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民日报海外版
icon
搜索文档
锐财经丨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06:38
财政实力增强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0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9% [2] - 地方财政收入显著提升 16个省份较2020年增长超20% 7个省份超5000亿元 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3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4% [2] 财政支出结构 - 教育支出20.5万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 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4] -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比超70% [4]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1.9万亿元增至2025年2.7万亿元 年均增长9.6% [4] 民生保障措施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580元/年提升至700元/年 [4] - 全国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约20% [4]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 [4] -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用 约2000万困难学生获生活补助 [5] - 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免除政策惠及1200万儿童 [5]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减少群众垫付5900亿元 [5] 基础设施建设 - 全国50多万个建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 [4] - 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 自来水普及率达94% 生活垃圾处理比例超90% [4] - 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 支持15万个建设项目 [7] - 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用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 [7] 扩大内需政策 -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29% [6] -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 [6] - 财政投入42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带动商品销售2.9万亿元 [6] -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 [6] - 支持3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190种创新材料产品应用 [6] -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进"两重"建设 [7] 经济增长贡献 - 过去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5.5%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30%左右 [3] - 财政政策强化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 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2][3]
这些“好习惯”,其实不健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03:37
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今年的主题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良 好的生活习惯是保持健康的关键,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存在一些健康认知误区。 有哪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好习惯",其实不健康?近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主任医 师王志翊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误区1:清淡饮食,就是要长期吃素 王志翊:真正的"清淡饮食"并非长期吃素,而是讲究烹饪方式和调味上的"清淡",核心是均衡营 养。长期严格吃素,尤其纯素食,易导致优质蛋白、维生素B12、铁、锌等关键营养素缺乏,这些主要 来自动物性食物。缺乏它们可能引发贫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健康"清淡"应做到少油、少盐、少糖, 多采用蒸、煮、快炒方式。食材上需荤素搭配,适量摄入鱼肉、禽肉、蛋奶等优质蛋白,并搭配丰富蔬 菜水果和全谷物,才能保证营养全面。 误区2:每天万步走,强身更健体 王志翊:"日行万步"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健康营销概念,但并非严格的健康标准。盲目追求步数反而 可能对膝关节和踝关节造成损伤,尤其对老年人及肥胖者风险更大。真正有效的运动不在于步数多少, 而在于运动质量。健康运动常关注三个方面:达到微微出汗、心跳加快 ...
“十四五”时期,财政收入“蛋糕”更大,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01:30
财政实力增强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0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加17万亿元增长19% [2] - 地方财政收入显著提升 16个省份较2020年增长超20% 7个省份超5000亿元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36万亿元 较"十三五"增加26万亿元增长24% [2] 财政政策调控 - 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例如2023年三季度出台增量政策推动经济企稳 [3] - 跨周期调节增强中长期发展动能 过去四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5.5%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30%左右 [3] 民生领域投入 -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累计投入近100万亿元 [4] - 教育支出20.5万亿元 社会保障就业支出19.6万亿元 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4]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580元/年增至700元/年 城乡低保标准提高20% [4]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 [4] 基础设施建设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1.9万亿元增至2025年2.7万亿元 