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使用权

搜索文档
福建省首宗海域使用权出让“交海即交证”项目落地福清
解放日报· 2025-09-29 09:28
公司动态 - 万华化学(福建)码头有限公司成功获得江阴港城经济区东部产业园1号区块海域使用权 [1] - 公司缴纳出让价款后当天即取得《海域使用权不动产权证》 实现福建省首宗"交海即交证"项目 [1] - 项目位于福清市江阴半岛东南部海域 拟建设化工新材料专区基础配套设施 [1] - 工程总投资超41亿元 建设工期30个月 [1] 政策创新 - 福州市推行海域使用权出让"交海即交证"服务 变"审批用海"为"交易用海" [1] - 企业竞买即可拿海 缴纳出让价款即可取证 无需自行开展海籍调查等前期工作 [1] - 海域使用权全面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流转 制定标准化出让操作指南 [2] - 资源规划部门联动不动产登记机构提前介入 在出让环节同步开展海籍调查成果入库审查 [2] - 出让成交当日凭出让合同完成海域使用管理配号 实现当天办证 [2] 行业影响 - 标志着福州市在推动高效用海和深化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迈出关键一步 [1] - "交海即交证"实现海洋资源市场化配置全流程提速 [2] - 政策有助于打通服务涉海企业"最后一公里" 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2]
向海问效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03:41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 浙江作为海洋大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首个省级海岸带规划"一张图"管到底,实施立体分层设权、海地联合出让等多项全国首创政策 [1] - 浙江完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衔接,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实现高效用海 [1] 历史围填海资源利用 - 浙江首创历史围填海"集中连片论证、分期分块出让"政策,在沿海县市开展试点,引入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 [3] - 浙江完成历史围填海现状调查、违法用海处罚、编制全省处置方案,首创"历史围填海区域水系绿化公共用海管理范围划定"政策 [3] - 浙江历史围填海综合利用率达40%,工业项目用海占比54%,拉动投资1300多亿元 [4] 海域使用权交易创新 - 浙江实行海域、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探索省域海洋资源统一市场建设,试点海域使用权统一网上交易 [6] - 宁波前湾新区"两权合一"出让项目以5701万元成交,面积163亩,使用期限50年,全程线上操作 [6] - 累计出让15宗海域,面积4325亩,成交金额1.73亿元 [6] 立体分层用海模式 - 浙江探索立体用海模式,如宁波象山港海域上层风力发电、中层养殖网箱、海底电缆管道,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9] - 制定海域立体分层技术规范省级标准,形成"海堤+码头""光伏+温排水"等复合利用模式,累计审批立体设权项目180个、确权面积16.5万亩 [11] 低效用海有机更新 - 三门县通过低效用海有机更新,19家企业整合为5家,盘活海域4800亩,亩均产值从50万元跃至250万元 [13] - 三门县制定《临港船舶低效用海有机更新试点实施方案》,项目论证时间从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审批时限从12个月缩短至3个月 [14] - 三门县盘活低效用海20宗,引进新投资85亿元 [14] 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 浙江海洋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通过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 [15] - 浙江加强海洋产业监管和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 [15]
海洋强省强市·浙江篇|陆海协作——浙江强化用海要素保障支撑海洋强省建设综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09 09:26
海洋强省建设战略 - 浙江依托独特地理区位和丰富海洋资源(陆域10多万平方公里 海域26万平方公里)建设海洋强省 [1] - "十四五"期间坚持陆海统筹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2021-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50.53万亩支撑10余个国家重大项目 [1] - 通过管理制度创新和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质效提升"与"量增"双轮驱动 [1] 海洋管理制度创新 - 2024年出台12条政策措施从规划引领 指标统筹 审批优化等5方面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3] - 压缩用海审查时限 推动海域复合利用 同步推进省市县三级海岸带规划编制 [5] - 2024年启动海底路由规划修编 优化海底电缆管道布局 提高海域利用效率 [5] 海洋产业发展 - 2021-2024年保障项目用海50多万亩 首宗海域使用权实现全流程网上交易 [7] - 优化养殖用海管理 支持LNG 核电等重大项目用海(六横LNG 三澳核电等) [7] - 实施用海用岛审核与使用金减免"双审合一"优化营商环境 [9] 海域空间高效利用 - 2022年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2024年审批79个项目(5.6万亩)形成"光伏+养殖"等复合模式 [11] - 盘活存量用海20个项目撬动投资85亿元 推动三门 温岭等试点建设 [13] - 编制技术规范明确宗海立面界址界定方法 释放海域立体经济潜力 [11] 海洋生态保护 - 2024年开展280个海洋监测站位"体检" 生态状况稳中趋好 [16] - 实施11个重点修复工程 17个项目获国家级修复项目(全国前列) 获中央补助9亿元 [19] - 建立多源立体监测网络 赤潮预警准确率超70% 实现72小时预警 [19] 海洋碳汇探索 - 开展蓝碳生态系统调查 建立四大类碳储量评估技术 探索光滩转盐沼的碳增汇路径 [22] - 完成海洋灾害智能网格预警网建设 建立"五清单三报告"防灾机制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