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
icon
搜索文档
探寻海南自贸港“加速轨道”
海南日报· 2025-09-25 01:20
"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海南省政务服务大厅、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地 探寻海南自贸港"加速轨道" 行走在海南自贸港,"速度"成为最鲜明的标识。 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联办诉求9239件,平均办理时长47.14小时,较传统工单多次流转联动处置缩短 18.39小时……海南12345热线快速响应、高效办理,跑出便民"加速度"。 一期项目建成并成功首发仅用时878天,5天内发射两发火箭……海南商业航天发射乘势崛起、大胆创 新,跑出发展"加速度"。 9月23日,参加"活力中国调研行"海南主题采访活动的媒体记者,先后走进海南省政务服务大厅、海南省 12345管理中心、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等地,感受海南发展的"加速度",探寻自贸港建设的活力"密码"。 今年8月底,初到海口开办企业的马来西亚华侨杨柳没想到,原本计划一个月完成企业落地的筹备工作, 不到三周就全部搞定,"原以为要跑几趟,打个热线全弄明白了!" 杨柳所说的热线,指的是海南12345热线。从企业注册时的材料审核,到员工社保补缴的流程咨询,再到 公司信用等级的疑问解答,她前后提出23条诉求,每条都有清晰回应,许多难题当天就得到解答。 9月23日上午,"活力中国调研行" ...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加速“飞天”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06:51
(活力中国调研行)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加速"飞天" 中新社海南文昌9月24日电 题: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加速"飞天" 在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支持下,海南省政府在文昌国际航天城设立海南卫星数据与应用研究中心,与深空 探测实验室共建文昌基地,推动深空探测技术创新;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合作设立太空实验室文 昌基地,支撑载人航天工程与空间站实验任务。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王凤宇23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里不仅是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 业集群的核心区域,更是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所在地,承载着"向天图 强"的重要使命。 从2020年"一片空旷、道路坑洼",到如今航天产业项目加速落地、发射工位拔地而起,文昌国际航天城 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从"一张白纸"到"双工位连续发射"的跨越。 2024年11月30日22时48分,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点火升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 成功。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2024年11月30日,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于二号工位首飞成功。随后,2025年3月12日,长征八号火箭从 一号工位顺利升空;7月底至8月初,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更在五天内成功实施 ...
25天9次发射!中国商业航天冲刺“中国版星链”
第一财经· 2025-08-21 05:19
中国商业航天发射密集期 - 过去25天内中国完成9次火箭发射 占上半年35次发射任务的25%以上 [3] - 至少5次发射服务于国网星座(GW星座) 该项目是中国版星链 需通过大规模组网实现全球覆盖 [3] - 发射涉及多种火箭型号 包括力箭一号 长征六号改 朱雀二号等 由中科宇航 蓝箭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研发 [4] 发射成本与发动机技术瓶颈 - 当前国内卫星发射成本高达每公斤15万元 500公斤级卫星发射费用可达7500万元 发射费用可能超过卫星制造成本 [6] - 发动机性能直接决定火箭运力和回收潜力 是降低发射成本的关键环节 [7] - 液氧煤油发动机面临高温结焦技术难题 液氧甲烷被认为更适合火箭复用 [8] - 星梭科技约30%创新投入集中于发动机技术研发 [8] 技术路径与国际对标 - SpaceX猛禽发动机采用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 以液氧甲烷为推进剂 比冲更高 大幅提升运力 [9] - 国内多家机构正在研发全流量补燃技术 包括蓝箭航天和体制内机构 [9] - 星梭科技研制200吨级液氧甲烷全流量补燃循环发动机"猛犸一号" 海平面推力240吨 比冲330秒 可推动超1000吨火箭起飞 [9] 回收技术与运力提升 - SpaceX通过重复使用技术使猎鹰9号单次发射成本从9000万美元降至3000万美元 降幅超60% [12] - 星梭设计新一代火箭起飞重量超1000吨 是猎鹰9号两倍 运力提升至40吨可使整体发射成本降低50%以上 [12] - 大推力火箭需探索新回收方式 传统支撑腿方案可能无法保证结构安全 [13] 研发挑战与实验方法 - 大运力火箭研发需大量仿真实验支撑 以降低实际实验风险与成本 [14] - 采用数字孪生与地面仿真实验相互验证方式 数字孪生可模拟燃烧细节 地面实验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 [14] - 星梭科技团队计划从60人扩至200人 一半专注可回收火箭整箭研发 一半聚焦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 [15] 行业风险与资本动向 - 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火箭飞行异常 任务失利 涉及商业低轨卫星组网 [17] - SpaceX星链服务曾中断超两小时 全球超6万用户报告网络连接问题 [17] - 星梭科技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计划第四季度完成全流量补燃发动机关键部位点火试验 [18] - 极光星通完成A3轮融资 资金用于低轨星座组网卫星研发和在轨技术验证 [18] 市场前景与商业化路径 - 未来三年最大市场订单将来自卫星组网 满足低轨卫星星座建设需求 [19] - 低成本大运力是商业航天发展关键地基 为太空旅游 洲际航行等延伸应用奠定基础 [19] - SpaceX转型为太空基础设施与服务提供商 星链拥有460万用户 其中440万为住宅用户 单用户平均收入约2000美元 [18]
