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票务服务

搜索文档
暑期档冷清背后,大麦娱乐新野望,用演出+IP衍生再造一个阿里影业
36氪· 2025-07-29 09:06
2025年暑期档票房表现 - 今年暑期档票房刚破50亿 相比2024年同期6-7月76亿票房显著下滑[1] - 仅《南京照相馆》单日票房达2.6亿元 预测总票房突破10亿 其他影片表现冷清[1][4] - 7月18日上映的《长安的荔枝》累计票房5亿 预测内地总票房9.15亿[4] 阿里大文娱战略转型 - 阿里大文娱集团5月21日正式更名为虎鲸文娱 旗下阿里影业同步更名为大麦娱乐[1] - 战略从电影制作转向提供娱乐服务 覆盖演出、IP衍生、艺人经纪等全场景娱乐体验[3][6] - 2023年9月阿里影业收购大麦 为此次转型埋下伏笔[8] 公司财务及业务表现 - 阿里影业2025财年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分部收入27.12亿元 同比下降9.59% 分部业绩7321万元 同比下降90.98%[6] - 大麦板块收入20.5亿元 呈上升趋势 电影板块收入27.1亿元 占比下降[8] - 2025年春节档参与投资《封神第二部》获分账收入不超过2亿元 作为第七出品方参与度保守[5][6] 行业格局变化 - 国内电影公司90%-95%收入依赖票房分账 好莱坞巨头仅30%依赖票房[6] - 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48.84万场 同比增长10.85% 票房收入579.54亿元 同比增长15.37%[7] - 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 同比增长78.1% 成为演出市场最突出品类[7] 战略调整逻辑 - 通过多品类娱乐服务对冲电影市场风险 实现业务多元化[3][10] - 大麦票务平台为IP衍生业务提供差异化优势 整合演出、数据服务构建变现网络[8][12] - 暑期娱乐注意力分散至电视剧、游戏、演出、赛事、旅行、展览等多领域[7][12]
大麦娱乐(01060.HK):\"演艺+IP\"双引擎 重构线下娱乐新基建
格隆汇· 2025-07-03 10:25
公司概况 - 大麦娱乐是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业务涵盖内容制作、宣传发行、IP衍生授权、商业运营、票务管理及互联网数据服务 [1] - 公司电影业务累计参与300余部电影的出品发行和推广,演出业务覆盖全品类现实娱乐票务类型 [1] - 阿里巴巴集团为公司控股股东,管理层具备丰富互联网行业经验且参与持股 [1] - 2023年起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规模效应显著推动增长进入快车道 [1] IP业务分析 - 中国IP行业规模达千亿级别且增速快潜力大,商品授权为主要模式,单位授权金可撬动25倍以上商品GMV [2] - 中国人均IP商品零售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足日本1/4、美国1/5,行业增长空间显著 [2] - 阿里鱼作为中国最大IP授权代理平台,已与三丽鸥等达成主授权协议,未来将向上游拓展头部IP授权,向下游强化2C业务布局 [2] - 阿里鱼核心竞争优势包括海量客户资源、大数据匹配能力、联合营销体系及自动追踪结算系统 [2] 演出业务分析 - 2024年全国线下演出票房达579亿元,其中大型演出占比过半,行业呈现量价齐升趋势 [2] - 大型演出通过人均票房提升驱动"价增",旅游演艺等通过观演人数增长驱动"量增" [2] - 演出经济具备显著溢出效应,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3] - 大麦票务市占率领先,演唱会头部项目覆盖率近100%,未来将向海外市场延伸并拓展体育赛事、脱口秀等新品类 [3] - 公司竞争优势体现在票务分成占比较低,技术及现场服务等新基建构成核心护城河 [3] 财务预测 - 预计FY26-28年总收入分别为78 91/95 34/116 83亿元,同比增速18%/21%/23% [3] - 同期经调整EBITA预计为10 12/14 98/21 33亿元,同比增速25%/48%/4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