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医疗券

搜索文档
长者医疗券试点再扩容,香港医卫局局长:不会把责任甩给内地
第一财经· 2025-08-29 10:35
政策扩容与覆盖范围 - 香港特区政府扩展"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 新增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家三甲公立医院 [1] - 试点计划覆盖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 包括深圳 广州 中山 东莞 珠海 佛山 惠州 江门和肇庆 [1] - 合资格香港长者可在21个服务点使用医疗券支付指定科室门诊费用 惠及超过178万名香港长者 [1] 跨境医疗协作进展 - 医疗券在大湾区服务点数量实现10倍增长 适用范围从深圳市扩展至大湾区九市 [2] - 政策为两地医疗合作立下重要里程碑 体现粤港政府对跨境医疗协作的承担 [2] - 相关部门推进粤港医保对接及医疗纠纷处理机制衔接 持续加强沟通合作 [3] 北上就医需求驱动因素 - 香港公立医院轮候时间长 私家医院收费昂贵 普通科门诊预约困难 [2][3] - 香港急性病症需等待3-4周 亚急性等待8周至数月 慢症平均等待8个月到一年以上 [2] - 内地就医可当天问诊 深圳 东莞等城市便捷性显著高于香港 [3] 医疗费用对比优势 - 深圳拔智齿费用为人民币200-2000元 香港需4000港元以上 [3] - 深圳膝关节置换手术约人民币2.5万元 香港私家医院超10万港元 [3] - 香港中医服务如针灸推拿收费达内地10倍 药品售价也显著高于内地 [3] 内地医疗服务提升 - 内地医院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吸引香港患者北上就诊 [3] - 深圳多家医院增加粤语导医 改善口岸到医院交通服务 提供更多便利 [3] - 试点医疗机构设"医疗券专窗"缩短轮候时间 收费项目公开透明并接受两地联合督查 [1] 政策实施与监管机制 - 香港长者凭身份证可在试点机构使用医疗券 配偶额度共享 [1] - 特区政府持续监测评估试点机构运作使用情况 适时检讨计划成效 [4] - 以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原则推展医疗合作 建设健康湾区 [4]
香港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扩容 深圳扩至六间医疗机构
深圳商报· 2025-08-28 23:44
政策扩容 - 香港特区政府"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于8月28日扩容 新增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三间三甲公立医院[1] - 深圳市可用医疗券的医疗机构数量从3间增至6间[1] - 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共有21间指定机构提供门诊医疗护理服务[1] 医疗机构资质 - 新增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均属三甲综合医院 且为"港澳药械通"指定机构[1] -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位于福田中心区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位于前海自贸区[1] -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及其华为荔枝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深圳新风和睦家医院 深圳爱康健口腔医院 深圳紫荆口腔门诊部/朱胜吉口腔门诊部均为可用医疗券机构[2] 服务机制 - 长者凭香港身份证可在试点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券扣减相关门诊医疗费用 支持配偶额度共享[1] - 专设"医疗券专窗"缩短轮候时间 所有收费项目公开透明并接受两地联合督查[1] - 政策覆盖65岁以上香港长者 最初于2009年推出时覆盖70岁以上人群 2017年放宽年龄限制[1] 历史沿革 - 长者医疗券计划于2015年首度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点[1] - 大湾区试点计划于2024年2月正式启动 首批涵盖7间医疗机构 其中深圳市占3间[1]
香港医务卫生局: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互利共赢 今年扩大到九个城市全覆盖
智通财经网· 2025-08-28 12:22
政策规划与目标 - 香港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表示香港会继续做好跨境医疗融合和创新 今年扩大做到大湾区九个城市全覆盖 包括惠州 绍兴 珠海 江门 佛山等[1] - 粤港医疗合作政策强调"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 旨在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更好服务 建设"健康湾区"[1]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2023年提出"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已经实现大湾区九个城市全覆盖目标 该计划是粤港医疗合作重要里程碑[1] 试点实施与覆盖范围 - "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正式落户深圳前海的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同时开展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和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试点[1] - 