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IO

搜索文档
著名机器人专家:人型机器人的未来是不像人
36氪· 2025-09-30 08:43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解释为何尽管风险投资公司(VC)和大型科技公司投入了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用 于训练,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仍无法学会如何具备灵巧性。 在文章的结尾,在我完成关于这一观点的论述后,还附加了另外两篇短文。第一篇探讨了双足人形机器 人在行走时,要确保人类在其附近活动安全,仍需解决的问题;第二篇则分析了15年后,我们虽会拥有 大量人形机器人,但它们的外观既不会像如今的人形机器人,也不会像人类。 一、 序言 自1956年"达特茅斯人工智能夏季研究项目"提案中首次出现"人工智能"一词后的几年起,人工智能研究 者们试图让机器人手臂和手部实现物体操控的探索,已持续了65年以上。 到1961年,海因里希·恩斯特(Heinrich Ernst)完成了一篇博士论文,文中描述了一款他与麻省理工学 院TX-0计算机相连的计算机控制式手臂和手部,该设备能拾取方块并将其堆叠,更令人惊叹的是,相 关过程还有视频记录。他的导师是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他还感谢了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的指导——而这两位正是达特茅斯人工智能提案四位作者中的两位。 这一研究催生了工业机器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工 ...
单价250万美元的悲剧:死在“黎明”前的日本人形机器人产业
36氪· 2025-06-10 06:37
摩根士丹利科技产业报告 - 摩根士丹利发布《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报告 通过拆分产业链梳理投资机会 [1] - 报告将产业链分为"大脑"(AI芯片与软件 27家)、"身体"(传感器/执行器/电池等 53家)、"集成商"(20家)三大层级 [3] - 集成商包括苹果、阿里巴巴、美的(库卡)等跨行业企业 库卡因减速器技术被重点提及 美的增持其股份至30%以上 [3][5] 日本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 - 索尼2004年推出QRIO机器人 拥有38个关节和5指机械手 采用镁合金结构和自主操作系统Aperios [6][7] - 本田ASIMO项目始于1986年 2000年推出初代 2011年第三代拥有57个关节 时速达9km 具备避障能力 [12][14][24][25] - 日本机器人造价高昂 ASIMO单台成本250万美元 索尼QRIO于2006年停产 本田ASIMO于2022年退役 [29][36] 中国机器人技术演进 - 2000年国防科大推出"先行者"机器人 因外观设计简陋遭舆论嘲讽 但实现仿生步行等关键技术突破 [17][18][22] - 2022年后中国厂商集中发力 特斯拉Optimus造价7万美元 宇树科技G1售价9.9万元 小米推出CyberOne [29][32][42] - 2024年WAIC展会展示十余款国产人形机器人 包括傅利叶GR-2、星动纪元STAR1等系列化产品 [32][34]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传统日本机器人依赖非标手搓件 缺乏产业链支持 而新兴企业通过标准化降低成本至1.5-3万美元区间 [36][42] - 2024年CMG机器人大赛展示宇树G1实战能力 实现回旋踢等复杂动作 反映运动控制技术突破 [44][46] - 液压驱动的波士顿动力Atlas造价200万美元 与电机驱动的主流方案形成技术路线差异 [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