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赛生物(688065)

搜索文档
凯赛生物(688065) - 关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的履职情况评估报告
2025-04-21 14:15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履职情况评估的报告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聘请天健会计师事务 所(特殊普通合伙)(以下简称"天健")作为公司 2024 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机 构。 根据财政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 布的《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公司对天健在 2024 年度的审计工作的履职情况进行了评估。具体情况如下: 一、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 | 名称 | | |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 | --- | --- | --- | --- | --- | | 成立日期 | | 2011 年 7 月 | 18 日 | | | 组织形式 | | 特殊普通合伙 | | | | 注册地址 | |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西溪路 | 128 号 | | 首席合伙人 | | 钟建国 | | | | 2024 | 年度末合伙人数量 | 241 人 | | | | 2024 | 年度末注册会计师人数 | 2,356 人 | | | | 2024 | 年度末签署过证券服务业务审 | 904 人 ...
凯赛生物(688065) - 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履行监督职责情况报告
2025-04-21 14:15
审计机构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天健所合伙人241人,注册会计师2356人,签过证券服务业务审计报告的904人[2] - 2023年度上市公司审计客户707家,审计收费7.2亿元[2] 审计决策流程 - 2024年5月20日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续聘2024年度审计机构议案并提交董事会[6] - 6月4日董事会会议、6月27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续聘天健为2024年度审计机构[3] 审计沟通与评价 - 审计委员会核查评价天健资质能力,进行审前沟通确保计划合理[6][7] - 审计期间充分沟通解决问题,取得报告后审阅认为报告真实准确完整[7] - 审计委员会认为天健态度公允,按时完成2024年年报审计工作[9]
凯赛生物(688065) - 2024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2025-04-21 14:15
内部控制情况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不存在内控制重大缺陷[4][5] - 自评价基准日至报告发出日未影响内控有效性评价结论[6] - 内控审计意见与公司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评价结论一致[8] 评价范围与标准 - 纳入评价范围单位资产和营收占比均为100%[9] - 财务报告内控损益类重大缺陷定量标准超净利润2%[14] - 非财务报告内控直接财务损失重大缺陷标准≥净利润1%[16] 缺陷情况 - 报告期公司不存在财务与非财务报告内控各类缺陷[17][19] - 评价基准日公司不存在未完成整改的重大、重要缺陷[18][19][20]
凯赛生物(688065) - 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2024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出具的鉴证报告
2025-04-21 14:15
募集资金情况 - 2020年首次公开发行41,668,198股,发行价每股133.45元,募集资金5,560,621,023.10元,净额5,279,993,815.60元,8月7日到账[11] - 截至2024年初累计项目投入541,802.53万元,利息收入净额15,289.15万元;本期投入698.06万元,利息收入净额113.06万元;期末累计投入542,500.59万元,利息收入净额15,402.21万元;应结余和实际结余均为2,309.01万元[15] - 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外部费用1,833.38万元,168.00万元从监管户扣除,1,665.38万元从一般账户支付,256.73万元已从专户转回,账户余额含1,408.65万元应扣除费用[1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有2个募集资金专户,余额合计23,090,141.98元[18] - 募集资金总额527,999.38万元,本年度投入698.06万元,已累计投入542,500.59万元[32] - 变更用途的募集资金总额为120,977.00万元,占比22.91%[32] - 超募资金总额为58,108.38万元,累计投入61,828.63万元[33] - 公司计划募集资金469,891.00万元,实际募集469,891.00万元,扣除费用后净额527,999.38万元,超募58,108.38万元[1] 项目投入与效益 - 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累计投入50,921.18万元,投入进度101.59%,本年度效益64,821.49万元[32] - 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累计投入18,863.56万元,投入进度90.74%[32] - 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项目本年度投入696.03万元,累计投入29,010.97万元,投入进度92.96%,本年度效益90,535.98万元[32] - 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累计投入127,297.63万元,投入进度105.22%[32] - 使用节余募集资金受让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累计投入51,612.79万元,投入进度100.68%[33] - 补充流动资金累计投入202,965.83万元,投入进度101.48%[33] 项目进展与变更 - “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由2024年12月31日延期至2025年12月31日[34] - “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于2023年6月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完成结项审批[34] - “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于2023年11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结项[35] - “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使用节余募集资金受让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实际投资与承诺投资有差异,原因是使用了募集资金利息收入[2][6][8] - 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拟投入120,977.00万元,截至期末计划累计投入120,977.00万元,实际累计投入127,297.63万元,投资进度105.22%,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为2025年12月[38] - 该项目变更原因包括原实施主体基础设施供应依赖外部成本高、参与构建全产业链及获取政府资金支持等[38] - 2022年1月11日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项目变更,1月27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38] 资金使用情况 - 2020 - 2023年多次审议通过使用部分超募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累计已用51,402.03万元[34] - 前次募投项目计划使用200,00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实际使用202,965.83万元[36] - 2020年10月10日完成11,007.65万元募集资金置换募投项目前期投入的自筹资金[33]
凯赛生物(688065) - 2024年度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履职情况报告
2025-04-21 14:15
审计委员会情况 - 2024年度审计委员会召开6次会议[2] - 第二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由吕发钦等三名成员组成[1] 会议审议事项 - 2024年3 - 10月多次会议审议多项议案[2][3] 审计机构评价 - 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认为天健能按要求开展审计工作[4] 内部控制 - 公司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7]
凯赛生物(688065) - 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
2025-04-21 14:15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5 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 为响应科创板上市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专项行动的号召,践行以投资者 为核心的理念,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善经营、规范治理并积极回馈投资者,全面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助力市场信心恢复、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 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经营状况 及财务情况,并基于对公司未来前景的信心和价值认同,特制定 2025 年度"提 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旨在进一步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保障全体股东权益,提振投资者信心。具体内容如下: 一、聚焦经营主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监会通过并顺利完成,公司以此引入近 60 亿元资金用于业务发展;公司 与招商局集团及其体系内公司基于生物基新材料的合作已经全面展开,其中包括 与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创科")及合肥产投合作 建设的 BioPA-CFRT 生产设施。 大场景中实现"以塑代钢、以塑代铝、以热塑替代热固",不仅提供高性价比的 产品,还为传统产业带来轻量化的绿色低碳技术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了公司的 市场空间。 2025 年, ...
