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污水处理厂
icon
搜索文档
超10万亿PPP项目利益大调整:政府履约、企业提效、金融支持
第一财经· 2025-08-21 09:53
政策核心内容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 旨在解决超10万亿元存量PPP项目问题 防止项目烂尾并确保平稳运行[1] - 政策突出按效付费原则 避免投资浪费 形成有效投资 要求各方按合同履约[1] - 政策问题导向强 旨在解决存量PPP项目融资难 政府拖欠账款 监管缺失等问题[2][3] 存量PPP项目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3年2月 完成社会资本招标的存量PPP项目共9685个 总投资额达162190亿元[7][11] - 交通运输行业项目数量1406项 金额59369亿元 占比36.6% 市政工程项目3998项 金额43962亿元 占比27.1% 为前两大领域[7] - 城镇综合开发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水利建设投资额分别达20917亿元 10560亿元 4131亿元 占比12.9% 6.5% 2.5%[7] 在建项目融资支持措施 - 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对已签订贷款协议项目依法履约 及时发放贷款 对未签订协议项目合理确定信贷条件 优化审批流程[5] - 明确禁止金融机构无故终止贷款 不得要求地方政府出具承诺或证明文件[5] - 地方政府可统筹运用专项债券 一般债券等资金支持PPP存量项目建设成本中的政府支出[9] 运营项目付费机制调整 - 强调政府必须按合同约定绩效评价结果及时付费 政府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管理 不得挪用资金[8][9] - 鼓励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方协商采取降息 展期 置换等方式优化融资结构 当前市场利率水平存在合理调整空间[10] - 要求社会资本方通过创新运营模式 引入先进技术 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提升收益 压减运营成本[10] 政策实施背景与影响 - 2015至2018年为PPP项目实施高峰期 当时融资利率较高 项目普遍存在可优化空间[10][11] - 2023年PPP新机制将范围缩窄至使用者付费特许经营模式 导致存量项目一度陷入融资困境[2] - 地方政府因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收支矛盾加剧 出现拖欠PPP项目财政补贴资金现象[8]
薛涛:环保行业不是“内卷”,而是出清和优胜劣汰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11:11
核心观点 - 环保行业当前情况应定义为市场出清或优胜劣汰而非"内卷" 因行业基本属于定制化领域 不存在传统产能过剩问题 [2][3][5] - 市场需求下降是行业出清的核心原因 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需求下滑明显 工业治污领域处于波动调整中 [3][6] - 行业出清与地方财政紧张导致的支付压力密切相关 叠加环保治理强度高峰已过 自然进入淘汰阶段 [3][6][7] 行业现状与特征 - 环保行业分为市政基建投资运营类和工程设备技术供应类两大板块 市政类占主流且高度依赖地方财政投入 [6] - 头部集中度不高 区域性市场分割明显 未形成龙头垄断格局 不存在超量生产问题 [4] - 行业属于公益性质 无法实现自我付费 必须依靠外部投入支撑 [6] 市场需求变化 - 环境治理强度直接决定市场规模 工业排放治理后市场缩小 水治理需求强度下降 土壤修复市场拓展缓慢 [4] - 市政环保领域发展驱动力几乎全部来自地方政府投资 但当前财政困难导致投入缩减 [6][7] - 出现过垃圾不够焚烧的情况 表明市场需求已供过于求 [3][6] 竞争格局与参与者 - 装备领域以定制化为主 不存在"超量生产冲击市场"的商业模式 [3] - 建筑央企凭借施工优势进入环保行业 但仅关注工程环节 将技术服务和运维分包给专业企业 [10][11] - 央企带入垫资等市政工程运作模式 由上游分包商承担资金压力 冲击行业原有格局 [11] 国际比较与发展瓶颈 - 威立雅和苏伊士凭借特许经营模式创新形成全球先发优势 横跨城乡与工业治理领域 覆盖投资运营和技术供应全链条 [8][9] - 国内企业虽在自主设施运营规模上可比肩 但缺乏全链条跨领域布局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与规模呈反比 [9][11] - 单纯规模扩张无法成就中国版"威立雅" 需突破现有模式转型 [8][9]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推进"反内卷"行动 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即将出台 虽未直接包含环保行业 但预计将延伸至其他产业 [2] - 行业经历出清后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存活 而非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企业 [11] - 大型国央企能否成为优秀运营企业尚待观察 因规模越大技术创新能力往往越不足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