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App

搜索文档
不断深耕行业 做专业领域研究者 不断探索未知 做创意表达传播者
南方都市报· 2025-05-16 23:13
职业发展路径 - 从财经记者转型为金融科技课题研究员,并拓展至视频编导、出镜主播、大型传播活动策划等多重身份,职业路径呈现高度多元化[2] - 7年内主笔编制15份数字金融领域研究报告,研究能力覆盖数据采集(300万条网络数据)、问卷调查(近万份)等专业方法[3][6] - 2025年出版首本研究报告《广州市数字金融发展报告(2023-2024)》,并在行业交流会上进行专业解读,标志专家型记者身份确立[6] 数字金融研究 - 通过装上百个金融类App进行长期监测,建立互联网金融产品数据库,熟悉用户协议、隐私条款等细节,形成近百个测评维度体系[3] - 完成近50篇测评调查报道,涉及高利贷套路、超利率违规、互联网保险套路、财商课话术等细分领域,采用政策研读+卧底调查+专家访谈的复合研究方法[5] - 2023年通过卧底调查揭露"非法代理维权"黑产运作模式,报告持续被行业引用,推动治理改进[4][5] 新兴领域研究 - 开辟老龄化与老年数字生活研究课题,4年发布6份报告,策划反诈主题展览吸引87岁老人持续学习,建立"老年人需求模拟"研究群[7] - 2024年启动"AI新治向"课题,跟踪电商平台AI假图治理、AI生成色情内容风险、高校论文滥用等前沿议题,形成技术风险快速响应机制[8] - 建立每日科技播客学习习惯,持续更新AI商业应用、前沿理论等知识体系[8] 视频内容创作 - 2019年创立《南都金融实验室》栏目,疫情期间独立完成居家视频制作,后续开发《两只金钱豹》《湾区100》等系列栏目[9] - 《湾区100》栏目通过"8亿只鸡/年""1/10茶叶消费量"等数据化叙事解读大湾区发展,覆盖深中通道、广交会等重大主题[10] - 2025年推出AI辅助制作的《AI又整啥?》栏目,采用AI虚拟主播+真人互动的形式科普技术风险[10] 行业影响 - 数字金融研究从监督治理延伸至行业共建,参与制定小微金融健康发展、金融科技趋势等宏观报告[6] - 老年数字生活研究推动线下反诈公益活动,形成"调研-科普-展览"的完整服务链[7] - 视频内容实现从财经报道到数据叙事的创新突破,单条视频最高传播量达百万级[9][10]
又有贷款平台被通报!67款App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合规治理不容松懈
北京商报· 2025-04-22 11:23
具体来看,云端金融、捷信金融违规事项包括: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 式、范围等情况;未向用户提供撤回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未提供便捷的 撤回同意的方式。 分期白条违规事项包括未就信息收集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App客户端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时未做匿名化处理。同时,未向用户提供撤回 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途径、方式,在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方面也有不足。 整体来看,不仅仅是此前高发的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违规情况,本次通报提到的金融类App违规事项对于在信息收集后的处理方面也有提 及,例如未提供撤回信息授权方式、未畅通账号注销渠道等。 67款被通报的App中,分期白条、云端金融、捷信金融等金融领域相关App被点名,并且均在检测中被发现存在多起违规事项。 北京商报讯(记者 廖蒙)手机应用程序收集个人信息的治理工作持续推进中。4月22日,据公安部网安局官方消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