年均增长9.6% [4] - 全国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 自来水普及率达94% 生活垃圾处理比例超90% [4] - 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支持15万个建设项目 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支持水利交通建设 [8] 扩大内需措施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29% 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 [7] - 财政投入42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带动商品销售额2.9万亿元 [7] -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 支持县域商业建设释放乡村消费潜能 [7] 产业转型升级 - 支持3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190种创新材料产品市场应用 [7] - 推进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 支持37个城市加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建设 [7] -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进"两重"建设 [8] 公共服务优化 -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并提供免费教科书 约2000万困难学生获生活补助 [5] - 免除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 预计惠及1200万儿童 [5] - 安排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 [5]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 [5]
当花粉遇上雷暴,敲响哪些健康警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00:30
雷暴哮喘事件与健康风险 - 山西太原雷雨天气后山西白求恩医院急诊科患者骤增 许多人出现剧烈咳嗽 呼吸困难等症状 以儿童 孕妇和中青年为主 [1] - 重庆4月11日雷暴天气后当地各大医院急诊科经历异常繁忙一夜 [1] - 雷暴哮喘在雷电作用下花粉颗粒破碎成更细小微粒 被人体吸入下呼吸道诱发哮喘急性发作 症状包括咳嗽 喘息气促 呼吸困难 严重时危及生命 [1] 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风险关联 - 雷电与花粉在特定条件下共同促成雷暴哮喘 是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风险交织的缩影 [1] - 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导致高温 暴雨 洪水等极端天气频发 健康风险呈现更复杂特征 [1] - 持续高温直接引发中暑 热射病 加剧臭氧和颗粒物污染 增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负担 在城市形成热岛污染双重威胁 [1] - 暴雨洪水直接导致溺水 污染水源 助长蚊虫滋生 增加登革热 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风险 [1] 防范措施与多部门协同 - 防范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需要多学科 多部门协同应对 [2] - 气象部门应加强大气中花粉 霉菌等过敏原浓度监测和播报 及时发出极端天气预警 [2] - 医疗系统在花粉过敏高发季需提高应对突发群体性过敏事件能力 [2] - 卫生健康部门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时应强化前瞻意识 加强对新型健康风险研判与预警 将健康融入气候变化应对战略 [2] 公众认知与科普宣传 - 不少患者此前从未听说过雷暴哮喘 表明公众对新型健康风险认知不足 [2] - 201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发生大规模雷暴哮喘事件 数千人出现呼吸困难 [2] - 建议相关部门及时总结事件经验 加强气象 环境 卫生等部门数据共享与研判机制 [2] - 需通过多种渠道开展科普宣传 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 生态环境改善与长期策略 - 防范极端天气健康风险需着眼于整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从源头上减少极端天气和污染带来的健康威胁 [3] - 需要国家层面持续发力 也需要每个人自觉行动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3] - 保护环境 守护健康体现在日常方方面面 应不断更新健康知识 重视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 [3] - 科学认知 系统应对 全民行动才能在多变气候环境下守护每个人健康 [3]
台湾青少年山城竞逐“创新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22:16
台湾青少年创新发明展示 - 5名台湾青少年参展第四届青少年专利孵化展暨发明展 展示智慧书包、声控单杠等创新作品 [2] - 台湾学生发明伸缩衣架 可根据空间大小灵活调整长度 适用多元场景 [3] - 跑道起跑线超线显示器装置可实现公平起跑与精准计时 具备市场潜力 [3] 两岸青少年科技交流活动 - 台湾青少年首次到大陆参加科创展会 在重庆路演现场分享创新故事并获得认可鼓励 [2][3] - 台湾学生通过网络与大陆朋友交流创意作品 持续分享兴趣爱好和奇思妙想 [3] - 展会承办方为重庆台企 认为青少年科创是两岸融合的"软纽带" 创新不分地域 [3] 发明创意特点与应用 - 智慧书包帮助记忆每日所需物品 从灵感到完善耗时1年 [2] - 声控单杠通过声音控制活动臂升降 可依据使用者身高调整 注重操作简单性和趣味性 [2] - 伸缩衣架发明灵感来自观察家人晒衣服 注重实用性和场景适应性 [3]
回家(人民家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22:16
李湘 9月12日,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礼兵将殓放志愿军烈士 遗骸的棺椁从专机护送至棺椁摆放区。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饶惠谭 图为陈亮(左)和牟敦康。 李征明 罗盛教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为了保家卫国,先后 有200多万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赴朝作战,197653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英勇捐躯。历经两年零九个 月的浴血奋战,志愿军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2025年9月12日,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阔别70多年的 祖国;9月13日,安葬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庄严举行。这些曾经冲锋在前的英雄,内心也有着 对亲人、对战友最柔软的牵挂——这份牵挂,就保存在他们当年写下的家书中。 山河铭记,英雄回家。值此忠骨归国之际,本报推出"人民家书"之"中国人民志愿军家书",摘编5封志 愿军将士写给亲人和战友的家书。让我们重读这些穿越战火的字句,聆听英雄坚定的信仰与炽热的牵 挂,感受那跨越时空、永不褪色的赤诚与深情。 ——编 者 李湘: 自入朝后,除了走路就是打仗 淑静同志: 知道你和小孩都很好,我接信很愉快。我自入朝后 ...
