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劲科技(00558)

搜索文档
力劲科技涨幅扩大至70% 公司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推动人形机器人轻量化
智通财经· 2025-08-15 07:52
股价表现 - 力劲科技尾盘涨幅扩大至70% 截至发稿时上涨45.81%至6.78港元[1] - 成交额达20.54亿港元 显示市场交易活跃[1] 战略合作 - 公司与四家专精于镁合金和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 - 正式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1] - 五方共同组建"人形机器人本体部件联合研发中心"[1] 技术突破 - 项目旨在突破传统机器人重量与强度瓶颈 实现结构轻量化与制造效率双重革命[1] - 重点突破镁合金外壳成型、工艺优化、轻质结构设计等核心技术难题[1] - 公司此前推出TPI镁合金半固态压铸技术 核心创新在于模块化改造方案[1] 商业模式 - TPI技术形成"存量+增量"双轮驱动盈利模式[1] - 模块支持重复利用现有压铸设备 实现快速低成本镁合金生产[1] - 客户可选择将TPI模块与新压铸机结合 形成完整TPI触变成型系统[1]
港股异动 | 力劲科技(00558)涨幅扩大至70% 公司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推动人形机器人轻量化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07:51
股价表现 - 尾盘涨幅扩大至70% 收盘涨45.81%至6.78港元 成交额20.54亿港元 [1] 战略合作 - 与四家镁合金及人形机器人研发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1] - 共同组建"人形机器人本体部件联合研发中心" 重点突破镁合金外壳成型、工艺优化和轻质结构设计等核心技术 [1] - 项目旨在突破传统机器人重量与强度瓶颈 实现结构轻量化与制造效率双重革命 [1] 技术优势 - 公司拥有TPI镁合金半固态压铸技术 核心创新在于模块化改造方案 [1] - 将高精度、高效能镁合金触变成型技术引入传统冷室压铸机 [1] - 形成"存量+增量"双轮驱动盈利模式:支持重复利用现有压铸设备实现低成本镁合金生产 或与新压铸机结合形成完整TPI触变成型系统 [1]
港股异动丨力劲科技10连升累涨93% 股价创逾20个月新高
格隆汇· 2025-08-15 06:06
股价表现 - 午后继续拉升 一度大涨28.8%至5.99港元 创2023年11月30日以来逾20个月新高 [1] - 年内累计涨幅达1.21倍 自8月4日起连续10个交易日上涨 累计涨幅超93% [1] - 暂成交7.77亿港元 市值重回81亿港元 [1] 战略合作 - 7月27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 携手深圳赛博格机器人等四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正式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开启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制造新纪元 [1] - 公司将凭借镁合金成型领域领先技术 提供先进成型设备和工艺解决方案 助力实现机器人结构轻量化突破 [1]
力劲科技(00558)上涨20.43%,报5.6元/股
金融界· 2025-08-15 05:31
股价表现 - 8月15日盘中上涨20.43%至5.6元/股 [1] - 当日成交额达5.88亿元 [1] 公司业务 - 专注于设计制造压铸机 [1] - 三大业务分部:热室和冷室压铸机制造与销售、注塑机及相关配件制造与销售、电脑数控加工相关产品及配件制造与销售 [1]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总收入53.75亿元 [2] - 2024年净利润3.23亿元 [2]
港股异动|力劲科技(00558)再涨超14% 人形机器人镁合金上量速度将快于汽车 公司助推机器人轻量化革命
金融界· 2025-08-15 04:06
股价表现 - 力劲科技股价再涨超14% 本周累计涨幅超54% 截至发稿报5.31港元 成交额3.48亿港元 [1] 战略合作 - 公司与四家专精于镁合金和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正式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1] - 项目围绕"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创新 旨在突破传统机器人重量与强度瓶颈 实现结构轻量化与制造效率的双重革命 [1] - 公司将凭借在镁合金成型领域的领先技术 为项目提供先进的成型设备和工艺解决方案 助力实现机器人结构的轻量化突破 [1] 行业前景 - 人形机器人镁合金上量速度将快于汽车 ToB场景多为封闭式环境 耐腐蚀性要求较低 镁合金劣势被削弱 锻造件和半固态件均有应用空间 [1] - ToC场景下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更为精细 体积重量小于汽车件 小吨位半固态成型机有应用空间 [1] - 镁合金减震 电磁屏蔽和散热特性更契合人形机器人 较铝合金和高强度钢优势明显 [1]
力劲科技再涨超14% 人形机器人镁合金上量速度将快于汽车 公司助推机器人轻量化革命
智通财经· 2025-08-15 03:06