捷报连连,海南发射场“双工位”接力,航天ETF(159267)上涨2.47%再度领涨,盘中换手率同类第一
新浪财经· 2025-08-06 05:11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 军工板块强势领涨 商业航天概念活跃 相关个股长城军工涨停 内蒙一机 中兵红箭 中航成飞 北方导航等个股跟涨 [1] - 航天ETF(159267)上涨2.47%领涨同类产品 盘中换手19.17%位居同类第一 跟踪指数国证航天航空行业指数上涨2.15% [1] 行业动态 - 2025年8月4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 此前7月27日 7月30日两组卫星已相继发射成功 九天内三组卫星接连发射成功 标志我国卫星互联网迈入高密度发射新阶段 [1] - GW星座已完成七组卫星在轨部署 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发射 在轨卫星数量达90颗 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聚势成势 [2] 产业趋势 - 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路径持续清晰 制造端技术革新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发射端商业航天发射场投用与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将显著降低发射成本 提升运力 [2] -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突破为产业开辟广阔持久需求空间 [2] - 商业航天 商用飞机和低空等领域成为航空航天产业增长新引擎 [2] 政策与投资 - 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达1.81万亿元 连续三年保持7.2%增速 航空航天装备是装备建设重要方向 在国防现代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2] - 国证航天航空行业指数精选航空装备 军工电子 地面兵装 航天装备领域优质企业 国防军工行业占比高达98.2% 是纯度最高的军工主题指数之一 [2]
商业航天产业加速,海南发射验证能力,湖南天雁军工投资前景佳!
金融界· 2025-08-06 01:16
军工板块市场表现 - 8月5日军工板块热度维持阶段高位 航天科技、东信和平、湖南天雁和长城军工涨停 华强科技、北方长龙、东安动力等跟涨 [1] 行业基本面与催化剂 - 军工板块基本面开始加速回暖 2025年上半年各类催化剂特别是订单公告有望持续兑现 [1] - 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域新质方向下半年可能受商业火箭发射等事件影响产业加速发展 [1] 商业航天发射进展 - 8月4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 [1] - 7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完成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发射任务 [1] - 短期内实现双工位连续发射 验证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高密度发射能力 [1] - GW星座已完成七组卫星在轨部署 千帆星座已完成五次发射 在轨卫星数量达到90颗 [1] 产业发展态势 - 卫星互联网产业生态逐步成型 商业航天产业版图徐徐绘就 发展路径持续清晰 [1] - "大军工"及新质新域领域为传统军工行业带来市场增量及估值空间提升 [2] - 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领域在"十五五"期间将实现从"1"到"100"的快速发展 [2]
万亿赛道崛起,属于海南的时间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5 15:32
商业航天发射进展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1] - 该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2023年11月首次发射,此次为第四次成功发射[1] - 发射场已实现高密度发射,7月30日至8月4日5天内完成两次发射[11] 政策支持与规划 - 商业航天连续两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 - 海南省发布《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培育文昌国际航天城产业集群,建设科创基地,发展商业航天全产业链[2][15]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15年发布规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航天领域,被视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4] 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产值从2020年1万亿元增至2024年2.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9%[4] - 预计2025年行业产值达2.8万亿元[4] - 截至2024年年中,国内有效经营的商业航天企业达546家[4] 海南的独特优势 - 海南文昌纬度低,可利用地球自转节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11] - 文昌是唯一沿海的发射场,便于火箭助推器回收[12] - 海南拥有全国唯一的商业航天开放政策,支持建设文昌国际航天城[14] 产业集群建设 - 文昌国际航天城已谋划78个项目,2025年计划投资110亿元,同比增长44%[14] - 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入驻文昌国际航天城,26家卫星产业集群企业加速落地[14] - 海南加快推进火箭产业园、星箭超级工厂建设,形成低成本批量化制造能力[14] 其他地区布局 - 北京市将商业航天列为2025年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计划2026年实现可重复使用火箭首发[5] - 上海市目标到2027年商业航天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5]
