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S系统

搜索文档
“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 绿电点亮三江源零碳算力工厂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9-28 23:31
项目概况 - 天合光能与中国联通在三江源地区合作建设绿电智算融合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 实现100%清洁能源自给 为高海拔地区零碳算力工程提供样板 [1] - 项目采用"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智能微电网系统 集成光伏 风电 储能及充电桩设施 [3] 技术配置 - 光伏系统采用至尊N型720Wp TOPCon双面组件 首年衰减仅1% 年均衰减0.4% [2] - 28片组件串联匹配300kW组串式逆变器 容配比优化至1.23 [2] - 配置6.18MWp光伏 30kW风电 500kW/1044kWh储能及788kW充电桩 实现风光互补与储能调节 [3] - 储能系统采用模块化磷酸铁锂电池 支持"两充两放"调度策略 充放电效率超80% [3] 发电性能 - 项目首年等效利用小时超1600小时 25年年均发电量超800万度 [2] - 投运后年供电超1000万度 年减排二氧化碳8196吨 [2] - 绿电成本比市电降低20% 结合碳排放交易收益和政策支持 经济效益显著 [2] 智能管理系统 - 自主研发EMS系统融合短期风光功率预测 精度达92%以上 [3] - 采用多端口功率控制器和超短期功率预测技术 实现毫秒级响应 [3] - 系统可实时采集源荷数据 精准预测风光波动与算力需求变化 实现动态匹配 [3] 环境适应性 - 采用双面双玻组件实现近乎零透水率 确保长期耐候性和散热性能 [4] - 组件具备强耐候性和背面增益特性 适应强紫外线 大风沙等极端环境 [5] - 优化电势诱导衰减抵抗性能 保障组件在-40℃至70℃极端温度区间安全运行 [5] - 储能设备电解液配方针对低温环境优化 在-30℃条件下稳定充放电 [5] 生态保护设计 - 光伏支架离地0.3米 最大限度减少地表扰动并促进草场自然修复 [5] - 采用15°倾角固定镀锌钢结构 基础使用1.8米深螺旋桩 兼顾抗风能力与生态保护 [5]
储能电站运行效果核心影响因素分析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9-18 11:53
文章核心观点 - 储能电站运行效果由设备在线率、运行效率、充放电深度(DOD)和电池容量衰减率四大核心指标共同决定 这些指标分别对应电站的可用性、经济性、单次出力能力和长效性 需通过系统协同优化实现全局最优 [2][27] 设备在线率 - 设备在线率是电站可用性的基石 以200MW/400MWh独立储能电站为例 在线率每降低1% 年均充放电量损失达1200MWh [3][6] - 设备稳定性是在线率的先天基础 高稳定性设备年在线率可达99% 较普通设备(95%)提升4个百分点 年收益损失减少144万元 [5][6] - 设备可维护性是在线率的后天保障 故障修复时长每缩短1小时 200MW/400MWh电站可减少66MWh电量损失 [7] - 灵活冗余机制是在线率的弹性兜底 通过关键设备冗余和负荷自动转移避免整站停机 [8] 设备运行效率 - 设备运行效率是电站经济性的核心 每提升1% 200MW/400MWh电站年均收益增加60万元 [9] - 系统综合效率行业平均为85% 领先方案达89% 年收益增量240万元 [10] - 能量转换环节是效率损耗主要源头 PCS采用三电平拓扑(效率98.5%-99%)较两电平(97%-97.5%)提升1.5个百分点 [12] - 热管理系统能耗占系统总损耗2%-4% 领先方案能耗1.8% 较行业平均(3%)降低1.2个百分点 年收益增量72万元 [10][13] - 系统协同性直接影响效率 PCS在最优电压范围内外运行效率差可达3%以上 [14] 设备充放电深度(DOD) - DOD直接影响电站单次调峰能力 DOD从90%降至80% 400MWh电站单次放电量减少40MWh [15] - 优秀组串式拓扑支持DOD 98% 较传统集中式(DOD 90%)单次充放电能力提升8个百分点 年价差收益增量345万元 [16] - 电池特性决定DOD物理上限 磷酸铁锂电池在DOD=95%工况下循环寿命达7000次以上 [17] - 系统拓扑结构避免簇间环流 组串式拓扑可实现DOD 98%以上且不影响电池衰减 [18] - 控制保护是高DOD的安全网 需通过BMS、PCS、EMS融合提升保护精准度和响应速度 [19] 设备电池容量衰减率 - 容量衰减率决定电站全生命周期收益 每减少1%/年 收益可增加数百万元 [20] - 运行温度是衰减率第一杀手 高温工况(45℃)下1000次循环衰减率升至15% 7000次循环后容量仅余60% [22][25] - 循环次数累积效应显著 每增加1000次循环 磷酸铁锂电池衰减率约8%-12% [23] - 电芯质量与一致性带来先天差异 一线电池一致性差异≤0.3% 衰减差异≤0.5% 二类电池一致性差异>1% 衰减差异>2% [26] 系统协同优化 - 四大指标需协同优化 过度追求单一指标可能导致其他指标恶化 例如提升运行效率而提高电池温度会加速容量衰减 [24] - 未来目标为实现高在线率(≥99.9%)、高效率(≥90%)、深度DOD(≥95%)、低衰减(≤4%/年) [27]
弘正储能杨晓光:拥抱AI,智能化运维可降低度电成本 | 对话能源大咖
华夏时报· 2025-06-19 11:45
行业趋势 - AI技术正深刻改变新能源电力系统调节方式 储能行业在AI赋能下实现更高效运营[2] - 大容量电芯成为行业标配 智慧化运维技术突破推动光储充多场景应用落地[3] - 峰谷套利商业模式明确 动态电价策略将取代人工计划曲线成为新常态[4] 公司战略 - 定位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新能源服务商 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差异化优势[3][5] - 研发投入向软件倾斜 EMS团队计划从70人扩至100人 硬件集成团队保持30人规模[11] - 平台化战略持续推进 已实现EMS系统对外部非弘正项目的技术服务输出[8][9] 技术创新 - 智能化产品架构整合BMS2.0系统 实现预测算法在BCU/EMS/云端三级部署[4] - 构建知识库平台替代人工诊断 远程运营策略使运维成本降低30%以上[4][5] - 电芯工程师与算法团队协同开发 数据模型与机理模型融合提升系统安全性[7] 市场布局 - 海外市场重点推进280Ah-314Ah产品迭代 已完成全部认证体系搭建[13] - 国内聚焦工商业场景 细分领域包括峰谷套利/配电末端电能质量优化等[12] - 选择性布局大储市场 户储业务根据资源匹配度适度放缓发展节奏[12] 竞争策略 - 通过技术升级应对行业"内卷" 以产品迭代(如大容量电芯)倒逼技术进步[10] - 构建成本-安全-品质动态平衡 拒绝单纯价格战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10] - 差异化路径包括: 智能化降本(目标降低度电成本20%)+平台化增值服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