股价表现 - 力劲科技股价再涨超14% 本周累计涨幅已超54% 截至发稿报5.31港元 成交额达3.48亿港元 [1] 战略合作项目 - 公司与四家专精于镁合金和人形机器人研发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正式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1] - 项目围绕"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创新 旨在突破传统机器人重量与强度瓶颈 实现结构轻量化与制造效率的双重革命 [1] - 公司将凭借在镁合金成型领域的领先技术 为项目提供先进的成型设备和工艺解决方案 助力实现机器人结构的轻量化突破 [1] 行业前景分析 - 人形机器人镁合金上量速度将快于汽车 因ToB场景多为封闭式环境 耐腐蚀性要求较低 削弱镁合金劣势 锻造件与半固态件均有应用空间 [1] - ToC场景下人形机器人零部件更为精细 体积重量小于汽车件 使得小吨位半固态成型机具有应用空间 [1] - 镁合金在减震、电磁屏蔽和散热方面更契合人形机器人需求 较铝合金和高强度钢优势明显 [1]
港股异动 | 力劲科技(00558)再涨超14% 人形机器人镁合金上量速度将快于汽车 公司助推机器人轻量化革命
智通财经网· 2025-08-15 03:06
股价表现 - 力劲科技股价再涨超14% 本周累计涨幅超54% [1] - 股价报5.31港元 成交额达3.48亿港元 [1] 战略合作 - 公司与四家专注于镁合金及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正式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1] 技术突破 - 项目聚焦"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创新 旨在突破传统机器人重量与强度瓶颈 [1] - 公司将提供领先的镁合金成型设备及工艺解决方案 实现结构轻量化突破 [1] 行业前景 - 人形机器人镁合金应用增速将快于汽车行业 [1] - ToB场景封闭环境降低耐腐蚀要求 锻造件与半固态件均有应用空间 [1] - ToC场景零部件更精细 小吨位半固态成型机具备应用潜力 [1] - 镁合金在减震、电磁屏蔽和散热方面较铝合金和高强度钢优势显著 [1]
机器人“瘦身”大势所趋,力劲科技(00558)联手四公司助推轻量化革命
智通财经网· 2025-08-14 03:40
机器人轻量化趋势 - 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提升推动轻量化技术加速应用 成为行业发展共识 [1] - 特斯拉OptimusGen2相比前一代体重减少10kg 步行速度加快30% 身体控制能力增强 [1] - 轻量化是打通安全性-续航力-成本控制-场景渗透的关键链环 [1] 镁合金材料优势 - 镁合金密度1.74g/cm³ 是铝的2/3 不到钢的1/4 具备明显轻量化优势 [2] - 埃斯顿超轻镁合金机器人相比铝合金同类型部件减轻约33% 整机重量减轻11% [2] - 镁铝原材料价格比持续维持低位 镁合金成本优势凸显 [3] - 半固态工艺解决耐腐蚀性问题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体积重量低于汽车 设备壁垒更低 [3] - 镁合金减震 电磁屏蔽和散热性能更契合人形机器人需求 [7] 力劲科技战略布局 - 与四家专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启动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 [2] - 围绕"材料-结构-工艺"一体化创新 突破重量与强度瓶颈 [2] - 将成立"人形机器人组件联合研发中心" 专注镁合金外壳成型 工艺优化及轻质结构设计 [3] - TPI技术采用模块化改造方案 将镁合金触变成型技术引入传统冷室压铸机 [4] - 形成"存量+增量"双轮驱动盈利模式 支持旧设备升级或与新压铸机结合 [4] 行业市场前景 - 特斯拉计划以不到2万美元价格量产Optimus机器人 最终产量达数百万台 [5] - 乐观预测2029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达90万台 2030年突破150万台 2035年达800万台 [6] - 人形机器人镁合金上量速度将快于汽车 ToB场景耐腐蚀要求低 ToC场景零部件更精细 [7] 技术应用拓展 - 力劲科技曾助力特斯拉ModelY实现一体铸造 推动汽车行业制造革命 [3] - 镁合金在工业机器人已有应用 产品和工艺具备可迁移性 [3] - 作为特斯拉Giga Press供应商 力劲科技入局有望为整个机器人行业升级提供新动力 [7]
港股异动丨力劲科技9连升,创2024年1月以来新高
格隆汇· 2025-08-14 02:43
股价表现 - 股价连续9个交易日上涨 自8月4日起延续涨势 [1] - 盘中涨幅超20% 达4.85港元 创2024年1月以来新高 [1] - 成交额放大至3.8亿港元 显示市场关注度显著提升 [1] 战略合作进展 - 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签署镁合金人形机器人联合研发项目战略协议 [1] - 合作方包括深圳赛博格机器人 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沈阳铸造研究院 福建省镁铸轻量化研发中心 苏州赛翡斯新材料科技 [1] - 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制造新纪元 [1] 技术优势 - 凭借镁合金成型领域领先技术提供先进成型设备 [1] - 为项目提供工艺解决方案 助力实现机器人结构轻量化突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