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双抗

搜索文档
医药投资中重要的几件事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08-18 00:59
医药投资核心理念 - 医药投资最重要的要素是热爱、专注、诚实开放等普适性特性 其次才是行业认知框架、估值定价体系、宏观策略思维等具体能力 组合构建是行业认知和估值定价判断后的自然结果 [1] 保持热爱 - 内在热爱驱动投资可提供源源不断的自我强化动力 相比外在赚钱目标更持久 早期支撑来自乐趣与新奇体验 后期更多来自意义承载和价值认同 [2] - 热爱转化为强烈探索欲和求知欲 驱动不断学习和思考 通过"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困顿状态实现突破与改变 并在满足后持续产生新渴盼 [3] - 投研体系迭代示例:初期构建低估逆向体系缓解生存焦虑 中期建立专业研究体系解决行业运行认知问题 当前探索高效资产配置能力以优化投资选择 [3][4][5] 坚持专注 - 社会分工深化趋势下 积累比较优势需专注自身擅长 医药投资需结合"逆向"(市场估值修复)和"长线"(内生增长显化)策略 优先布局"现在市场不认但未来不得不认的资产" [6] - 行业认知框架需关注政策影响(如中国2015年医改借鉴美国1980s HATCH-WAXMAN和DRG法案)、技术浪潮(抗体工程化升级、基因编辑/SiRNA肝外应用)及业务模式差异(药/械/商/服本质区别) [7][8] - 性格特质适配逆向长线投资:对市场短期波动敏感性差但定力强 能坚守极端波动中的投资信念 独静性格利于沉浸研究看清趋势本质 [7] 估值与配置 - 逆向标的需估值在横向纵向比较中显著低位 非单纯跌幅大 需估值定价体系支撑 当前美股生科标的3年回报预期达150%-200% 较港股药械更具逆向机会 [9][12] - 组合需区分战略持仓(动力强空间大 估值包容)与战术持仓(价格低于价值 纪律性调仓) 多数标的不适合简单长拿 [14] - 估值方法上 将标的估值翻译为3年回报预期 如2022年港股创新药标的普遍150%-200% 某PD1双抗企业达500% 2024年港股高耗普遍150%-200% 某心血管植介入标的达400% [12] 体系优化与市场认知 - 诚实开放推动体系迭代 需先基于热爱专注构建主体认知体系 再以取长补短心态吸纳外部观点 极端市场时期(如2021-2022港股医药暴跌)更易激发开放性学习 [10][11] - 市场认知需引入宏观节奏(医药牛熊周期多源于宏观波动而非行业基本面剧变)、周期规律(如HYPE CYCLE:国产ADC处左倾冒进需警惕 美股CGT处右倾投降可期待)、股价分析(纵向/横向对比推导市场共识)及视角切换(同一标的不同宏观下叙事逻辑剧变) [13][15][17] - 当前核心困扰在资本市场运行规律认知不足 需积累市场行为理解以构建专业投资体系 解决资源配置、情绪波动、右侧出击及宏观策略指导等问题 [16] 技术与时代机遇 - 技术浪潮清晰:多肽药物(1980s)、抗体药物(2000年)、入胞疗法(2015年) 抗体内部工程化升级(双抗/ADC/双抗ADC) 入胞技术中基因编辑血液/肝脏颠覆潜力及SiRNA肝外普适前景 [8] - 中国创新药械强势崛起时代机遇 需警惕普通医院集团和仿制型药械企业盈利承压风险 [8] - "时代徽章"概念强调横向比较中爆款单品及时代主线契合度对业绩深远影响 "视角切换"概念解释同一标的基本面未变下因市场共识叙事变化致股价暴涨暴跌 [14][15]
创新药行情爆发!红土创新医疗保健股票年内涨近64%!
