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债券

搜索文档
寻路全球绿色经济新空间
北京商报· 2025-09-13 16:06
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全球绿色转型进入创新驱动关键阶段 论坛聚焦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 共同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 绿色金融工具发展 - 绿色债券及SDGs债券将成为重要金融工具 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1] - 多边开发银行在融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解决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1] 中国绿色产业全球化趋势 - 中国绿色产业全球化从产品出海深化为产业出海 竞争优势从价格优势跃升为价值引领[1] - 品牌竞争力 技术原创性和标准制定权成为核心[1] -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将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和绿色贸易发展伙伴[1] 碳市场发展影响 - 强制碳市场扩容实现碳排放交易从单一市场管控向多元管控转变 纳入更多边际减排成本和不同主体[2] - 碳市场完善催生碳核查 碳监测 碳咨询 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为企业带来新业务增长点[2] 能源行业绿色转型挑战 - 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熟悉行业并适应地方政策 需一项目一方案和一企一策的综合能源转型方案[2] - 低碳技术需要极强技术转换能力 从实验室到小试再到中试 是技术和产业相融合协同推进的产业创新[2] 人工智能在绿色能源转型中的作用 - 人工智能成为驱动绿色能源与装备制造转型的核心引擎[2] - 机器学习与大模型显著提升绿色能源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2] - 人工智能驱动绿色能源全链条智能化跃迁 实现清洁能源降本增效与零碳目标协同突破[2] - 人工智能驱动智能装备向自诊断 自优化 自进化跃迁 实现效能极限突破与全生命周期价值重塑[2] 零碳园区建设重点 - 建设零碳园区重点是优化能源结构 从供给端调整能源结构 从需求端提高能效 在生产端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产业布局[3] - 零碳园区建设分为八个步骤 包括核算能源供应和消费情况 核算碳排放情况 可行性分析预测 制定建设目标 制定阶段目标 加快清洁能源转型 改进基础设施 预测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3][4] 零碳园区核心价值 - 创建零碳园区最核心价值是降本增效和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通过余热余压回收和智慧管控平台实现节能技术深度赋能[4] - 零碳园区提升品牌形象并促进招商引资 满足企业对低碳基础设施需求 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4] - 零碳园区培育绿色产业并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通过技术开发和产业链转型培育新兴业态 实现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打造区域绿色发展核心引擎[4]
2025服贸会 | 国内外政、企、学界代表共话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
北京商报· 2025-09-12 14:28
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全球绿色转型进入创新驱动关键阶段 聚焦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1] 绿色金融工具发展 - 绿色债券及SDGs债券将成为重要金融工具 多边开发银行可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解决环境社会可持续问题 [2] 中国绿色产业全球化趋势 - 绿色产业从产品出海深化为产业出海 通过海外建厂和技术授权加强本地化运营 [3] - 竞争优势从价格优势跃升为价值引领 核心是品牌竞争力技术原创性和标准制定权 [3] -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和绿色贸易发展伙伴 [3] 碳市场发展影响 - 强制碳市场扩容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格局 [4] - 碳排放交易从单一市场管控向多元管控转变 纳入更多边际减排成本和不同主体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4] - 碳市场完善催生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带来新业务增长点 [4] 能源行业转型挑战 - 绿色低碳转型需跨专业多项技术整合 要求一项目一方案一企一策的综合能源转型方案 [5] - 低碳技术需要极强技术转换能力 需经历实验室到小试到中试的产业创新过程 [5] - 需要具备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项目管理人才 [5] 人工智能驱动转型 - 人工智能成为驱动绿色能源与装备制造转型的核心引擎 [6] - 机器学习与大模型显著提升绿色能源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6] - 人工智能驱动绿色能源全链条智能化跃迁 实现降本增效与零碳目标协同突破 [6] - 人工智能驱动智能装备向自诊断自优化自进化跃迁 实现效能极限突破与全生命周期价值重塑 [6] 零碳园区建设重点 - 建设零碳园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 供给端调整能源结构 需求端提高能效 生产端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产业布局 [7] - 零碳园区建设分八个步骤:能源核算、碳排放核算、可行性分析、目标制定、阶段规划、清洁用能转型、基础设施调整、效益预测 [7] 零碳园区核心价值 - 实现降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降低用电成本 余热余压回收和智慧管控平台实现节能技术深度赋能 [8] - 提升品牌形象促进招商引资 满足低碳基础设施需求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 [8] - 培育绿色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通过技术开发和产业链转型培育新兴业态 实现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良性循环 [8]