试点计划从2023年港大深圳医院"一院两点"起步 2024年6月扩展至七间医疗机构 覆盖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包括中山 广州 东莞 深圳[4] - 目前三家试点医院包括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和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 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均有医疗机构可使用医疗券[3] 医疗券福利与使用机制 - 香港长者医疗券是特区政府给予65岁以上长者的医疗福利 每年最多2500港元 可自主在私营医疗服务上使用[2] - 2024/25年度长者医疗券开支达33.2亿港元 今年预算将超过42亿港元[2] - 医疗券使用打通跨境病历互通 通过医健通系统香港长者可携带香港病历跨境 并将内地病历资料带回香港[2] 受益群体与养老需求 - 估算显示香港可能有超过50万市民常居在大湾区内地城市[3] - 计划让选择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的香港居民可在九个城市方便使用医疗券 无需返回香港使用[3] - 内地养老条件可能比香港更好 医疗服务对居民生活和养老非常重要[3] 未来扩展规划 - 扩展医疗券使用考虑循序渐进原则 在评估大湾区试点计划后再做下一步决定[4] - 福建可能成为考虑点 因为香港有"福建计划"让长者到福建养老[4] - 扩展时会主要考虑香港居民养老所在地[4]
10万香港人开始北上养老
投资界· 2025-08-06 07:34
香港老人北上养老趋势 - 截至2024年中有近10万名(99,600名)65岁或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定居广东省,比过去10年间激增40.5% [5] - 香港65岁或以上人口占比23.9%,约超170万银发老年人 [5] - 内地生活成本低、居住空间大、房间较便宜等因素是吸引香港老人到内地养老的主要原因 [5] 跨境医疗政策与服务 - 香港卫生署新增12家试点医疗机构,共21个服务点,覆盖大湾区9个城市 [6] - 新增医疗机构全部为三级甲等医院,首次纳入中医院 [7] - 香港老人可使用长者医疗券,年满65岁每年有2000港元医疗券(累积上限8000港元) [7] -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长者医疗券超过12万人次,2025年6月同比增长79% [9] 医疗费用与就医体验 - 香港公立医院手术费用约10万元人民币,私立医院达20万元,而内地同类手术仅需3万多元 [8] - 香港专科门诊轮候时间最长3年(眼科)、2年(外科),内地使用医疗券后洗牙、补牙费用仅180~550元 [9] - 香港私营机构洗牙、补牙费用多在800~1000元人民币 [9] 养老成本与市场潜力 - 香港普通护理院月费超2万港币,高端养老院达4万~6万港币,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院收费仅为香港的1/3~1/5 [15] - 内地公立养老院月费约1500元~4000元人民币,民营养老院约3000元~1万元人民币,高端养老社区月费约8000元~3万元人民币 [15] - 香港政府资助的养老床位平均排队等候时间约两年,部分需等待6年 [16] 保险与养老社区布局 - 泰康保险集团有意在港拓展跨境养老保险服务,已向香港保监局申请寿险牌照 [17] - 中国太保寿险(香港)开启"保单直付"功能,非人民币保单收益可直接支付养老服务费用 [18] - 中国太平推出"养老颐积分"计划,保险客户可通过投保获得养老社区入住资格 [18] - 中国人寿采用"1+N"养老发展模式,以"城心"机构养老为主 [19] 市场现状与挑战 - 香港长者医疗券使用范围有限,仅覆盖门诊服务,不包括住院、日间手术等 [12] - 医健通系统仅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开通,两地电子健康档案互通仍存障碍 [13][14] - 高端养老社区入住率较低,珠海某高端养老酒店入住率不超过20% [20]
许正宇:多管齐下提升香港养老保障 力推银发经济
智通财经· 2025-07-24 07:07
人口老龄化趋势 - 香港65岁及以上长者人口将从2021年的145万增至2046年的274万 占总人口比例从20 5%升至36% [1] - 每三名港人中便有多于一名是长者 [1] 安老政策与设施 - 香港政府推行"居家安老为本 院舍照顾为后援"政策 为体弱长者提供政府资助的长期护理服务 [1] - "推动长者友善楼宇设计"工作组已制定涵盖四大范畴的方案 包括空间通达性 灵活住宅设计 提升幸福感及乐龄科技应用 [1] - 将推出自愿性"长者友善楼宇"认证计划 [1] 医疗体系改革 - 推行"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 以共付模式提供"三高"筛查服务 [2] - 自愿医保计划保证续保至100岁 有助于年长人士获得医疗保障 [2] - "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已扩展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的21个服务点 [3] 跨境养老措施 - "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在粤安老院增至15家 分布在6个大湾区城市 [3] - 将试行分担长者在国家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下的自付医疗开支 [3] - 鼓励开发跨境养老保险产品 [4] 退休理财选择 - 推出香港年金计划 安老按揭计划及保单逆按计划 将资产转化为长期稳定年金收入 [4] - 强积金改革包括建立积金易平台 实现一站式数码化管理 [4] - 立法会正在审议强积金"全自由行"方案 [4] 银发经济与乐龄科技 - 成立促进银发经济工作组 已推出30项措施促进"银色消费"和"银色品质保证" [5][6] - 鼓励乐龄科技研发项目转化落地及商品化 [6] - 扩阔"乐龄及康复创科应用基金"用途至家居使用的乐龄科技产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