新浪基金· 2025-07-25 00:59
行业趋势 - 2025年被业内誉为创新药行业兑现之年,医药投资主线高度聚焦创新药,特别是具备出海预期的创新产品,成为资本抢筹热点 [1]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板块平均涨幅超50%,中位数超35%,近50只个股涨幅超过30% [1] - 中国创新药板块长期发展趋势未变,产业逻辑、政策支持、资本环境支撑其可持续性,但更注重"分化"与"选股逻辑" [3] - 2024年中国院内创新药市场超2,500亿人民币,预计2030年增长至约4,500亿元,海外授权交易爆发,BD金额创新高,预计2030年攀升至2,6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1.3% [3] - 2024年全链条市场规模逼近5,500亿元,包括BD首付款、里程碑、院内外销售等全口径市场,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元 [3] - 中美相关Biotech板块在研发投入、估值水平、出海能力上持续拉近差距,2025年是"收获年",创新药从研发驱动阶段逐步演变成商业化驱动阶段 [4] 基金表现 - 红土创新医疗保健股票基金自2025年初以来累计涨幅近64%,位居行业前列,超额收益显著 [1] - 今年以来回报超65.8%,获得行业股票-医药基金三年期五星评级(318只基金中仅17只获评),同时获招商证券股票型基金三年期五星评级 [5] - 近1月涨幅+24.87%,近3月涨幅+44.88%,近6月涨幅+66.33%,近1年涨幅+59.72%,近3年涨幅+62.20% [2] - 基金经理廖星昊管理的红土创新医疗保健基金在2022-2023年重仓中药板块,中长期年化收益率、夏普比率显著优于同行业基金 [12] 投资策略 - 聚焦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创新药及医疗科技,以出海预期及临床阶段重大突破为选股核心逻辑 [5] - 主要投资标的覆盖高弹性创新药企业、出海授权驱动、商业化落地催化、阶段性突破标的 [7] - 在行情早期主要挖掘有机会颠覆当前临床供给的FIC靶点和机制以及有机会实现全球最好数据的BIC管线,捕捉有硬数据预期和兑现、资本吸引力明显的小盘股 [11] - 积极参与拥有全球BD潜力的创新药获批及出海产品,分享授权收益、里程碑收益及未来销售分成的细分赛道领先标的 [11] 重仓标的 - 2025年二季度重仓股包括信立泰(占净值比例9.94%,区间涨幅46.05%)、舒泰神(9.41%,419.94%)、热景生物(8.53%,46.71%)、益方生物-U(7.93%,71.92%)等 [8] - 2025年一季度重仓股包括益方生物-U(6.44%,43.53%)、泽璟制药-U(5.59%,60.07%)、奥景康(4.73%,42.25%)等 [8] - 细分赛道领军者表现亮眼,如舒泰神(C5a ARDS)、一品红(URAT1痛风药)、益方生物(TYK2口服自免)、热景生物(S100A8A9心梗)、信立泰(NRG1/HER3心衰)等 [8][9][10] 市场展望 - 在"出海授权+国内政策鼓励"驱动下,伴随全球BD交易持续发酵、临床数据关键节点进程公布的催化,高价值创新药企业出海热潮方兴未艾 [12] - 商业化分成和盈利能力也将有效提升,发展前景远大 [12] - 医药生物其他细分板块亦有较大空间,普通投资者通过投资医药主题基金也有望掘金赛道未来投资机遇 [12]
估值通道与估值跃迁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06-15 02:20