2025服贸会|国内外政、企、学界代表共话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
北京商报· 2025-09-12 14:24
全球绿色经济发展论坛核心议题 - 论坛聚焦共筑SDGs目标 设置绿色经济创新与全球合作四大重点议题包括SDGs与绿色经济 绿色贸易与碳足迹 绿色创新与产业转型及零碳园区 [2] 绿色金融工具发展 - 绿色债券及SDGs债券将成为重要金融工具 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 [3] - 多边开发银行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解决环境及社会可持续问题 [3] 中国绿色产业全球化路径 - 绿色产业从产品出海深化为产业出海 通过海外建厂和技术授权加强本地化运营 [4] - 竞争优势从价格优势跃升为价值引领 核心是品牌竞争力 技术原创性和标准制定权 [4] -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和绿色贸易发展伙伴 [4] 碳市场发展与企业机遇 - 强制碳市场扩容构建碳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新格局 实现从单一市场管控向多元管控转变 [5] - 碳市场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催生碳核查 碳监测 碳咨询 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发展 [5] 能源行业转型挑战 - 绿色低碳转型需跨专业多项技术整合 要求一项目一方案和一企一策的综合能源转型方案 [6] - 低碳技术需要从实验室到小试到中试的技术转换能力 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协同创新 [6] - 需要具备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能力的项目管理人才 [6] 人工智能驱动产业变革 - 人工智能成为驱动绿色能源与装备制造转型的核心引擎 [7] - 机器学习与大模型提升绿色能源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7] - 人工智能实现绿色清洁能源降本增效与零碳目标协同突破 [7] - 智能装备向自诊断 自优化 自进化跃迁 实现效能极限突破与全生命周期价值重塑 [7] 零碳园区建设路径 - 零碳园区建设重点优化能源结构 从供给端调整能源结构 需求端提高能效 生产端改进生产工艺和优化产业布局 [8] - 建设分为八个步骤:核算能源供应消费情况 核算碳排放 可行性分析预测 制定建设目标 制定阶段目标 清洁能源转型 调整基础设施 效益预测 [8] 零碳园区价值创造 - 核心价值是实现降本增效 通过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降低用电成本 余热余压回收和智慧管控平台实现节能技术深度赋能 [9] - 提升品牌形象促进招商引资 满足低碳基础设施需求并应对国际碳贸易壁垒 [9] - 培育绿色产业新动能 通过技术开发和产业链转型培育新兴业态 实现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9]
资本研·观|21世纪日本地方政府债券的可持续发展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3-07 10:43
21世纪日本地方债市场的演变 - 21世纪日本地方债市场在市场公募化推进下保持稳定发展,主要得益于地方债安全保障机制、制度演进及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措施[1][4][7] - 市场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2000-2005年临时财政对策债启动与发行方式改革[14][16]、2006-2008年信用评级引入与个别条件交涉方式全面实施[17][18]、2009-2019年产品多样化与灵活发行机制建立[20][21]、2020-2024年SDGs债券兴起与货币政策影响[23][24] - 关键制度创新包括2003年共同发行市场公募债[9]、2006年地方债协商制替代许可制[10]、2007年《地方公共团体财政健全化法》实施[19]、2012年地方债申报制度引入[21] 日本地方财政现状 -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在2000年代中期达峰后呈下降趋势,但GDP占比仍居国际高位[27][28][30] - 主要财政指标显示:财政实力指数稳步上升[34]、经常收支比率维持80%-90%高位[36]、实际公债费比率持续下降[37]、未来负担率改善[38] - 财政结构呈现僵化特征,扶助费等义务性支出占比提升,投资性支出被大幅削减[46][49] 地方财政面临的挑战 -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面临压力,地方交付税占国家预算第二大支出且受社保支出挤压[40][41][43] - 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支出持续增长,2024年度地方承担比例达30%[50][52] - 公共设施老化问题严峻,年均修缮需求达12.9万亿日元,优化管理面临资金压力[53][54] - 数字化转型等新挑战加剧财政压力,地方政府反映数字人才获取与财源确保困难[56][57] 地方债可持续发展路径 - 降低融资成本需推进续发方式,增强共同发行市场公募债的基准债券功能[61] - 临时财政对策债余额仍达42万亿日元,需持续缩减流量与存量规模[64][67] - 偿债基金高效运用可通过多样化投资、集中管理和回购注销等方式实现[6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