凯赛生物(688065) - 2024年度社会责任报告
2025-04-21 14:15
业绩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295,791.16万元,归母净利润48,896.19万元[35] - 2024年研发投入23,333.93万元,同比增长23.38%,研发投入营收占比7.89%,自2020年至今年复合增长率为22.58%[35] 产品与技术 - 长链二元酸产品销售显著增长,生物法癸二酸成生物法取代化学法典型案例[13] - 万吨级生物基哌啶于年底顺利投产[13] - 生物基聚酰胺改性及其连续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取得突破,获商业订单[13] - 2022年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投产成功并销售,碳足迹较传统化学法降低40%以上[19] - 2023年实现绿色二元酸产品最高100%生物基来源技术突破[85] - 2023年开发生物基哌啶并完成中试验证,2024年进入实质性市场推广阶段[88] - 2024年设计研发的生物基尼龙弹性纤维卷曲收缩率达50%以上[92] - 2024年推出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品牌BIOMAGICOM®,多领域商业化应用试点取得进展[93] - 2024年打通生物基复合材料电池上盖成型工艺,热塑性生物基上盖较热固性传统上盖可减薄20%、减重30%以上[97] 合作与市场扩张 - 与招商局集团、合肥产投合作,在合肥筹建Bio - PPA CFRT生产设施[13] - 年初获“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授牌,年中与阜阳交投战略合作,10月底与海澜之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4] - 2024年1月与韩国3P.COM公司签订设立合资公司协议,开发热塑性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应用[25] - 2024年5月与合肥市政府、招商局创科集团三方战略合作,推动合肥生物制造产业发展[29] - 年末定向增发引入招商局集团方案获中国证监会批准,完成新股发行,引入超59亿元资金用于业务发展[14] 未来展望 - 2025年建成合肥的生物基聚酰胺改性和Bio - PPA CFRT工厂,合资公司全面开展建设运营[15] - 2025年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通量研发平台,开发长链二元酸新品种及衍生产品等[15] 公司管理与运营 - 2024年员工1735人,技术人员占比21.15%,少数民族占比10.28%[35] - 2024年度股东大会召开1次,审议议案11项,出席率100%[48] - 2024年度董事会召开11次,审议议案43项,出席率100%[48] - 2024年度战略委员会召开3次,审议议案4项,出席率100%[48] - 2024年度审计委员会召开6次,审议议案13项,出席率100%[48] - 2024年度薪酬委员会召开2次,审议议案3项,出席率100%[48] - 2024年度监事会召开9次,审议议案31项,出席率100%[48] - 召开5次业绩说明会,3次定期报告解读会,回复投资者问题90则[50] - 报告期内发布定期报告4个、临时公告71个[51] - 2023 - 2024年度获上交所信息披露工作最高评级“A”级评价[52] 质量与环保 - 报告期内三大生产基地均完成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符合GB/T 19001/ISO 9001要求[65] - 2024年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回收率100%,客户满意度99.96%,投诉处置率100%[75] - 2024年所有生产运营工厂均获GB/T 24001 - 2016/ISO 2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太原凯赛于2025年1月获得[116] - 2024年环境污染事故0次,大气排放指标合格率和危废处理率均为100%[126][128] - 2024年金乡凯赛废水100%实现“废水零排放”,基地外排污口废弃[134] - 2024年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理率100%[141] - 2024年VOCs总排放量10.06吨,较2023年的20.06吨下降[142] - 2024年颗粒物排放量4.95吨,较2023年的3.53吨上升[142] - 2024年二氧化硫排放量8.25吨,较2023年的4.64吨上升[142] - 2024年氮氧化物排放量26.28吨,较2023年的27.9吨下降[142] - 2024年累计循环水使用量占总用水量平均比例98.11%[146] 员工与福利 - 2024年女性员工280人,占比16.14%[170] - 2024年新入职员工152人,其中女性25人,占比16.4%[170] - 重点研发人员中女性员工70人,女性占比40.23%[170] - 集团高层管理人员女性占比16.67%,研发管理人员女性占比16.67%[170] - 公司增加补充公积金、午餐补助等福利[173] - 2024年34名员工参与学历提升项目[177] - 2024年员工培训总投入433,273.15元,总培训时长62,420.62小时,培训参与率98.44%[179] 社会责任 - 2024年“张启先奖励基金”奖学金金额7.5万元,颁奖人数3人,自2017年已颁发9届,累计奖励37人,累计颁奖金额117.5万元[193] - 上海凯赛定向资助慈善公益项目5万元[194] - 上海凯赛在生物科技创新研究与相关学术领域捐赠与资助220万元[194] - 乌苏凯赛捐物捐款参与人道公益日众筹活动4.98万元[194]
凯赛生物(688065) - 2024年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其他关联资金往来情况
2025-04-21 14:15
