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电驱动算力
icon
搜索文档
“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 绿电点亮三江源零碳算力工厂
项目概况 - 天合光能与中国联通在三江源地区合作建设绿电智算融合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 实现100%清洁能源自给 为高海拔地区零碳算力工程提供样板 [1] - 项目采用"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智能微电网系统 集成光伏 风电 储能及充电桩设施 [3] 技术配置 - 光伏系统采用至尊N型720Wp TOPCon双面组件 首年衰减仅1% 年均衰减0.4% [2] - 28片组件串联匹配300kW组串式逆变器 容配比优化至1.23 [2] - 配置6.18MWp光伏 30kW风电 500kW/1044kWh储能及788kW充电桩 实现风光互补与储能调节 [3] - 储能系统采用模块化磷酸铁锂电池 支持"两充两放"调度策略 充放电效率超80% [3] 发电性能 - 项目首年等效利用小时超1600小时 25年年均发电量超800万度 [2] - 投运后年供电超1000万度 年减排二氧化碳8196吨 [2] - 绿电成本比市电降低20% 结合碳排放交易收益和政策支持 经济效益显著 [2] 智能管理系统 - 自主研发EMS系统融合短期风光功率预测 精度达92%以上 [3] - 采用多端口功率控制器和超短期功率预测技术 实现毫秒级响应 [3] - 系统可实时采集源荷数据 精准预测风光波动与算力需求变化 实现动态匹配 [3] 环境适应性 - 采用双面双玻组件实现近乎零透水率 确保长期耐候性和散热性能 [4] - 组件具备强耐候性和背面增益特性 适应强紫外线 大风沙等极端环境 [5] - 优化电势诱导衰减抵抗性能 保障组件在-40℃至70℃极端温度区间安全运行 [5] - 储能设备电解液配方针对低温环境优化 在-30℃条件下稳定充放电 [5] 生态保护设计 - 光伏支架离地0.3米 最大限度减少地表扰动并促进草场自然修复 [5] - 采用15°倾角固定镀锌钢结构 基础使用1.8米深螺旋桩 兼顾抗风能力与生态保护 [5]
天合光能光储融合标杆项目,引领高海拔清洁能源与生态协同发展新范式
中国能源网· 2025-08-19 09:00
项目概况 - 公司于8月13至14日联合行业伙伴实地探访海南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和三江源绿电智算微电网示范项目 [1] - 通过至尊组件、智慧储能及一体化解决方案攻克高海拔极寒、强辐照、生态脆弱等挑战 [1] - 开创"风光储协同治沙"与"绿电驱动算力"两大技术范式 [1] 青海共和荒漠项目 - 在海拔3150米地区打造全球首个第三批国家大基地"源网荷储多能互补"标杆项目 [2] - 集成800MW至尊光伏组件、200MW风电及150MW/300MWh智慧储能系统 [2] - 构建"发-储-输-用"协同清洁能源矩阵 年供绿电18.3亿度 [2] 海南源网荷储项目 - 采用"支架加高+前后双排螺旋桩基础"方案使组件离地高度达1.5米以上 [4] - 实现高寒大风环境系统稳固 同时具备光伏治沙和光伏锁边生态功能 [4] - 首年等效利用小时达1720小时 配套智能运维与混合逆变器方案 [4] - 项目团队8个月完成高质量并网 设置草场保护围栏构建生态修复示范区 [4] 三江源零碳算力项目 - 打造全球最高海拔"源-网-荷-储-算五维协同"零碳算力灯塔 [5] - 实施"两充两放"策略实现100%绿电稳定供应 年供电超1000万度 [5] - 采用N型双面双玻组件适应高原强辐照环境 PID衰减风险近乎为零 [7] - 支架系统实现发电+停车+充电三维集约用地 离地0.3米设计促进草场修复 [7] 技术经济性 - 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全产业链技术 实现运维成本降低20% [7] - 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绿电认证、能效优化与成本降低三位一体方案 [7] 战略意义 - 验证公司场景化系统解决方案的硬核实力 [8] - 探索出绿色发电-生态修复-产业协同的沙戈荒治理新路径 [8] - 开创绿电直驱高载能算力基础设施新模式 [8] - 成功经验将推广至中亚、中东等全球荒漠高原地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