双工位连发、智慧工厂实现量产 ……中国商业航天“飞出”新高度
央视网· 2025-08-05 09:19
在完成7月30日一号工位的发射任务后,发射场工作人员迅速将工作状态切换到了保障二号工位的发射任务上,7月31日便完成了这一发长 征十二号火箭的转运工作,为后续发射任务做准备。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天梁表示,从发射场的初次设计开始,就是瞄着高密度目标。发射场在供气管路的选择、控制系 统的方案设计上,考虑了快速状态切换情况。比如一号工位打完,2至3天的时间,就能把状态切换到2号工位来。 央视网消息:北京时间8月4日18时21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 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7次飞行。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双工位连续发射 此次发射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二号发射工位进行,而在7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刚刚完成了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的发 射任务。短期内实现双工位连续发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高密度发射能力。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目前已经建成的两个发射工位分别于2024年11月30日、2025年3月12日完成首发任务。 杨天梁告诉记者 ...
民生证券:海南发射场“双工位”接力 卫星互联网加速发射
智通财经网· 2025-08-05 08:11
1)规划:根据新华网报道,GW星座共计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其中GW-A59子星座6080颗,分布在 500~600千米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千米的近地轨道。GW星座预计在2030年 之前完成10%卫星的发射;2030年之后,平均每年发射量将达1800颗。 2)进展:2024年12月16日,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成功发射,具有标志性意义。2025年以来,我国共 发射6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分别在2月11日、4月29日、6月6日、7月27日、7月30日、8月4日。7月底 开始,GW星座密集发射态势凸显。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启动,三号、四号工位建设推进中 1)双工位"接力"发射:2025年8月4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二号工位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 发射升空。7月30日,在该发射场的一号工位,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发射升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 场双工位的"接力"火箭发射,意味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的高频次发射能力得到验证。 智通财经APP获悉,民生证券发布研报称,8月4日晚,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 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海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高密度发射首战告捷
环球网资讯· 2025-08-05 03:04
本报文昌8月4日电(记者陈怡)4日18时21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 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87次飞行。 此次发射,距离7月30日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6 组卫星发射升空,仅仅过去5天。5天两发,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挑战高密度发射即获成功。 来源:光明日报 ...
长征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齐鲁晚报· 2025-08-05 02:16
发射任务成功 - 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 [1] -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1] -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87次发射 [1] 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技术参数 -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 是我国首款4米级单芯级运载火箭 [1] -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2吨 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6吨 [1] - 可根据任务需求适配5.2米或4.2米直径构型的卫星整流罩 [1] 银河航天卫星技术特点 - 卫星互联网低轨07组卫星由银河航天研制 是民营商业航天公司首次批量研制此类卫星 [1] - 卫星核心单机产品均实现自主研制 [1] - 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多模块并行总装 结合机器人合舱工艺可实现批量化并行测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