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整体情况 - 2024年初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余额420,419.07万元[17] - 2024年度累计发生额(不含利息)194,305.84万元[17] - 2024年度利息1,891.03万元[17] - 2024年度偿还累计发生额182,033.00万元[17] - 2024年末非经营性资金往来余额434,582.94万元[17] 子公司占用资金情况 - 山西合成生物研究院2024年初和年末占用余额均为15,200.00万元[17] - 凯赛(上海)生物科技2024年初占用8,031.30万元,年末13,765.26万元,年度累计发生5,733.96万元[17] - 凯赛(金乡)生物材料2024年初占用122,813.35万元,年末139,778.58万元,年度累计发生107,395.23万元,偿还90,430.00万元[17] - 凯赛(乌苏)生物材料2024年初占用224,891.52万元,年末214,465.17万元,年度累计发生81,176.65万元,偿还91,603.00万元[17]
凯赛生物(688065) - 董事会对独立董事2024年度独立性自查情况的专项报告
2025-04-21 14:14
独立董事评估 - 公司董事会对三名独立董事独立性评估并出具意见[1] - 三名独立董事符合独立性相关要求[1] 报告信息 - 报告日期为2025年4月22日[2]
凯赛生物(688065) - 2024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实际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
2025-04-21 14:14
募集资金情况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41,668,198股,发行价每股133.45元,募集资金5,560,621,023.10元,净额为5,279,993,815.60元[2] - 截至2024年末,募集资金净额529,407.39万元,累计项目投入542,500.59万元,利息收入净额15,402.21万元,结余2,309.01万元[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有2个募集资金专户,余额合计23,090,141.98元[7][8] - 2024年度公司未进行募集资金置换[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未使用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11] - 2023年公司获批用不超6亿元闲置募集资金现金管理,2024年未使用[12][13] - 2024年度公司使用超募资金2.03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14] - 2024年度公司未使用超募资金用于在建及新项目[15] - 2024年度公司募集资金总额为527,999.38万元,本年度投入698.06万元,已累计投入542,500.59万元[27] - 变更用途的募集资金总额为120,977.00万元,占比22.91%[27] - 超募资金总额为58,108.38万元,累计投入61,828.63万元[28] 项目进展 - 4万吨/年生物法癸二酸项目累计投入50,921.18万元,投入进度101.59%[27] - 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18,863.56万元,投入进度90.74%[27] - 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累计投入29,010.97万元,投入进度92.96%[27] - 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累计投入127,297.63万元,投入进度105.22%[28] - 使用节余募集资金受让控股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累计投入51,612.79万元,投入进度100.68%[28] - 补充流动资金累计投入202,965.83万元,投入进度101.48%[28] - 股份回购累计投入10,426.60万元,投入进度155.43%[28] - “生物基聚酰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于2023年6月底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完成结项审批[4] - “凯赛(乌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长链二元酸和2万吨长链聚酰胺”项目于2023年11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并完成结项审批[5] - “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项目”建成时间从2024年12月31日延期至2025年12月31日,并计划于2024年底先行建成部分产能[7] - “年产40000吨/年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120,977.00万元,实际累计投入127,297.63万元,投资进度为105.22%[33] - “年产40000吨/年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为2025年12月[33] 其他情况 - 前次募投项目计划使用200,000.00万元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实际使用202,965.83万元[9] - 变更“年产40000吨/年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实施主体及地点的原因包括降低成本、利于统筹管理和获取政府支持等[33][34] - 多个项目实际投资金额与承诺投资金额存在差异,原因系使用了募集资金或超募资金的利息收入[2][6][8][10] - 部分项目形成资金节余的原因包括合理控制成本和产生存款利息收入[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