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共同联系人核实 [1] - 遭遇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 需保留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等证据 并及时报警处理 [2] 法律责任框架 - 利用AI换脸等技术实施诈骗按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诈骗罪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罪或非法获取控制系统数据罪 [2]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40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换脸和智能语音技术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需警惕视频中动作表情异常或语音缺乏自然停顿的情况 [1] - 深度伪造技术可制造逼真幻象 但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 [1] - 涉及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如拨打常用电话或通过第三人核实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和音箱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建议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 [2] - 不使用智能摄像头时应进行物理隔绝 首次联网需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2] - 需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 仅授予必要权限并关闭不必要权限 [2] 法律责任与防范措施 - 通过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构成诈骗罪 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追究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 [2] - 应保留疑似信息泄露的证据如截图录音和交易记录 并及时报警处理 [2]
“换脸变声”诈骗、设备偷窥偷听—— 如何提升防范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人民日报· 2025-08-24 22:01
AI技术安全风险 - AI生成视频和音频技术可被用于伪造身份实施诈骗 深度伪造技术能轻易制造虚假视觉和听觉效果 使违法犯罪分子能够冒充亲友同事领导进行非法活动 [1] - 识别AI伪造视频的关键方法包括要求对方做连贯转头动作或用手掌完全遮住脸再快速移开 AI技术在模拟复杂面部遮挡和光影变化时容易出现卡顿模糊或扭曲现象 [1] - AI生成语音常缺乏自然呼吸停顿和情感起伏 可能带有机械感或背景异常杂音 声音不连贯或明显不正常时需要提高警惕 [1] 智能设备安全防护 - 智能摄像头音箱等设备可能成为隐私泄露后门 需要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优先选择有良好安全口碑的大品牌产品 其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措施相对完善 [2] - 智能设备安全使用规范包括不使用时进行物理隔绝如遮盖或拔掉电源 首次联网时立即修改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高强度复杂密码 [2] - 需定期检查手机APP对智能设备的控制权限 仅授予必要权限并关闭不必要权限 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 [2] 安全验证与法律保障 - 面对资金转账或敏感信息要求时 必须通过其他可靠途径进行二次确认 包括直接拨打对方常用电话号码或通过共同认识的第三人核实 [1] - 通过AI换脸等新技术实施的诈骗行为本质上与传统诈骗无异 构成诈骗罪将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2] - 操控摄像头等设备偷窥隐私可能构成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2] 个人防护措施 - 个人需提高防范意识并筑牢信息安全第一道防线 遇到疑似信息泄露或诈骗时应保留截图录音交易记录等证据并及时报警 [2]
这些照片,千万别发在朋友圈!
中国基金报· 2025-08-03 14:55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主要涉及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相关建议,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的具体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关键要点。 建议提供与公司、行业或投资相关的新闻内容,以便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这些照片,千万别发在朋友圈!
中国基金报· 2025-08-03 14:32
