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植入式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利好!七部门最新发布
经济网· 2025-08-08 03:36
除了关键技术研发要发力,在打造高性能产品方面,新印发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 破,同时推动非植入设备量产迭代。医疗领域的专家认为,当前我国脑机接口技术正处于实验室向临床 规模化应用的关键转化期,新政策也将显著推动医疗相关应用。 脑机接口,是通过在大脑与机器之间建立信息通道,来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交互。日前,工 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 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此次新印发的《意见》提出,目标到2027年,我国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 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文宇表示:包括关键的脑机接口芯片,要发展高通量、高速率的脑机接口的 采集芯片、脑信号的采集芯片。企业和科研机构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有利于加快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的研 发,加速技术的转化落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表示,国产植入式系统已成功完成多例临床手术,我们建立了全国首个脑机接口 转化中心,涵盖患者筛查、手术植入到康复训练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未来,通过建设中试平台、试 ...
事关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 七部门发布重磅文件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08:24
总体思路 - 以提升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 加快培育形成未来产业新赛道[2] - 到2027年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建立先进技术产业标准体系 产业规模壮大 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2] - 到2030年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形成安全可靠产业体系 培育2至3家全球影响力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2] 基础软硬件攻关 - 创新脑信号传感元件 研发植入式电极和新型非植入式电极 提升通道数生物相容性和信噪比[3] - 突破关键脑机芯片 发展高通道高速率采集芯片和高性能超低功耗处理芯片 提升信号采集处理能力[3] - 夯实软件工具底座 完善脑信号编解码软件和专用控制交互软件 构建专用操作系统和通用软件平台[4] 高性能产品 - 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 探索集成高密度传感器和超低功耗芯片的新型产品 完善深部脑刺激器等成熟产品[6] - 推动非植入设备量产迭代 创新额贴式耳贴式等产品形态 研制头盔头显等集成式产品[6] - 发展辅助设备 研发辅助生理信号设备和高精度手术机器人 提升交互控制精准度[6] 技术成果应用 - 推广产业创新成果 组织揭榜挂帅和供需对接活动 打造行业赋能对接平台[7] - 提升检测和中试能力 建立产品测试规范 研发专用仪器 加强试验验证平台建设[8] 创新主体 - 培育优势企业 发展壮大领军企业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10] - 完善创新载体 支持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 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10] - 推动产业集聚 引导创新要素向优势地区汇聚 打造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11] 产业支撑能力 - 强化标准引领 建立技术标准体系 加快重点标准研制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12] - 健全安全保障 推动伦理研究 建立数据治理框架 提升生物数字信息安全防护能力[13] - 优化人才培养 加强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培育跨学科复合型工程型人才和产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13] 保障措施 - 强化统筹协调 在中央科技委领导下统筹推进技术攻关产业发展等工作[14] - 加强政策支持 推动布局实施重大项目 推动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加大投入[14] - 深化国际合作 加强技术研发和产业交流 鼓励国外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14]
工信部等七部门:打造高性能产品,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
新浪财经· 2025-08-07 06:59
脑机接口产业发展政策 -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1] - 政策聚焦高性能产品研发,包括植入式和非植入式设备[1] - 目标推动脑机接口技术与生活消费产品融合发展[1] 植入式设备研发方向 - 加快开发集成高密度神经记录传感器和超低功耗植入式芯片的新型产品[1] - 创新脑意图识别功能,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1] - 完善单向/双向深部脑刺激器、反应式电刺激器、人工耳蜗等成熟产品[1] - 提升信号采集和功能调控准确度,强化神经刺激功效[1] 非植入设备发展路径 - 推动额贴式、耳贴式、入耳式、发夹式等产品形态创新[1] - 促进非植入产品向轻量化、高速率、低功耗方向发展[1] - 研制头盔、头显、眼镜、耳机等集成式脑机接口产品[1] - 通过与现有消费电子产品融合支持规模化推广[1] 辅助设备技术突破 - 研发多模态信号融合的辅助生理信号设备[1] - 提升交互控制和感知觉评估精准度[1] - 开发高精度手术机器人用于植入脑机接口[1] - 突破亚微米级精度控制与动态调整技术[1] - 提升区域精准实时成像与三维重建能力[1]