穿越历史,感受宝岛铁道风情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22:16
台湾铁道博物馆展厅的"台北 第六月台"展区。 游客在台湾铁道博物馆参观。 观看展览了解台湾铁道建设的发展变化、乘坐园区火车实地感受列车运行的欢快、探访车辆维修车间观 摩不同时代台湾使用的列车及维修方式……不久前,位于台北的台湾铁道博物馆正式开馆。老少铁道迷 们兴致勃勃,不亦乐乎地在各个展区之间参观、体验。 台湾铁路修筑历史悠久。19世纪末,在清代台湾巡抚刘铭传的主导下,台湾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奠定了 宝岛近代化的基础。1945年台湾光复后,当地铁路事业也获得快速发展,是岛内交通与产业发展的重要 基础设施,也成为许多台湾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让更多岛内民众更好地了解铁路运作、唤起火车记忆,台湾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利用与铁道相关的园 区、老建筑,建设铁道博物馆或铁道文化园区,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宝岛的铁道风情。 不一样的列车展示 不只是车辆种类丰富,柴电工场还结合车间内原有的机械设备和现代数字技术,为观众呈现火车引擎的 内部构造和检修场景。比如现场陈列的S212号油电混合火车引擎旁设有大型数字屏幕,展现的画面像 电脑断层扫描一样,让观众可以透视火车引擎里面的零部件组成和运作原理。 对于周先生5岁的儿子沐沐来 ...
暖心软餐点亮香港长者暮年生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22:16
王 申摄(新华社发) 一日食三餐本是常事,可对于有吞咽困难的长者而言,进食却可能意味着发生呛咳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 的危险。在香港,适合吞咽困难人士食用的软餐逐渐出现在养老院和一些餐厅,让用餐不便的长者也能 尝到好滋味。 前不久,在位于香港新界的松悦园耆和护养院,30多位长者又吃到了久违的港式味道。怀旧的点心车、 热气腾腾的蒸笼、色香味形俱全的广式软餐点心,仿佛让他们来到了茶楼。身穿白衫的伙计在"茶楼"穿 梭忙碌,长者们则在热闹欢快的氛围中用餐。有的老人家品尝了软餐,先是有些惊讶,随后开心地竖起 大拇指。"现场气氛很热闹,像在茶楼喝茶。"护养院罗护士说,"老人家说点心跟茶楼的味道一样,真 的好开心。" 长者们品尝的软餐点心,是将煮熟的食材放入料理机搅匀,再加入软餐酵素粉和水,加热后倒入模具中 凝固成型,取出即可食用。食物既柔软易于吞咽,有助于降低吞咽风险,还保留了原本的味道,帮助改 善长者食欲。 这项名为"流动五感大茶楼"的沉浸式餐厅饮食体验活动,由香港乐龄社企"软餐侠"推出。从2019年至今 已举办145场活动,共有4000多位脑退化症和吞咽困难人士参与。"我们把茶楼'搬进'养老院,呈现真实 的聚会用餐场景, ...
听苏联空军总司令后代讲在华抗战故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22:16
历史背景 - 苏联援华抗战行动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刚刚结束时开始 当时苏联工业化尚未完全完成且国家情况困难[2] - 1937至1938年期间 日加列夫率领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在中国参加南京保卫战 南昌保卫战 武汉保卫战和兰州保卫战等重大战役[2] 人员贡献 - 日加列夫上校主动请缨前往中国作战 后凭借在中国战场积累的经验成为苏联空军总司令[2][3] - 超过200名苏联飞行员在援华战斗中牺牲 其名字被镌刻在中国人民记忆中[3] - 中国战场牵制大量日军使其无力进攻苏联 使苏联得以从远东调遣西伯利亚师支援莫斯科保卫战[3] 历史传承 - 日加列夫家族第五代成员费奥多尔通过获奖作文传承高祖父援华抗战事迹 并表达前往中国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参观的意愿[1][3] - 家族现存仅少数日加列夫照片资料 因火灾导致多数历史资料被毁[2] - 后代强调应铭记并肩战斗岁月 守护和平并使正义与友爱代代相传[4]
“溜达”与“遛弯儿”(杜老师语文信箱)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2 22:16
词义区分标准 - "溜达"侧重于"闲走"的散步方式 [2] - "遛弯儿"侧重于"慢走"的散步方式 [2] 具体用法示例 - "溜达"用例包括木荷树下闲走、集上无事行走及饭后公园散步等场景 [2] - "遛弯儿"用例涵盖饭后消食、日常晚间散步及晨间活动等情境 [2] 词义演变 - "遛"字本义为"暂时停留不前行" [2] - 后引申出"慢走"含义,体现在遛马、遛鸟等具体用法中 [2] 核心结论 - 两词因侧重点不同("闲走"vs"慢走")而采用不同首字写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