个人信息安全防护 - 不晒火车票、飞机票、登机牌、车牌等包含个人信息的物品 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隐私 [3] - 不晒身份证、护照、驾驶证、结婚证等证件 这些包含重要个人隐私信息 [3] - 不晒银行卡号和密码 避免被不法分子盗用造成财产损失 [3] 位置与社交信息管理 - 不晒位置信息 包括定位位置、实时位置和带有位置信息的照片 容易暴露真实住址带来风险 [3] - 不晒开箱视频 完整的开箱视频可能透露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 [4] - 不晒老人和孩子的照片及姓名 以防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违法活动 [4] 社交平台隐私设置 - 关闭"可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的功能 防止陌生人添加 [5] - 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的选项 限制非好友访问权限 [5] - 停用"附近的人"功能 避免位置信息被泄露 [5] 信息发布规范 - 不发布未经许可的他人隐私信息 避免侵犯他人隐私权 [4] - 不发布未经证实的信息 保持理性和谨慎 避免成为谣言传播者 [4]
发朋友圈这些照片可别晒 三招教你守护隐私边界
齐鲁晚报· 2025-08-03 12:09
暑期隐私保护指南 核心观点 - 暑期社交分享需警惕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避免在朋友圈等平台晒出敏感信息 [1][3][4] 禁止晒出的内容类别 - **票证类**:火车票 飞机票 登机牌 车牌等含个人信息的票证可能被高科技手段窃取 [3] - **证件类**:身份证 护照 驾驶证 结婚证等包含核心隐私的证件发布需极度谨慎 [3] - **金融信息**:银行卡号 密码及卡片其他信息照片可能直接导致财产损失 [3][4] - **位置数据**:定位信息 实时位置或带位置照片易暴露真实住址引发安全风险 [4] - **物流信息**:完整开箱视频可能泄露快递单上的个人数据 [4] - **弱势群体信息**:老人和孩子照片及姓名可能被用于违法活动 建议分组分享 [4] - **他人隐私**:未经许可发布他人隐私信息构成侵权 需承担法律责任 [4] - **未证实信息**:避免转发未经核实的内容 防止成为谣言传播节点 [4] 隐私防护措施 - **社交平台设置**:关闭"手机号搜索我"和"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功能 [5] - **位置功能管理**:停用"附近的人"服务并清空历史定位数据 [5] - **信息共享管控**:通过分组限定敏感内容的可见范围 [4][5] 注:原文中[6]为无实质内容的聊天界面截图 未纳入分析
刚通报:“亮证女”不是公安部门某领导!热搜第一!奔驰女司机、民警等上门要求删视频监控曝光
中国基金报· 2025-08-02 08:01
事件概述 - 广西防城港发生"会车遇奔驰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事件,涉事女司机被误传为公安部门某领导,官方辟谣称与蓝某某非同一人[1][7] - 事件视频在网络发酵,播放量超千万,多个相关话题登上热搜[1][9] 官方通报与调查进展 - 防城港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于2025年8月1日成立工作组调查"亮证逼迫让路"及"民警上门要求删帖"事件[2][3][4] - 公安机关表示将接受舆论监督,但未透露具体调查细节[2][3] 事件细节还原 - 涉事网友"平头哥"称7月22日会车时,奔驰女司机出示带"行政执法"字样的证件,同车男子当场说出其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9] - 奔驰车男子通过手机疑似查询"平头哥"个人信息,并威胁其倒车未果后爆粗口[9] - "平头哥"向乡政府纪委、派出所及12345投诉未获受理,警方称"未造成实际伤害"不予立案[9][10] 舆论发酵与后续施压 - "平头哥"发布视频后播放量达400万,奔驰女司机、两名民警及便服男子连夜到其老家要求删视频,称"否则拘留"[5][11] - 派出所民警电话中称视频侵犯隐私权、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求删除并道歉[11] - 视频二次发布后播放量超1000万,村支书受派出所委托上门施压其父亲[13] 涉事方回应与诉求 - 奔驰女司机在电话中否认亮证行为,仅承认"说了一句话"[12] - "平头哥"要求纪委介入调查女司机权力来源,并希望其公开道歉[13] 法律分析 - 律师指出非法获取他人住址等隐私信息涉嫌违法,若涉公职人员则可能构成滥用职权[14] - 公共场所拍摄行为不构成侵犯隐私,警方以拘留威胁删视频存在滥用职权嫌疑[14]
官方:亮证奔驰女司机,不是公安部门某领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2 08:00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主要涉及社会事件和法律问题,没有直接提及公司或行业相关的信息。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总结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以下是文档中主要的社会事件和法律讨论要点: 社会事件 - 广西防城港市发生一起奔驰女司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逼迫他人让路的事件,同车男子还透露了对方的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 [6] - 涉事网友将事件视频发布网络后获得超千万播放量,后被警方要求删除视频并道歉 [6] - 广西互联网辟谣平台澄清网传"亮证女"为公安部门某领导的消息不实 [4] 法律讨论 - 律师指出非法收集、泄露个人身份信息属于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追究刑事责任 [6] - 若女司机为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查询他人信息可能涉嫌滥用职权 [7] - 律师认为在公共场所拍摄他人行为一般不视为侵犯隐私,且出于公共利益考量不应禁止 [7] - 公安机关直接上门要求删除视频并道歉的行为可能存在滥用职权嫌疑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