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烟草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劳动力专业化 乡村抢“烟头儿”(念念有余)
证券时报网· 2025-09-03 10:44
乡村劳动力组织化趋势 - 河南许昌农村出现专业化劳动力组织"烟头儿" 由9名成员组成 负责烟叶采收的指挥调度与协作[1][3] - 组织通过集体劳动提升效率 成员按工作量平分收入 每完成"上一杆烟"工序可获得5元报酬[1] - 该模式在刷烟等高强度农活中形成稳定协作 有效解决劳动力调度和偷懒问题[1][3] 烟草种植行业特征 - 烟叶种植需密集劳动力投入 农户普遍种植规模达20-30亩 依赖雇工完成采收[2] - 烟叶采收具有强时效性 需在特定时令完成 且完全依赖人工操作 无法机械化替代[3] - 种植过程劳动强度极大 采收时劳动者日均收入可达200元 远高于拔草(50-70元/天)等轻体力工作[1][2] 专业化组织竞争优势 - "烟头儿"组织具备高度纪律性和品牌积累 成为种植户优先合作对象 需提前一年通过送礼请客维系关系[3] - 集体劳动模式通过情绪互动和相互监督提升效率 类比机械运转 避免个体劳动懈怠[3] - 专业组织降低雇主协调成本 避免个体雇工爽约风险 类似建房/殡葬服务领域的专业承包队替代传统互助模式[4] 农村服务行业演进方向 - 土地流转推动规模种植 催生专业化劳动力组织需求[2][5] - 乡村服务呈现专业化趋势 覆盖房屋建设、植保、收割、耕地等领域 效率持续优化[4][5] - 固定劳动组织逐步替代临时雇工和村民互助模式 成为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新形态[4][5]
潍坊临朐桥沟村黄烟种植面积达约1100亩,年创收200余万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9-01 13:35
行业规模与产量 - 黄烟种植面积达约1100亩 预计干黄烟产量达17万斤 [3] - 烘烤期全村用工需求超过1000人次 带动本村及周边劳动力就近就业 [5] - 黄烟产业每年带动村民实现稳定增收收入200余万元 带动村集体增收50万元 [5] 生产技术与工艺 - 田间管理采用统一优良品种和标准化生产流程 显著提升烟叶品质与等级率 [3] - 建有标准化烤房60间 每间可容纳烟竿约280枝 [5] - 烘烤技术采用精准温湿度调节 一炕烟叶烘烤周期约需7天 [5] 经营模式与产业效益 - 培育党支部+合作社村社一体经营模式 将烟叶生产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 [3] - 种植户每亩黄烟毛收入6000多元 扣除成本后纯利润2000多元 较普通庄稼收益显著提升 [5] - 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 村民在家门口工作月收入接近4000元 [5] 政策支持与产业发展 - 石家河生态经济发展服务中心出台黄烟种植优惠扶持措施 设立生产先进村奖励 [3] - 黄烟产业从零星试种发展为规模连片种植 成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 [3] - 产业链涵盖种植 烘烤和市场变现 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6]
广西靖西烟区:绿色转型,新能源烤房助力乡村振兴
新能源烤房的应用与成效 - 靖西市新靖镇推广使用新能源烤房,采用清洁能源烘烤烟叶,实现零碳排放和绿色生产[1] - 新能源烤房使烟农告别传统燃煤烘烤方式,大幅改善工作环境,从体力劳动转变为技术操作[1] - 截至2025年5月,靖西市已完成100余座物联网4G烤烟房的升级改造[2] 经济效益提升 - 使用新能源烤房后,每亩烟叶收益从3000多元提升至4000元以上[2] - 单座烤房运行成本从1300元/炉降至700元/炉,烘烤效率提升近50%[2] - 新能源烤房占比已达35%,推动烟农生产方式从传统向智能化转变[4] 智能化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 通过智慧烘烤APP和云端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控600亩烟田的烘烤数据,实现远程管理[3] - 物联网技术赋予电烤房"智慧大脑",能精准预设烘烤曲线并自动记录温湿度数据[3] - 烘烤师管理效率显著提升,从同时管理10座烤房增至30座烤房[3] 生产模式与生态保护 - 新能源烤房解决了传统烘烤季节与汛期重叠导致的烟农工作压力问题[2] - 精准温湿度调控技术降低坏烟率,提高优质烟叶产出比例[4] - 靖西市通过电能烤房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4]
广西靖西烟区:多维发力战旱情 筑牢烟叶生产 “防护墙”
旱情影响 - 广西靖西市自2024年11月以来遭遇罕见旱情 累计降雨量同期骤减70%-80% [1] - 2 8万亩烟田出现早花现象 占全市烟叶种植面积超50% [1] - 烟叶萎蔫 生长停滞 稳产面临严峻考验 [1] 抗旱措施 统筹协调 - 靖西烟草启动抗旱Ⅰ级应急响应 成立抗旱指挥部 [2] - 市委市政府多次调研 争取专项抗旱资金 [2] - 组建12支党员先锋队 排查16个乡镇5万余亩烟田 [2] - 调配2000台移动式喷灌设备 实现灌溉全覆盖 [2] 部门联动 - 联合水利 农业农村 消防等部门成立抗旱联盟 [3] - 协调5座中型水库错峰供水 [3] - 调度消防车送水126车次 [3] - 建立抗旱设备共享机制 实现跨村调配 [4] 群众互助 - 建立烟农互助机制 组织种烟大户 技术能手成立志愿服务队 [5] - 通过微信群实现设备共享 技术帮扶 [5] 科技应用 - 推广"滴灌+微喷"智能灌溉系统 节水效率提升35%以上 [6] - 打抗旱井43眼 购置各类抗旱设备 [6] - 建立抗旱长效管护机制 推动从应急救灾向长效管理转变 [6]
绿色烘烤绘就低碳致富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5-14 02:52
行业转型 - 江西省吉安市烟叶产业长期面临传统煤炭烘烤导致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问题,上等烟比例不足60% [1][2] - 公司2019年启动生物质能源替代煤炭的绿色烘烤技术试点,首年改造2座烤房实现烘烤成本下降、上等烟比例提升、污染物排放减少90% [2] - 截至2024年全市烤房生物质改造率达100%,形成规模化应用 [2] 技术创新 - 生物质颗粒燃料以木屑、秸秆为原料,燃烧热值较煤炭提升15%,硫含量近乎为零 [2] - 公司联合科研机构攻克南方多雨天气烘烤难题,改进自控设备实现±1℃温控精度,烟叶变黄期、定色期精准可控 [2] - 技术成果获多项国家专利,并全额补助烟农合作社购置燃烧机 [2] 经济效益 - 2024年全市烟叶上等烟比例达75%创历史新高,烟农亩均收入突破5000元,较传统模式显著增长 [3] - 烤后烟叶因色泽均匀、香气饱满成为高端品牌"抢手货",年产值接近2亿元 [3] - 生物质烘烤使每炉节省人工成本,烟农可调配人力至采摘环节 [2] 生态效益 - 全市年替代煤炭1.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万吨(等效植树200万棵),烘烤工场周边PM2.5浓度下降60% [3] - 生物质燃料利用农林废弃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 - 污染排放减少使"黑烟囱"现象彻底消除 [2][3] 产业升级 - 标准化烤房与集中烘烤工场建成,配备实时温湿度监测电子屏 [2] - 烟叶品质提升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模式 [3] - 生产方式变革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典型案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