估值体系构建 - 企业价值评估需建立在大量主观假设基础上,不同投资人认可的输入假设和逻辑存在差异,导致估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1] - 投资实践中需要构建契合自身投资风格的稳定自洽估值体系,以静态估值通道和动态估值跃迁为分析框架[2] 估值通道理论 - 稳态市场中公司估值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形成"估值通道",不同质地公司通道位置不同[3] - 长期来看"平庸价格买优秀公司"的理论回报显著高于"优秀价格买平庸公司",优质公司5年回报可达100% vs 平庸公司75%[3] - 极端市场下公司可能脱离现金流折现通道,进入终局回折或破产清算估值阶段[6] - 估值通道可作为衡量标尺,帮助识别市场偏好和预期差[8] 内生业务触发的估值跃迁 - 公司业务内生增速预期大幅调整会破坏原有估值通道约束,可能引发估值跃迁[9] - 价值预期调整引发的跃迁比业绩变化更剧烈,短短数月可能翻倍或腰斩[9] - 典型案例显示T1-T2阶段双击上涨吸引力大,T2-T3阶段可能面临估值向下跃迁拖累[10] - 港股创新药械2021年涨至终局回折价,2024年又跌至破产清算价,波动达5-10倍[11] 外部市场触发的估值跃迁 - 宏观市场整体上下行会投射到个股引发估值跃迁,与基本面变化无关[14] - 港股高耗公司2024Q3至今演绎"先暴跌+再修复"过山车行情,基本面变化远不如股价极端[14] - 每轮牛熊市都会出现大量基本面变化不大但估值剧烈跃迁的标的[15] - 创新药具有"前赌+后崩"特性,远端预期难锚定,估值波动更大[17] 港股创新药现状 - 优质公司普遍在2022年3-5月见底,平庸公司2024年中才见底回升[24] - 当前整体估值已不低,出现质地越差涨得越猛的反常现象,部分公司明显过度定价[24] - PD1双抗等产品价值跳升周期仍在,部分公司未来2-3年仍具备20%-30%年增长潜力[23] 港股创新械现状 - 心脑血管植介入公司展现强劲产业竞争力,2024年增长近40%,2025-2027年有望保持30%年增长[29] - 当前港股高耗整体仍普遍低估,相比结构性偏贵的创新药更具吸引力[29] - 优秀标的估值仍处下区间,随着业绩改善有望跳回上区间[41] 美股biotech现状 - 入胞生物疗法领域美国仍占主导地位,技术平台型公司估值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主义[34] - 部分公司股价跌破净资产甚至净现金价值,技术逻辑向商业逻辑收缩[34] - 已完成临床验证的技术平台公司存在"低预期估值投新技术大空间"机会[35] - CGT领域过去1年承受巨大压力,部分公司跌至下轨之下[43]
PD-1/VEGF的大额对外授权对FIC药企的影响
青侨阳光投资交流· 2025-05-20 07:37
创新药行业周期视角 - 创新药行业具有"前赌后崩"特性,适合用周期视角分析,重点关注技术或产品从不受关注到新兴大赛道的价值跳升周期 [1] - PD1双抗(如PD1/CTLA4和PD1/VEGF)的价值跳升周期始于2020/2021年,预计持续至2027/2028年,因其临床数据证明其代际优势 [2] PD1双抗竞争格局 - 三生707与依沃西相比属于局部改良的me-too药,未在动物实验中展现显著优效,不足以中断依沃西的价值跳升周期 [3][4] - PD1双抗+ADC组合被视为未来实体瘤治疗的基石,辉瑞400亿美元收购seagen强化ADC布局,但三生707的引入短期可能压抑港股原研药企 [5] 港股原研药企价值潜力 - 当前港股PD1双抗原研药企处于第二级火箭阶段,市场对卡度尼利和依沃西在NSCLC、HCC及结直肠癌的潜力关注不足 [7][8] - 依沃西海外授权交易价值被低估:假设峰值100-150亿美元,港股授权方潜在市值应为320-480亿港币,当前估值仅反映约200亿港币预期 [8][9] - 第三级火箭的突破需依赖PD1双抗联用疗法(如TROP2 ADC、mRNA肿瘤疫苗)提升泛癌有效率至30%-35%,相关公司已布局双抗ADC和mRNA疫苗研究 [10][11][13] 行业并购与合作动态 - 除辉瑞外,强生、艾伯维、阿斯利康等药企仍有收购PD1双抗的需求,SUMMIT错失辉瑞后仍存其他并购可能 [6] - 辉瑞引进三生707虽短期负面,但长期对PD1*VEGF赛道有背书效应,且ADC合作选择空间仍大(如一三共、百利天恒等)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