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与复兴

搜索文档
武昌古城: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长江日报· 2025-07-11 00:29
古城保护与更新 - 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工作自2008年启动,涵盖7.7平方公里区域,包含83处文物建筑,采用"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原则进行改造 [3][6] - 斗级营街区历经两年多保护性修缮,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近半为保留并修缮的历史建筑,拆除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层建筑以保护"黄鹤楼视线" [3] -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延展1200米,包含27处文物建筑,2024年春完成三期改造,52处百年历史建筑全部升级 [3][6] 建筑修缮技术 - 瑞典教区旧址改造面临原始图纸缺失问题,团队赴瑞典皇家图书馆查阅文献,运用数字修缮、三维激光扫描及3D打印技术还原建筑 [4][5] - 徐荣廷公馆为99年历史西式建筑,修缮后引入国风旗袍店和影像博物馆,实现"保护+文化+商业"的活化模式 [7] 文旅商业发展 - 斗级营一期非标准化商业占比达60%,引入"小宋唱片"、漫咖啡花园主题餐厅等特色业态,二期将引入星巴克非遗文创主题店及450人剧场 [7] - 昙华林文艺小镇文化业态占比60%,形成山顶酒吧、烧烤等多元消费场景,实现中国风、西洋味与烟火气交融 [10] - 青龙巷1年内聚集170多家武汉美食和特色文创店,日均客流量显著提升 [11] 创新创业生态 - 昙华林吸引年轻创业者开设武汉首批原创网红小店,如"大水的店"咖啡厅和"苕了又苕"冰烤红薯店,形成创业集群效应 [11][12] - 新生代艺术家和创业者融入古城生活,通过摄影、文创等方式记录古城变迁,带动街区活力 [12] 经济效益 - 2024年武昌区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武汉中心城区首位 [13] - 武昌区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构建"一城三带一谷"文旅格局,推动经济向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